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从小处行,方往心里去
2017-05-26赵凯宁
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无疑是每个国人心头的痛。环境保护,教育为先,环境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虽然也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环保知识传递得多,环保行动践行得少;说教灌输多,参与体验少……在这样“大而泛泛,华而不实”的环境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小学生一边背诵着“走,我们去植树,让祖国的大好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边对自己或他人丢下的纸屑视而不见。真是令人唏嘘。
那么,如何才能让环保意识真正有效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深处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应该“多从小处行,方往心里去”。
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而应站在儿童生命成长的维度去认识和思考。环境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生命健康、和谐地成长,可以孕育出儿童健全的人格,使儿童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小学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师更应该从小处着眼,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通过环境教育,引导儿童用举手投足间的行动让自己更美丽,让家庭更温馨,让班级更整洁,让校园更清新,让社区更清爽,让城市更美好,让世界更迷人。
一、从注重个人卫生细节抓起,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
古人最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本身就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儿童的环境教育,首先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班级环境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如何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从细节处把它落实,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不咬笔头和手指……为此,我在班上专门成立了卫生督查小组,在检查教室卫生的同时,会随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做得好的同学会在班级群里受到表扬,做得不好的同学,就会相应在个人卫生方面被扣分,最后纳入班级考核。如此坚持,儿童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少也会让他们树立一个意识——让自己美丽,也是对环境的贡献。
儿童环境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家里,家长需要监督孩子做好家庭卫生,从整理好自己的个人内务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我班每个孩子都牢记在心的警句。我的教育主张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我的班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主动认真,她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从不在学习上对孩子有特别的要求,但是在个人卫生上却对她十分严格。比如回到家中,一定要把鞋子放整齐,书桌上任何时候都应该摆放有序。有一次,她的爸爸给我发来一条长长的信息,叙述了早晨发生的事情:原来因为早晨时间紧,女儿梳完头发后没有顺手把地上的头发清理干净,待她上学以后,是她爸爸帮她收拾的。这位父亲拜托我教育一下孩子,提醒她这都是举手之劳,不应该忘记。这位家长的认真让我非常感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是因为家长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把女儿教育得那么优秀。我把这件事在班上进行了分享,孩子们的触动都很大。
二、从维护班级小环境做起,养成公共
空间意识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不足,即缺少“公共空间的意识”。高声喧哗、乱涂乱画“到此一游”、随手乱扔垃圾等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都是缺少公共空间意识的体现。公共空间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爱护,我们对儿童的环境教育,尤其需要提升公共空间的意识和道德。
班级和学校正是小学生所处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因而班级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格外重要。为了营造美好的班级环境,我给学生介绍我在新加坡的见闻:谁要是乱扔垃圾,就会被挂上一个写有“我是垃圾虫”的牌子,受到严厉惩罚。这让孩子们既感到有趣又受到启迪。刚接班的时候我跟学生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一块‘宝地,坐在那里学习,不仅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成绩也会天天向上。”孩子们一下都来了兴趣,各个都表示想坐在“宝地”的位置。于是我便和他们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只要你们保持自己的座位干净整洁,你们的位置就是“宝地”。如此简洁明了的道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接下来就是落实到行动中了。通过学生自主商议,达成班级公约——“伸手之处无垃圾”。当这条公约内化在孩子们心中,教室卫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身在其中学习生活的我们也更加愉悦舒畅。
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养的鲜花和绿植放在教室里,由各小组负责认领,给植物浇水、施肥,主动关心植物的生长,同时观察植物生长及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这些绿色小生命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无声无息地发挥着美德熏陶作用,让环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三、从开展点滴活动入手,树立环境
保护意识
对儿童的环境教育,不应该是板起脸来一本正经说教,而应该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每当教材中出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时,我便会以此为基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我们把《走,我们去植树》《云雀的心愿》等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领会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比如我们开展了“绿色银行储蓄”活动,设立绿色银行行长、副行长、各组长等,通过银行储蓄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也意识到外出游玩时,应主动把果皮、纸屑等扔进垃圾箱,不随意采摘花草,不乱写乱画,等等。
前不久有一则引起热议的新闻: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时,全场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对于这样的热点新闻话题,我就敏锐地发觉到它的“环境教育”价值。我利用晨会时间,先让学生观看这段新闻视频,再静心倾听这首虽已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的经典歌曲。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到这样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有学生说:听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样的歌词,我有一些忧伤。现在由于雾霾、河流污染等很多问题,歌中描绘的美好场景今天都变了模样。接过学生的话头,我说:乔羽老爷爷写这首歌词时说“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条大河”,即便有的人家乡只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溪,但当它盛满了童年的回忆、故土的思念、成长的故事、父母年轻的身影,那么它也是我们生命中的“大河”。河,就是人生最好的比喻。想起童年的河,就想起家乡,祖国的形象也清晰起来。我想今天我们歌唱“一条大河”,不仅仅是怀念那段英雄的岁月,也是希望能够还山以青,还水以绿,稻花芬芳,白帆鼓张,还有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
通过这样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环境教育,于细微处见真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逐步培养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环保意识。
【赵凯宁,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欄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