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到中年:三个独生子女的烦恼

2017-05-26雯子铭铭

当代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兴义独生子女妻子

雯子+铭铭

35岁危机

开春了,刘闯最近有点烦。

说“最近”可能不太准确,从去年年末到现在,他已经持续“烦”了一段时间,预计在未来的几个月,他可能还要继续“烦”下去。让刘闯烦恼的是件大事:跳槽。

人如其名,刘闯打小就是个能闯荡的人。他是双职工家庭的獨生子女,从小没人看,幼儿园上长托,初高中住校,大学直接去了千里之外的南方,一年回家一趟,毕业后,他留在南方工作了几年,心里实在放不下身在东北的女朋友,这才回老家,找了份工作,用多年积蓄作首付买了个小房,成家安定下来。按他原来的想法,和媳妇俩人的工资吃喝够用,每年还能攒点钱出门旅行一趟,年景好去国外,经济不好就在国内转转……

玩了几年,他觉得挺好,媳妇不干了,开始见天地唠叨:“同学小张的老公,毕业留校的,听说已经破格提副高了;5楼的小王,在公司特别得老板看重,公费去欧洲学习,全家都带出去玩了;我老姨父的二姐的女婿,自己开网店,前段时间给丈母娘买了台车;近的就说你姑家的表兄唐兴义,学历还不如你呢,人家都是科长了……人都说三十而立,男人呐,30多岁时事业是个坎儿,这辈子能干成啥样,这时候就已经见分明了。”

媳妇的话,刘闯不爱听,但他不得不承认,媳妇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男人挣钱养家天经地义,总不能玩一辈子。

从前年开始,公司业务受国内经济总体走势影响,呈现低迷态势,先是取消了年终奖,然后奖金逐月降低,年轻人纷纷离职,刘闯也觉得工作越来越没劲,每天都在做相似的内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去年,他突发奇想,做了一份简历,投到招聘网站上,想看看以自己的资历,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能不能找到一个好下家。

简历没投之前,他对自己的打分挺高,自忖自己有近10年工作经验,学历也不差,多少也能有一些资本,没准儿还能换个自己感兴趣的朝阳行业,从此进入人生快车道。可上网一看,要么要求年龄在35岁之下,要么要求有5年以上领导岗位经验,他今年刚好35岁,领导岗位经验尚不足5年,可供挑选的好工作并不多。

也有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有时候正上着班呢,电话来了。刘闯偷偷摸摸地跑到楼梯间接听,刚开始还认真地和对方谈谈,觉得不错的就请半天假去见个面,面试了三四家企业之后,刘闯发现情况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开出的待遇都和原公司差不多,工作范围也一样,“就像是下跳棋时,从左到右平移了一步,没啥意思。”

“如果我刚大学毕业,跳跳槽很平常啊,大不了重新开始,如果我90年代末就大学毕业,这时候已经有了20年的工作经验,职场人脉相当发达,跳一次槽就能升上一级。现在可好,不上不下。”确实,35岁是公认的职场瓶颈期,往往出现方向不明的困惑。

更关键的是,刘闯的闯劲没那么大了。“就在那段时间,孩子出生了,我第一次感到,我是个父亲,得承担责任了。”妻子没有母乳,女儿嗷嗷待哺,老人年纪渐大,家里处处要钱,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刘闯哪敢拿自己的工资开玩笑?每一次跳槽,都得重新了解单位、岗位、行业,都得从职场新人做起,万一出点岔头,平白一个月少了几千块的进项,那全家都得喝西北风了。

刘闯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他第一次慎重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把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收入稳定才是必须的,我不能让家里失去一大经济来源,还得有发展前景,我得让孩子受好的教育,老人有好的生活。”比较来、比较去,前怕狼后怕虎,竟没有一个公司符合他的要求。

一晃又是一年,公司境况依旧惨淡,可是刘闯依然不确定怎么跳槽才合适,“可能真是有点老了,没那股冲劲了,怕失败,不敢尝试。”但是,他没有放弃,“今年,说啥我也得动一动。”刘闯说,“现在就是温水煮青蛙,我得在水温达到70度前,奋力跳出去。”虽然难,但他还想试一试。

苦乐421

421家庭是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作为中间层的小两口压力巨大,上要供养父母,下要哺育幼儿,唐兴义现在就处于这个状态。好在老人们身体都还行,他还算轻松,可老人们的“夺孙大战”却让他疲于应付。

1980年出生的唐兴义算是同龄人中的楷模典范,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他,30岁刚出头时就被提为科长,大好前程指日可待。可每每与同学好友们聚会喝酒,说起自己看起来人人羡慕的生活,唐兴义往往长叹一口气,“人到中年,难呐。”

结婚后,唐兴义与父母在同一个小区买了房子,两家前后楼,他和妻子的想法很务实,将来有了孩子,可以委托老人照顾,将来老人需要帮助的话,也可以第一时间赶到。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老人各自退休,夫妻俩的烦恼也多了起来。

最明显的变化是时间不够用了。“父母家每周至少去一次,每次至少大半天,周末还得领孩子出去玩,上兴趣班,去游乐场,这几项内容就把周末的时间挤得死死的。要赶上有同学聚会或加班,那就像赶场似的,大人孩子都累,老人还觉得在家的时间少了,不高兴。”

岳父母家在外地,每逢大小长假,老人就打电话说想孩子,让回去看看,跑来跑去,两方父母不能兼顾,两边落埋怨。“舍不得让孩子委屈,也见不得老人不高兴,但我就一个人儿,总不能掰两半用啊。”

其实,唐兴义清楚,老人到了这把年纪就是希望常跟儿孙在一块,可是偏偏他和妻子、女儿都是独生子女,两边老人都想多跟他们在一块,他得两边协调,尽量不让家里起冲突,可是,分身乏术啊!“有时候,太多的爱也是种负担。”唐兴义说。

去年“十一”长假,他很想和妻子孩子体验一把自驾游,去趟北戴河,孩子长这么大,还没看过海呢。刚跟双方老人透露一点想法,岳父母也想跟着去,岳母说得入情入理:“你们小夫妻俩玩,我给你们看孩子呗。”没过两天,父母知道了这件事,也要去,妈妈直接说:“亲家母都去了,没人陪多不好,我去陪陪她。”

就这样,三口之家的出行变成了7口之家,自驾肯定不行了,唐兴义赶紧联系买火车票、定酒店。到了北戴河,老人们这个说到海边得吃海鲜,那个说海边的海鲜又贵又不卫生,唐兴义又得看孩子,又得协调各方意见,又得组织大家去各个景点玩,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可就这样,岳母最后还和孩子奶奶闹了点矛盾。幸好行程结束,双方各自回家,不见面就算了。

有时候他甚至会偷偷地想:如果有个兄弟或者姐妹,轮流陪父母,是不是父母就不用天天盼着自己一家三口去吃饭,也能寄托些情感在别的孩子身上?

这算是唐兴义幸福的烦恼,真正让他担心的是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女儿的爷爷奶奶退休前是下岗工人,这些年的养老保险都是自己交的,姥姥姥爷家在农村,没有退休金。结婚后,唐兴义和妻子商量,每个月各给双方老人500元生活费,这几年涨到1000元,随着女儿的诞生,家庭月支出陡然增加。

上个月,妻子拿出自己记账的小本,一笔一笔地查账,发现钱大多花在房贷、车贷、孩子和老人身上了,夫妻俩已经将近4年没有新存款了,以前攒的“过河钱”,正在一点点地变少。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针对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问题的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这些问题,唐兴义和妻子都遇上了,最让他苦恼的是,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看上去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最让他欣慰的是,如今4位老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吃吗吗香,“如果父母们都健健康康的,高高兴兴的,我们小辈累点、难点,都不算事。”他说。“这要是突然来病了……”唐兴义摇摇头,他不敢想。

父亲摔伤后

过年的时候,张庭和几个哥儿们一起,喝了个酩酊大醉,清醒后哥儿们问他怎么添了毛病,喝醉还爱哭了。他清醒了,只好苦笑,“大概是这几个月过得太辛苦。”

身为1981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张庭一直觉得自己挺幸福,父母给他全部的爱,不需分享,无人争宠,可是随着年纪渐大,从没感受过同胞手足之爱的他却无数次设想,要是自己有个兄弟姐妹,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帮自己分担一些责任?

张庭是河南人,大学毕业时和女友一起去了深圳。两人算是去的早的那批人,各自打拼几年,加上双方家里的支持,勉强负担起一套两居室的首付,从此两人算是在深圳扎下了根,结婚、生子,手里没大钱,但日子过得还算顺遂。虽然总有人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是个问题,但双方父母身体都还行,张庭总觉得这事好像离自己还远,可老人的身体有时候真是说出事就出事。

去年冬天,张庭父亲出门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就栽到地上起不来了,被人送到医院一查,骨折,断的地方不好接,当地医院处理不了,直接送到省医院去了。

“听到信时,第一次感到什么叫心急如焚。以前老觉得还可以啃点老,让父母过来照顾个孩子什么的,突然意识到,父母真的年纪大了,已经弱到了说病就病、说伤就伤的时候,而且,他们指望着我呢。”

那真是惶恐万分的一段日子。妻子的单位不给假,张庭一个人回了老家。说是老家,可省会离家里还有200多公里,根本回不去,他跟母亲一起在郑州租了个又脏又破的小房子,每天去医院跑上跑下交钱、办手续、照顾父亲。

“那段日子就觉得什么都是灰色的。”张庭和母亲轮流给父亲煮饭,熬骨头汤。张庭怕母亲扛不住,晚上总是自己陪床。病房里有人打呼噜,租来的行军床也躺得难受,张庭常常一坐半宿,看着父亲,在他痛的时候,尽量抚慰。“长夜漫漫,我就想,要是我有个兄弟姐妹,是不是就能轮流休息,轮流照顾,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独木难支呢?”

父亲还没出院,张庭已经没有假期了,好在父亲恢复得不错,后续工作不多了,张庭找到一个在郑州的同学,请他帮忙办理出院,再把父母送上车。同学挺仗义,答应他一定照顾好叔叔阿姨,张庭才千恩万谢地走了。

之后的几个月,父亲出院回家,母亲一个人陪护不过来,张庭和妻子有时间就轮流回老家帮忙。这么折腾着,算是把这场劫难熬过去了,母亲却足足老了10岁。张庭无数次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离家这么远,“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这次很可能只是开始,将来会越来越需要儿女在身边,我却鞭长莫及。”

“养老的重负,就如同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每个独生子女的身上。我们曾是最享福的孩子,也将是最受苦的大人。”一篇网文的话让张庭深有感触,他说,这也是他的心声。

猜你喜欢

兴义独生子女妻子
笔山书院与贵州近代化的关系探究
我胖吗
兴义的美景多
怀才不遇
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开展种植扶贫
兴义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