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17-05-26刘朝菊

今日教育 2017年4期

刘朝菊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们说:“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马虎了!”造成馬虎的重要原因在于数学阅读能力的欠缺。这导致学生审题时忽略关键字,辨析不出题型类别。作为教师应怎样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呢?

一、拓展资源,以“疑”导读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出示以下文字: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文中的错误,加深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的感知。

二、手脑并用,以“图”示读

数学中的语言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教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从而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关系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图形。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迎刃而解。

三、多样表述,以“思”促读

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四、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再列式计算。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字时,抓住关键词句,画出关系图,训练严谨的思维,清晰的逻辑以及灵活的转化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