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茶香寺登街
2017-05-26李丽琴
李丽琴
沙溪古镇距离剑川县城32公里,车在弯弯的山路上行驶40分钟,就看到古镇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马帮塑像,红砂石,还未进入古镇,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便从微风中扑面而来。
入镇,柏油路变成了石板路。脚步踏过一块块干净整洁的石板,眼光掠过三五条四通八达的巷道,就看到古镇中刻着“寺登街”大字的大石头。大石头下涌出一股水桶般粗壮的清冽水流,顺着通往寺登街的石板路畅快地流着,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水底的小沙石都清晰可见。大石头边有一个土特产小摊,有羊乳饼、炒香酥地参、麦芽糖等多种沙溪特有的土特产品,和很多游客一样,我到此常买一盒炒地参,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放慢脚步,在潺潺流动的水声中感受沙溪滋味。
石板路两边的香樟树长得很茂盛,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叶把石板路遮成了林荫道,让人感觉清雅凉爽。冬日转动的水车、水上冒着的热气、漂流的纸鹤、跳跃的水花、玩风车的小孩、用双手捧水喝的少女、在水边悠闲散步的老人……常常让一段宁静的路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诗意。
秋日早晨,四方街上常常弥漫着白雾,随意飘动的雾气无端地给古色古香的戏台、寺院、土墙、瓦楞增添了一份清新和神秘。人循着马蹄印在古巷道和土寨门中进进出出一圈,再回到四方街中的大槐树时,才会看到云雾散尽,阳光温暖地照在红砂石板上。
大槐树年龄300多年,枝繁叶茂。夏时淡黄色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开着,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香气。秋来,槐香飘然远去,但它茂密的枝叶仍像一把巨大的天然遮阳伞,为人们遮挡着灼热的阳光。没有了烈日的侵袭,不同衣着肤色的人们就常常聚集在树荫下聊天、画画,默读沙溪,翻阅沙溪。
寺登街是沙溪古镇的核心区域,有关资料记载,寺登街元末明初称“南坛”,意即 “南面的佛坛”。明永乐十三年兴教寺扩建后,“南坛”一名改称“寺登”。“寺”即兴教寺,“登”即白族语“地方”“村落”,寺登连在一起就是寺院所在的村落。本地白族将“集市”称为“街子”,茶马古道集市在这里形成以后,就叫寺登街。经明清两代的规划建设,寺登街形成了以兴教寺、魁阁带戏台为轴心,以古戏台正面四方街为中心的古集市。集市的南北巷道为古代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和街巷。2012年春和北方朋友初来寺登街时欧阳大院的女主人介绍说,马帮行走的年代,这里三天一市,人声鼎沸,通宵达旦,骡马嘶吼之声、讨价还价之声,还有兴教寺的晨钟暮鼓之声不绝于耳,戏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古戏。欧阳家大妈生动的讲述令我们想象了很多久远的历史画面:茶盐在黄昏中泛着幽香,羊皮褂和毡帽在古戏台下比肩接踵,来自各方的手指比比划划,努力在骡马摇头伸蹄间把各种地区口音统一成他人可听可懂的语言……此后二月八太子会和火把节都带文友来过,台上表演生动精彩,台下观众看得有滋有味,一片欢乐祥和。时光已然远去,不变的是一份情怀。想当年,进藏的茶叶、食盐、絲绸布匹,出藏的药材、马匹、羊毛、皮张等都在这里交易,南来北往的马帮、商旅汇聚于此,与沙溪民众唱戏、跳舞、宣讲圣谕,四方街该是怎样一个热闹之地。现在,寺登街是茶马古道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固守一方宁静。沙溪群众每逢节日便身着盛装齐聚街中,弹着龙头三弦,跳白族霸王鞭,在戏台上载歌载舞,把普通生活的幸福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戏台和兴教寺分别在四方街东西两面。古戏台是四方街上最夺人眼球的古建筑,在四方街东面与兴教寺相对而立。今天沙溪旅游炙手可热,来沙溪的游客经常在第一时间把它傲然屹立的图片发到网络上,让来过和没来过的人一次次感受它的韵味。古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到民国36年(1947年)又大修一次,“文化大革命”遭受破坏后又得到数次维修。戏台外观三层实际四层,顶层是魁星阁,中层是戏台,下层是吊脚,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建筑。整座戏台雕梁画栋,前为戏台,后为高阁,飞檐翘角,魁星手执朱笔,脚踏鳌头,威武显赫。事实上,寺登街的魁阁带戏台是沙溪坝子众多魁阁带戏台中造型最优美的一座,有书记载,整个沙溪坝子的魁阁带戏台,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共有19座,现存11座,充分说明儒家文化在清代的盛行。沙溪人崇文尚礼,对儿孙寄予厚望,古代欲考功名之人都要来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金榜题名,现在每逢节日便来敬奉魁星,祈愿子孙后代都成为文人雅士恭谦君子。而戏台一直发挥着它作为娱乐天地的作用,折射着娱乐文化的正能量。旧时人们在戏台上唱戏、宣讲圣谕,现在人们时不时在戏台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艺活动,象征着吉祥、欢乐和幸福的表演,透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同时,也展示出一个地方安然、恬静、知足的慢生活状态。
四方街西面的兴教寺是云南现存最大的阿吒力佛教密宗寺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已有600年的历史,寺内保存的20余幅明代壁画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的绘画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历史文物价值,是寺登街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白族民居通常为封闭式院落,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大门一关,一家老小都能在这种院落中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温馨,但大凡临街的居民通常会考虑房屋的商业价值,把房屋建成既可住人,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特色民居。四方街的民居就是这样,围绕着兴教寺和古戏台建成前铺后院,前可开店经商,后可迎住客商马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寺登街的民居和整个寺登街区常住居民住房沿南、北、东三条街巷布局,层层叠叠,小巷分流,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走马转角楼”、或“前铺后杂院”,均因势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尽显一方建筑特色,也符合现代人心中对恬静温馨的居家向往,清晨推开窗,迎进满屋阳光,一杯茶,一本书,便是一个超然世外的上午。
土寨门是寺登街的历史见证者,旧时寺登街商贸集散繁荣,匪徒常常抢劫来往的马帮和富商,就在南、北、东各巷口各设一门楼为寨门。三座寨门分别位于连接四方街的三条古巷尽端,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西边因有鳌峰山的高台和荆棘丛生的天然屏障未建寨门,而是将寺登街自卫队设在那里,三座寨门在新中国成立前发挥着抵御土匪的强大作用,到了2003年,历经风雨沧桑的三座寨门只剩下一座东寨门。随后沙溪复兴工程启动,修复了东寨门,也原样重建了南寨门。今天,土寨门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物供后人敬仰观瞻,但明清、民国代末年,它们有效地保护了寺登街的安全,使寺登街的商贸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而无数客商马帮就是经过这些巷道寨门,到各地进行商贸交易。
寺登街不仅是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代表性建筑群,也是今天人们了解和研究白族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它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古老幽静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雅士来观光采风,很多人来到沙溪就迈不动离开的脚步,穿上沙溪妇女缝制的绣花鞋,住下来买菜、开店、过日子,把白族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的寺登街保留着完整的古集市、寺庙及戏台的历史风貌,用红砂石铺就的长方形街面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踩得光滑,马帮专行的石板上蹄痕斑驳,深刻地留下了昔时商业运输繁荣的历史痕迹。我们每次去,都有一群一群的游客和艺术家在石板路间流连,他们来这里写生,游玩,品茶,看古建筑,找寻历史足印的同时,收获内心的宁静和安逸。
变化和发展总是相伴而行,从初来到现在,寺登街也在悄然变化着。首先是那些空着的老房子逐渐变成了客栈、咖啡厅、酒吧、工作室、工艺品店和民族风的服装店,继而出现了地摊和拉客载客的马帮。有时候,小吃摊上的数十种地方特色小吃不到下午两点钟就全卖完了,每逢节假日更是游客如潮,稍晚一步就找不着住宿之地。看着一群群蓝眼睛白皮肤的人穿着村里白族妇女缝制的绣花布鞋在四方街上踢毽子、跳白族霸王鞭,有的人就在四方街的石板上思考和探讨寺登街的过去和未来、保护与发展。四周古老门窗里飘着的缕缕茶香中,泛着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