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设计构想
2017-05-26
未来学校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新思维支持下的教育流程再造,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和谐开放、灵活多元、富有生机的未来学校生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和组织架构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学校要营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
创新教室布局,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探索非正式学习区,开展包括学习角、开放式长廊、社会性活动空间以及生活休闲空间等方面的探索;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让学生在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新技术,提供更加智慧的育人环境。
未来学校要构建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育、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促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性学习。通过主题式教学设计,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采用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境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未来学校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体系
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生活和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转变过分注重知识学习、轻视实践体验的状况,显著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的时间,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个体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完整的视角去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灵活开展大小课、长短课、阶段性课等课时安排,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要创设开放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学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学生将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各项学校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尤其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儿童,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主体意识、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促使學校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
来源: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