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杜甫命运的困窘与文学的永恒

2017-05-26邬从荣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华州杜甫儒家

邬从荣

人物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颠沛流离、怀才不遇、老病孤愁,却仍然有着忧时济世的情怀,人格高尚;他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大。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樂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甫作为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郭沫若以对联赞誉杜甫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贯穿于杜甫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世人又尊称他为“诗圣”。

一、人生惨淡,文学璀璨

仕途艰难、生活困顿的杜甫,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是化政治上的失利为动力,凭借自己丰富的游历、复杂的情感以及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撰写一篇篇汪洋恣肆、深受读者青睐的诗歌。换句话说,政治上的失意对于杜甫来说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造就了他“诗圣”的文学地位。

青年游历时期:(三十岁以前)开元十九年,开始漫游吴越,五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别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唐玄宗使待至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中年为官时期:(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尽管此时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史”(《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史》)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晚年漂泊时期:(四十八岁至五十八岁)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在成都定居四年,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此时他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创作的诗歌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240余首。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心》《岁晏行》《登高》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的确,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他们的诗将会与日月同辉,光芒万丈,照耀千古。

二、人格高尚,诗魂永存

杜甫身体力行地体现了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

杜甫以自己的行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安史之乱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伪王朝的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唯独杜甫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来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以诗歌《悲陈陶》《悲青坂》《春望》等为佐证。所以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的道德规范。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中所表现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总结:杜甫一生作诗严谨,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从小接受儒家修齐治平传统思想的他,过着颠沛流离、沦落潦倒的生活,但是他依然心系国家安危,用一个文人特有的方法,用不懈的文学创作去出一份自己可以出的力。不过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一本被贬史。诗人往往都是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出自己的创作潜能,达到自己文学上的顶峰。所以杜甫能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与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眼前窘困的处境,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杜甫传.

2.旧唐书.

3.王辉斌.杜甫研究新探.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华州杜甫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