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仓绝唱》和一串数字
2017-05-26敖恩
敖恩
摘 要:《板仓绝唱》是一部书写毛泽东与杨开慧爱情的重大作品。一串数字彰显了这部作品写作的现实意义和一段旷世奇绝的恋情。
关键词:板仓 手稿 绝唱 一串数字
余艳的《板仓绝唱》我读了多少遍,记不清了。这部紧扣杨开慧手稿、以真情和史实还原毛泽东爱情的徐迟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余艳用了三年走访创作,是一次次被杨开慧理想女神的气质折服;被她忠贞爱情、与丈夫浩气永存的志同道合感动;以及对她痛舍三个孩子、牺牲生命换取对中国革命的大我之爱心痛落泪之纠结过程。
余艳说:杨开慧用三年在板仓坚守,写下万言手稿。我用三年还原她的泣血心作,冥冥之中似乎有种大缘维系着我们。一天对应一天,近千个日日夜夜,两个湘妹子用灵魂跨越83年,走进,融合。
在鲁院学习的日子,多少个夜晚,我和余艳促膝而谈,现在想起来,许多故事后面我记住了一串数字……
一、压了三年的6个字变成一个“值”!
杨开慧题材的创作,余艳最初是想回避。却因一次去板仓改变了初衷。那是当地的两个“领导”一人拉她一只手说:
“板仓,每年以20%—30%的游客量递增。人们游览下来,没有不沉重的,几乎都大发感慨。众多的感慨归结起来六个字:‘可惜了,值得吗?是啊,多少记者、学者来了,又走了,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可老百姓纠结啊,人们心头一个死结,谁要能解开它,我……我们给他,磕头! ”
“中国第一爱情,千古绝唱!大题材、重选题,要接,你得脱胎换骨;又是全国人民的心结,要解,你要面对文学、面对英烈,更要面对历史,面对全国人民……”
“可惜了,值得吗?”带着这沉甸甸的六个字,作家余艳出发了,开始了对作品中人物的追寻,以至于到了痴迷的地步。三年里,她已经记不清到底是几十次去板仓,上井冈山,茨坪、茅坪、黄洋界、象山庵,湖南境内的红色圣地几乎已经被她跑了个遍;她不停地走,越走越想走、越走越感动——打通历史、狠接地气、不断地接近真相。余艳已经停不下脚步,她已经不能不走下去,一代伟人的青春、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不用情留下探索的脚印、不用心深入挖掘每一个历史细节,那么众人就依然纠结、堵心,而之于这段历史的真相就依然是模糊不清,这有失一个作家最起码责任和担当,她于心不安,于己不容!
她想回答那六个字“可惜了,值得吗?”
三年后,《板仓绝唱》写出来了,余艳不负众望,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度受到读者热捧、热议,讲座一场接一场地来了,评论也不断出现在各大平台,一个真实的杨开慧,一段鲜为人知的旷世情缘于《板仓绝唱》中重现,在人们的心里,他们开始更了解杨开慧,他们读懂杨开慧。毛泽东、杨开慧这对患难夫妻的奉献和牺牲——值了!
二、三道弯,从65万字中重新结构6万字
余艳这里的“三道弯”是创作中九曲十八弯的不平和坎坷。
读了上千万字的党史书籍和资料,几乎走了所有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走过的地方,余艳写下长篇传记《杨开慧》。要打深井,基石有了,可余艳知道,她还没挖到“金矿”。
随后,她懵懵懂懂又写了一部杨开慧的长篇小说……
作为帮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女人,杨开慧是用尽自己的努力、做了巨大的牺牲,她29年的生命华章,是用奉献描画,用无私点缀,用鲜血滋润,用青春书写,用生命铺垫……余艳想,既然机缘让她还原这段历史,怎么能用简单、肤浅、不痛、不苦来续写?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文学的担当,余艳重新整装——出发。
于是,在冬日板仓杨开慧的故居,她含着泪与“闺蜜”彻夜长谈。为回答“值得吗”?为还原历史与人物的真实,余艳寻找着和杨开慧相关的一切线索,三上井冈山,那里有当年毛泽东打探妻子杨开慧的见证人:去黄洋界看炮火中毛泽东给李立三写信、辗转问寻杨开慧地址;再去古樟簇拥的象山庵,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形下跟贺子珍结婚;以及当年国民的婚姻状况、恶劣环境下的残酷现状,都成为她认真考证和思索的课题……
三、从杨开慧上千个不眠夜去体验其一
那是1930年的1月28日,是杨开慧写最后一篇手稿《追忆》的时间,也是她千百个孤枕难眠中的一夜。可正是这一天,83年后的余艳,来到板仓杨家老宅西北角杨开慧的卧室。
那天,天上落着冰渣子,是湖南农村最冷的时节。进屋,拉闸断电,点一盏早已配不上灯罩的絕版煤油灯,拒绝正往屋里搬的一盆旺旺的炭火,而留下杨开慧当年用过的小烘笼。时隔83年,这屋里坐着心境、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为接近真实,余艳只求更多地还原当时的情景。因为,1930年1月28日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最恶劣的时期,杨开慧写下最后一篇手稿后九个月,就迎着敌人的枪口,倒在长沙城外识字岭……
坐定小方桌时已是夜幕降临时,灯枯油尽的煤油灯一如主人当年熬尽的心灯,桌上的斑驳细点更像主人深情的泪滴。杨开慧《追忆》等八篇手稿被余艳一字排开,娟秀的字、温软的心、伤感的情,与余艳深深的痛和深深的爱交织在一起,与叙述的女人、爱人、母亲纠结和煎熬在一起。
寒风如洪水般往屋里灌。灯灭了,屋冷了,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凄寒中,余艳感觉像是自己穿越了,抑或是开慧回来了,许多堵着的节点都在那晚疏通了、畅流了。她说,像时光隧道里亮起一束光……
四、人说,十年磨一剑,她用了26年
新闻系毕业,余艳当了6年记者,练就了“用脚走文字”的功夫;做母亲后转文学,十年散文、十年小说地写到创作杨开慧。
虽然,26年也没空着手,17部个人专著,一级作家和专业文学组织者,但余艳说,只有《板仓绝唱》是全身心投入并用尽她全部的文学和生活沉淀:用记者的踏实去深入走访、强劲接地气;用散文的优美和细腻注入报告文学别样的语感和意境;再用小说的架构层层“下钩子”、步步“去解套”。在精心设计、巧妙铺垫下再推一个个高潮。且人物无论正面、反面都苛刻要求靠细节鲜活地立起来……
集新闻、散文和小说手法于一体的《板仓绝唱》可能“四不像”,但毕竟,余艳将自己26年的沉淀拼上去,结果如何,都不枉做一次报告文学的创新尝试。
五、好一块净土,满地都是辛勤的园丁
2013年年底,适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板仓绝唱》在《中国报告文学》全文发表。像一颗石子突然入湖,激起层层浪花。接下,是余艳根本想不到、甚至是眼花缭乱的景象:
上两个“排行榜”,三个权威选本争相选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海外文摘》《中国作家》等大报名刊;《文艺报》连续三天重磅推出。无论是《中国报告文学》接到稿子三天就定下发头条,还是不曾谋面的领导专家倾情写评论;就连两个“排行榜”的专家投票,谁是这部作品的推手,余艳想说声“谢”都找不到人。在目不暇接的感动、感谢、感恩中,余艳感触最深的是:
文学是一片真正的净土,满地都是辛勤的园丁。
参考文献
[1] 余艳.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