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问题与动力因素分析

2017-05-26黄雷冉春红阳晓君

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

黄雷+冉春红+阳晓君

摘要:从循环经济发展角度研究了低碳技术及产业发展集成的必要性,对影响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动力机制因子进行了必要归类,对其动力机制及其动力因子做进一步详细阐述与论证,进而针对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的动力机制构建分析模型。研究发现:环境与资源压力、公众意识需求、政府支持与推动、企业长期发展推动及高管对低碳技术的重视是促进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低碳技术;产业集成;动力机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4.08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31-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cyclic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ie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es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elaborates and argues dynamic mechanism and its dynamic factors, builds dynamic mechanism system models whose being used for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to promot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e need of public awareness, governments support and promotion, enterprise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xecutives attention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Key words:lowcarb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進入21世纪以来,由碳排放过多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之一。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碳排放问题及其引发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难题的最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是要开发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集成,低碳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低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搜寻,煤碳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捕获等众多领域。通过对低碳技术的运用,非常有助于缓解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走上能耗低、污染排放低和高能效、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有效集成,王文军认为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快、涉及产业范围较广,但是缺乏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且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低 [2]。目前来看,低碳产业集成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对低碳产业集成的动力机制的研究。

即使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集成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环境的不断恶化、能源的逐渐匮乏以及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因素都凸显出发展低碳产业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探究国家和企业发展低碳产业的动力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低碳技术效率和减少资金的投入,实现在企业间分享低碳技术,快速推进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集成。通过对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影响因子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识别出哪些要素是影响两者集成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地引导产业向低碳化过渡,为企业研发低碳技术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产业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碳排放的减少是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低碳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毕克新认为低碳技术主要由主体要素、实体要素和智能要素三部分构成,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系统性、风险性和长远性特征[3]。黄栋介绍了低碳技术创新的背景和特点,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针对我国技术创新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4]。陆小成深入剖析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持体系以及创新保障机制[5]。

1.2 低碳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低碳产业的内涵

“低碳产业”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英国,但其具体定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低碳产业”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有本质区别。国外学术期刊中尚未看到关于低碳产业相关的文献,国内学者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涉足对低碳产业的研究。伍华佳围绕低碳技术对低碳产业进行了定义[6]。

1.2.2 如何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学者们将建设和发展好低碳产业作为研究的重点。陈文婕和颜克高从创造与提升生产要素、构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创建低碳产业集群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7]。崔奕等指出未来低碳产业可能的发展方向 [8]。文龙光和易伟义研究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多个产业共同协调,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为碳产业链。而低碳产业链的构建既需要低碳政策规划的外部力量拉动,也需要绿色竞争力追逐的内部力量推动[9]。

1.3 低碳技术与产业集成的相关研究

1.3.1 集成优势

当今国际化趋势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的产业集成,利用集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王可达指出发展低碳产业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迫切需要,同时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10]。

1.3.2 集成过程中的问题

低碳产业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然而,技术的落后正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蔡义泉指出我国低碳产业的应用模式不健全,存在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企业积极性不大、政府主导作用不强等问题[11]。师萍研究发现我国低碳企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75,企业间技术效率变动存在较大差异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无效率程度有不断减弱趋势,但这种趋势还不够明显[12]。影响低碳技术运用的因素有很多,Linares和 Pérez-Arriaga结合监管和动态技术的发展,深入研究了低碳技术的应用问题[13]。

2 低碳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低碳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累计完成節能降耗19.71%,显著超过预期16%的目标。目前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低碳产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中国计划将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40%左右,据环保部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及政府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达到“十二五”期间的两倍以上。这也给新兴能源、节能环保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二是我国低碳产业快速增长,规模显著增加。我国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风能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商。“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总产值从2012年的29908.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31.7亿元,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年增长率均超过了20%。三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不够精细,呈粗放态势,行业集中度较低,人才和核心技术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发展较快,但是基础性研发投入不够、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高端人才明显不能满足需求、行业发展不够规范,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低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面临的问题

碳标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壁垒措施。目前不少跨国公司结合自身经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来降低自己的碳排放。中国政府也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40%~45%[14]。现阶段产业低碳化在传统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集成还不成熟,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运作机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低碳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权归政府所有,其实施是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层层分解节能减排的指标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然而,这种运作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也不能充分形成以资源性产品为代表的要素价格机制。尚未结合经济手段或价格手段反映资源稀缺性与污染排放的市场关系,从而促使消费者加大对低碳产品的需求,进而促使企业在自身的产业发展中恰当运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迅速,未来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1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在2020年之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总量。美国碳排放披露项目是由385家联署投资者组成,且其总资产超过57万亿美元。它要求大型跨国公司每一年都要提供自己碳排放的相关信息。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公布了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然而,中国的这个调查结果令人十分尴尬——100家受邀参与的企业中,仅有5家企业填写了CDP问卷,有20家企业提供了相关信息,多达58家企业却未明确回应,甚至有17家中国企业直接拒绝参与这项活动[1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企业的回复率高达82%,欧洲达83%,亚洲500强企业中大概有一半的企业对问卷进行了答复[16]。

3.2 国家政策不完善

美国和法国早已经提出了征收“碳关税”,比方说美国以人均碳排放量高为借口要对中国收高关税,我国目前正在着手制定相关的碳排放考核指标,而且未来很可能会把企业、建筑的碳排放量纳入城市环境的考核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产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但是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经济发展政策。低碳产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全过程,若国家未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去规范产业与产品检验标准,在培育和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则容易导致非理性投资与重复建设等类似的企业行为,严重的会引发产能过剩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甚至会导致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协调,最终难以发挥低碳产业的优势,其价值也难以在市场上体现出来。

3.3 低碳技术不先进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言,目前面临的最大屏障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清洁能源技术等技术屏障。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创新不足以及整体科技水平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此外,低碳技术在国际上的转让和交流尚未完全开放,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障碍阻碍了低碳技术在国际间的交流与转让。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强管理创新,鼓励新业态发展。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绿色消费”总量已超过6 00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增加到1万亿美元以上。调查显示,2013年全球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碳达到360亿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吨左右,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是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大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9%;其次是美国,占15%;欧洲紧随其后占10%,而印度占7.1%[17]。

4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动力因素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动力机制作为其产业集成的内在核心问题,有着复杂的构成和作用原理。国外学者习惯用Dynamics、Dynamism及Dynamic mechanism等词或词组进行表述,国内部分学者也把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但鲜有学者对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的动力机制进行明确的界定与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在分析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发现影响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关键因素与低碳技术创新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是,在这种集成关系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低碳技术创新行为及低碳企业发展是否具有稳定性及能否预期,则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4.1 基于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外部动力理论框架构建

4.1.1 环境与资源压力

步入21世纪以来,碳排放过多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之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走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之路的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是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集成。①环境破坏。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环境破坏,国内发生了很多环境污染的大事件。目前诸多困难与挑战摆在政府面前,如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居民低碳意识差等。②资源紧缺。总体上看,我国属于资源紧缺国家,资源紧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以及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矿产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施低碳技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产业链。

图1的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从该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废气排量总体呈逐年迅速上升的趋势。2013年工业废气的排量几近是2000年排量的5倍,增加了531156亿立方米,可知工业废气排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环境的破坏度也不言而喻。

图2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从该图可以看出,我国废水排量呈逐年迅速上升的趋势。我国是贫水国家,然而废水排量却逐年增加,处理废水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将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出厂区,若能将低能耗的低碳技术运用到废水处理产业中,那么废水排量过多的问题也能得到较好解决。

4.1.2 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肯尼斯·阿罗2007年对《斯特恩报告》进行了合理性论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已非常棘手,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8]。①政策推动。政府推动有助于行业发展和产业聚集,并促进该区域经济增长[19]。从世界各国低碳发展的历程看,政府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财税支持。根据政策的不同效果,发达国家低碳财税政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财税政策;二是体现在抑制高碳生产、消费方面的财税政策。基于中国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体系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牛桂敏研究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技术政策来引领和推动低碳改革的实施[20]。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某些技术或设备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低碳产业发展中需要设立支持专项资金,要落实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国家应加大对低碳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增加相应的财政资金,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专门项目纳入国家预算,并设立低碳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政府需要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执行性、可深入操作性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及布局。可参阅、参考表1中发达国家实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并根据我国国情和背景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的政策推动与财税支持对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集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3 公众意识和需求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科学、文明与健康三位一体的生态消费方式,它实质上体现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及实际购买活动。①公众意识。仇泸毅、龚洋冉、孙宁宁对我国低碳发展公民参与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知道低碳概念的占92.24%,大概知道低碳概念的调查者有54.11%,其中有81.2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施低碳发展,这表明大多数的公众都有着主动参与低碳发展的意愿,这也是实施低碳发展的有利基础[21]。②公众需求。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是国际环保机制的主流。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在广泛宣传后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形成低碳产品的购买。当然,公众的低碳消费行为也是有差异的[22]。公众还需进一步了解低碳知识,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加大低碳能源的使用。在国外,公众的低碳消费行为更是明显。在日常的消费中,碳标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4.2 基于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内部动力理论框架构建

4.2.1 企业长期发展推动

低碳产业集成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外在压力的推动,另一方面还受内源性动力的拉动,即着力提高经济绩效。①企业自身责任。由于企业肩负有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若企业的废气等排放量超过排放标准,很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披露,公司会受到政府部门的责罚,这将大大影响公司的声誉。为了树立和维持企业自身的形象,企业有动力去发展低碳产业。②企业战略导向。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很大,能源利用率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生存并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战略选择,尽快转变生产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是重要可选的路径之一。③企业技术需求。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关键问题在于解决低碳技术,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改进、节能减排的实现、能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等都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得以实现。推动集群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是低碳技术与企业发展集成创新。

随着公众低碳意识逐渐增强,对低碳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企业要运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产品时的碳排放量。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销售,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愿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只有持续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实现低碳生产模式。谁能拥有强劲的绿色竞争力,谁就能赢得市场。所以,随着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将随之得到改善,最后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務向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是推进产业低碳发展的又一动力因素。

4.2.2 高管对技术的重视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矛盾等问题,节能减排的道路将任重而道远。2006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着眼于《京都议定书》的缺陷, 提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新议程[23]。①文化素质。个人的文化素质反映了其认知能力,也间接反映出个人所拥有的技能。一方面,文化水平越高的CEO对待变革的态度会更加积极[24]。另一方面,高管的文化水平越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就越强 [25],在生态创新中对克服跨职能合作、知识整合方面将越有帮助。②创新精神。未能直接体会到生态创新带来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好处是企业不愿尝试生态创新的重要原因[26]。高管具有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这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经营理念。高管应该具备清洁生产的理念。清洁生产可以通过对污染进行全过程的防治,增加生态效率,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面临危及环境的风险,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方式。

高管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随着文化水平升高逐渐增加,除了能较快意识到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重视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进而更加关注于生态创新相关的信息外,还能够发现环保的好处,从而更加偏好和支持生态创新,即追求双赢的环保行为。低碳技术是企业获取低碳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高管文化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新思想和进行创新[27],越倾向于采用生态创新这种积极的环保战略[28]。

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紧缺,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财税支持和政策推动、公众的低碳消费需求、企业自身低碳发展的需要及高管对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视使得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集成是必然趋势。在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开始寻求产业内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产业集成创新能力。而仅仅依托企业自主创新来发展低碳技术面临很大的困难,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是可选路径之一,它能够帮助中国把握低碳技术的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效率和减缓突破核心技术的压力。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全球气候日趋变暖与低碳经济理念盛行的背景下, 本文提出了要进行产业结构低碳化、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并且认为产业结构低碳化有助于中国实现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升级转型、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已经习惯并依赖于高碳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高碳的发展模式仍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非常困难,由此可见发展低碳产业群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及其彼此间的协同作用组成了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动力机制系统。在动力系统的要素中,政府在政策推动和财税支持方面能有力地引导企业进行低碳化发展。企业的战略导向、技术需求和企业自身责任使得企业有动机去实行产业低碳化发展,必要时,会与相关产业进行集成,降低低碳技术研发成本,实现技术共享。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提升,他们对低碳产品有了更多需求。因此,政府、企业、公众都是低碳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由于动力机制各要素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他们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而我国发展低碳产业要提高动力机制各要素的积极性,多方努力,共同配合,才能推动低碳技术与产业集成的快速发展。

5.2 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是政府应该成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前期的引导者和规划者,应加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政府应该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执行性、可深入操作性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及布局。对于发展低碳技术的产业给予财税优惠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端产品和核心产品竞争,促进技术升级。

二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让企业立足自主创新,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源技术,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与外界进行合作和交流,引进、消化并吸收先进且适用的低碳技术,最后推进我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乃至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企业要想利用低碳技术来获得发展,应该关注低碳技术的国际前沿动态,加强在低碳技术领域与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企业等的交流、合作,进而力争在低碳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取得突破。

四是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鼓励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意识,有利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企业高管秉持清洁生产的理念,这样既可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又能促进人们合理和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清洁生产必将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企业的营销模式将会被彻底洗牌,即从原来的高碳营销模式转换为低碳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47.

[2]王文军,赵黛青,陈勇.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84-91.

[3]毕克新,黄平,马婧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J].中国科技论坛,2013(9):109.

[4]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中国科技论坛[J].2010(2): 37-40.

[5]陆小成,刘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7):1080-1085.

[6]伍华佳.中国低碳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3(4):42

[7]陈文婕,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00-203.

[8]崔奕,郝寿义,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0(8):91-94.

[9]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與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70-73.

[10]王可达,王铮.广州发展低碳产业的优势与对策分析[J].探求,2014(1):92-96.

[11]蔡益泉.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4):33-34.

[12]师萍,韩先锋,卫伟.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1):67-72.

[13]Linares P, Pérez-Arvriaga I. Promoting Investment i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J]. European Review of Energy Markets. 2009, 3(2): 1-23.

[14]黄山枫,姜冬梅,张孟衡,等.多边基金机制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J].环境保护,2008(10):14-17.

[15]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2):83-89.

[16]白福萍.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风险及应对措施[J].财会月刊,2011(9):91-93.

[17]Berrone P,Fosfuri A,Gelabert L,et al.Necessity as the Mother of ‘Green Inventions: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8): 891- 909.

[18]Kenneth Arrow. Global Climate Change:A Challenge to Policy[J].The Economists Voice, 2007,4(3):1-6.

[19]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26-32.

[20]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定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65-68.

[21]仇泸毅,龚洋冉,孙宁宁.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现状研究(二)——公众参与类型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3):106-118.

[22]余晓钟,侯春华,汪晓梅. 不同区域类型低碳消费行为模式及引导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3,27(6):79-82.

[23]Joseph Stiglitz. A New Agenda for Global Warming[J].The Economists Voice,2006,3(7):6-10.

[24]Wiersema M F,Bantel K A.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 91- 121.

[25]Dollinger M J.Environmental Boundary Spann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27(2): 351- 368.

[26]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 120- 134.

[27]Kimberly J R,Evanisko M J.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1,24(4): 689-713.

[28]英国广播公司.2013全球碳排放量数据公布中国人均首超欧洲[EB/OL]. http://finance.huanqin.com/view/2014-09/5146643.html.

[29]王欢芳,胡振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5):107-111.

(責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甘肃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
试析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