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 于坚成年度作家

2017-05-26武靖雅

青年与社会 2017年14期
关键词:李敬泽弱水双雪涛

武靖雅

“如果我们不能再信任我们的大地,信任我们口中的食物,这种危机是比任何危机都可怕的危机。”——于坚

“在今天我们虽然有如此强大的物质现实,但是如果没有文的话,我们就是一个空心的民族。”在获得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后,诗人于坚这样说。

除了年度作家,张悦然、陈先发、李敬泽、江弱水、双雪涛分获“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及“年度最具潜力新人”。

“年度杰出作家”于坚:写作从根本上是守旧的

201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年度杰出作家”授予了诗人欧阳江河,而今年,这一奖项再次授予了一位诗人。评审委员会评价于坚出版于2016年的《闪存》《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西行四章》等诗文作品,“记述古老文明的现实回声,重识日月山海的世俗价值,向天地求证人心,从生活体悟自在。其规略文统、先立其大的写作雄心,以及面对当下精神迷乱所作的现代之思,无不昭示着一个创造者不安的灵魂。”

在答谢致辞中于坚说,“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新的时代,写作表面上也在追求创新,但其实从根本上是守旧的。写作的魅力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的时候,写作使人脱离了野兽的道路,人灵魂中的本性在文字中觉醒。文明为写作而生,文明的意思就是用写作来照亮黑暗。正是因为守旧,写作才会具有神性,如果没有“文”,我们的民族就没有了宗教的超越性。”

于坚认为,写作正如孔子2500年前的那句话:兴观群怨,迩远,多识。“兴”是有可以信任和依托的,而今天的读者读《赤壁怀古》会有一种危机感,如果看不到“大江东去”,看到的是污染的河流,会对汉语失去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再信任我们的大地,信任我们口中的食物,这种危机是比任何危机都可怕的危机。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对大地的信仰和肯定,中国过去的诗歌都是对大地的赞美诗,而我们今天面对过去的作者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追求确定性的,要把一切都搞得清清楚楚。”

在于坚看来,汉语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和对物的超越,写作这件事来自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来自比任何技术都更古老的东西。“技术进步也许会意味着生活的更方便更舒服,但是技术没有道德,道德就是一种超越性。写作这种劳动不是在这头收获粮食,它是一种维系超越性的劳动。”在本雅明所说的灵光消逝的今天,于坚相信,“写作是一种古老的拯救,是一种抵抗”。

“年度小说家”张悦然:比起“作家”,我更喜欢“小说家”这个词

12年前,还在新加坡读计算机专业的张悦然曾凭借《十爱》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对她来说那是“来自文学界的第一声召唤”。经过12年的砥砺,张悦然凭借长篇小说《茧》拿下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评委会认为,张悦然在同代人中间生活,却不像他们那样思考,“青春经验之外的历史重负,个人内心的磨难,爱与罪的根源”,才是《茧》的核心母题。授奖辞中写道,“被创伤记忆改变的现实,在内心辩论中诞生的个人,从罪的救赎里生长出来的宽恕,以及伴随生存真相的敞开而有的残酷和温暖,都在这部小说那明练的人情、沉密的语言、精约的结构中尽显无遗”。

答谢致辞中,张悦然说自己非常喜欢“小说家”这个词,简单、朴素、职业,与“作家”的称呼相比,更多了一点“匠人精神”。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双雪涛:“道义”这个词显得越来越重要

今年的“年度最具潜力新人”颁给了同是80后的小说家双雪涛,他被评委会称为“一个后起的先锋”,他出版于2016年度的《天吾手记》《聋哑时代》《平原上的摩西》等小说,“有北方的声口、气息,语言也像北风般的简净、峻峭。城市的历史,个人的命运,自我的认知,他者的记忆,见证的是一代人的伤感和宿命、彷徨和执着”。

双雪涛在答谢致辞中说,“我们这代人,受过一些教育,在西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光辉底下长大,写作中大都注意方法,从个人出发,形成一些私人的感觉,推己及人,以求获得广泛的认同。时光如水,我们也都三十几岁了,关于世界,知之甚少,而那些原本笃定的东西,在这纷繁的世界里头,也在经历考验和审视。” 他认为作为一个小说家,“道义”这个词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可能只能坚持一点艺术上的道义,把自己和自己的文学搞得像点样子,希望人的尊严,文学的尊严,能在自己的手中多少有些光亮”。

“年度文学评论家”江弱水:我们的文化缺乏批评的传统,喜欢打哈哈

凭借文学评论集《湖上吹水录》,江弱水获得了“年度文学评论家”。评委会评价江弱水的评论“有解构也有建构,有学问也见性情”。江弱水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经验,这使他对写作更加警惕,他认为当今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写作的门槛非常低,微信点击率能轻易碾压专家意见,这更需要健全的批评体制。我们的文化中向来缺少批评的传统,“不喜欢說人家坏话,我们喜欢打哈哈”,但江弱水希望自己的评论能够“不存在社交负担,不存心讨好社会,评什么或不评什么,说好话还是说坏话,一任个人的内心认证”。

曾在2005年获得“年度文学评论家”的李敬泽,则在今年凭借《十月》杂志上连载的专栏《会饮记》夺得“年度散文家”。诗人舒婷和作家、编剧朱秀海为李敬泽颁奖。李敬泽在致答谢辞时说:“朱秀海是我的兄长,舒婷老师我平时都是叫她‘外婆,怎么叫起来的我也忘了,反正叫了这么多年她答应得很痛快,但是从来没发过压岁钱。今天发了,谢谢她。”李敬泽一直以文学批评家著称,但他实际上一直在坚持写散文,他说很多年来自己一直不敢宣称是一个散文家,今天终于能“壮起胆子做一个新锐散文家”。

诗人陈先发凭借诗集《裂隙与巨眼》获得了“年度诗人”。今年恰逢新诗百年,陈先发在获奖致辞中说,“经历百年的曲折,新诗生态终于成为一个审美维度日趋多元、内在层次更为丰富的独立存在,既独立于古汉诗传统的典范语言经典,也日渐独立于我们曾置身其阴影中的西方现代派语言经验,成就是引人惊赞的”。

猜你喜欢

李敬泽弱水双雪涛
隐秘的弱水
THE ROUGE STREET BLUES
The Rouge Street Blues
主持人语
《会饮记》
李敬泽的文学批评论略
池中荷
双雪涛 写作是个严肃的事儿
编辑们的脱线思维
有限的现场,有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