“蒙学热”之冷思考
2017-05-26李经天肖雨洁
李经天 肖雨洁
所谓蒙学,泛指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蒙学读本实际上就是古代蒙学所使用的教材,其中有不少蒙学读物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思想内容,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帮助儿童丰富知识,修德励志,是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梯。蒙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角,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
近年来,传统蒙学读本得到社会的持续追捧,无论是传统蒙学教材进课堂,还是家长热衷于购买蒙学读物供孩子诵读,都引起了教育界的热议,有弹有赞。正确认识这种热度形成的原因,弄清其本质,发现“蒙学热”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式汲取传统蒙学中的知识和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蒙学的独特价值
“蒙学热”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在这里,“文”是名词,指人类智慧结晶的总和,“化”是一个动词,教化、感化之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化青少年儿童,使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良好的德性和品格,为将来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所弘扬的人格修养、道德伦理、民本仁政、礼运大同等种种理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有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地方。蒙学热的出现,反映出社会期望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此来塑造孩子们诸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刻苦勤奋等健全人格,促使他们即使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当今社会,也能树立一种健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尺,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挑战。
倡导“仁爱”价值观。蒙学植根于儒家文化,倡导“仁爱”作为人们应该遵循的普遍价值观。如《千字文》中就说:“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教育孩子们要谦和、仁爱、宽厚。
规范言行举止的行动观。教育最朴素的功能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掌握人生的智慧和正确的生活方式。人的行动方式系统依据的是“文化”。传统蒙学读物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识文断字的本领以外,更加强调儿童学习多种礼仪,遵循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蒙学读物中的礼仪教育十分丰富,按照内容可划分为生活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礼仪和学习礼仪等。比如,在仪表装扮上,“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 要求儿童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站立姿势挺拔端正,这在现今生活中同样适用。又如关于社交礼仪,“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要求儿童尊敬长者,礼貌待人。在公共场合则要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不盲目从众,不随意打扰他人。学习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强调要在良好的环境中认真学习。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多特征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蒙学教材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的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观,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传统蒙学倡导“慈悲、博爱”价值取向。不仅如此,传统蒙学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三字经》中就有相关表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正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体现。
“蒙学热”背后存在的问题
利用蒙学“以文化人”,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还遇到一些阻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蒙学读本难以理解且晦涩枯燥。传统蒙学读本毕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产物,是用文言型书面语言教学的一种形式,几乎全都是文言句式,与现在通行的白话文相比较,显得晦涩难懂,青少年对于阅读这类书籍感到十分困难,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二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阶段性。阅读蒙学读本一般都是靠孩子的自觉行为,蒙学读物虽然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但大多作为选修读物,教师很少督促和关心孩子们的阅读过程。在家里,多数家长很少陪同孩子一起阅读,更不用奢望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
三是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相脱离。让幼儿学习蒙学读本,更多是希望幼兒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品行。但家长的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家长以为要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质量,仅仅依靠蒙学读本中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背诵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孰不知礼节礼仪、个人修养的养成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最直接的便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单纯地机械地让幼儿背记蒙学读物,不仅不会让幼儿有效地吸收其中的文化内涵,还会令其产生厌烦的不良情绪。唯有将蒙学读本中的哲理故事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立足真实情境、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幼儿的道德品格。
关于研习蒙学的几点建议
如何更好地利用古人智慧,教育孩童,规范行为,培养品德?在阅读践行蒙学时,笔者建议:
一要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尽管蒙学读物中包括许多教儿童如何规范礼仪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中渗透着浓厚的旧社会印记,参杂着封建糟粕,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实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例如,《神童诗》中提倡的“只读书论”就不可取。书中所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皆紫贵,尽是读书人”,充斥着功利主义的思想,不值得提倡。此外,还有《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恣饱蚊血”之类的故事,现在看来有些荒唐,不具有科学性;至于“卖身葬父”“涌泉跃鲤”等故事,则更是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集点,让传统走向现代,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接纳优秀传统文化。对待蒙学,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立场。特别是教育者,更要识大体、明根本,把握蒙学经典的思想要领。
二要提高阅读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和筛选蒙学传统中的经典文本,展现蒙学的整体面貌与教学层次;另一方面,要深入解读蒙学经典,为蒙学教学和儿童阅读提供准确的文本依据。尽管蒙学读本都是“小书”,但多年来一直鲜有人对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整理和分类,也足见这一工作的难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蒙学经典”丛书,对《童子礼》《家诫要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龙文鞭影》等蒙学经典进行了高质量的整理,详加注释、深入点评,堪称蒙学教育的佳作。
三要理性践行。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认可其德育价值。在古代,蒙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传统社会的“君子”。当今之世,人们让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初衷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知书达礼,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善品性。无论是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公民,这种做人的基本准则,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实践中去践行。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研习还仅仅停留在阅读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上去。教师和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习惯,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生活才是道德的“基础事实”,只有回归生活,教学做合一,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李经天,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肖雨洁,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