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汉时期以八公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2017-05-26闫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道教

闫勇

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汉时期以八公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着重分析其中的“仙道情结”和其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八公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仙道”被广泛使用在以八公山为题材的赋、诗、词等文学体裁中。本文采用历时性的观照方式,以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分析的方法,对从西汉至明清八公山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八公山 仙道情结 道教

一、前言

八公山是楚汉文化胜地,历史上战事频繁,遗存丰富,道教色彩浓厚。本文作者经过大量资料检索,精选出自西汉时期关于八公山的文学作品,对其中体现的独特视角——“仙道情结”,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采用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意象分析的方法对作品中体现的“仙道情结”进行细致的、多角度的分析。本文在最后探讨了八公山文学中体现的道教审美意识和中华文化内涵。

二、《淮南子》和刘安

西汉前期是西汉统治政权逐渐巩固发展的上升时期,中期是全盛时期,后期则是衰落时期。刘安所处时代,正是西汉由前期向中期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在文化方面解除了思想文化的桎梏,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由于汉初统治者的“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得到鼓励和支持,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学派。这为《淮南子》的产生和流传提供了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刘安(公元前179-122)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其父是厉王刘长。刘安不仅是一位诸侯王,还是一位区域文化集团的首领。他曾率领门客编写了《淮南子》。《淮南子》是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对八公山区域道家思想传统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列仙传》对刘安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描述:“淮南王刘安,高皇帝之孙,好儒学,方技,作《内书》二十一篇,又著《鸿宝万毕》三卷,论变化之道。”[1]淮南王刘安率三千门客在八公山上问道求仙,炼丹修行,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成为汉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群。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无为”政治,黄老思想因此处于主流地位。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黄老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者的需求。武帝即位后,“无为而治”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所取代,黄老思想也渐渐失去主流思想的地位。《淮南子》问世的时代适逢黄老学由盛转衰的时期,刘安也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人物,这些都成为后世失意文人造访八公山、歌咏八公山,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感上的源头。

三、“仙道”的内涵

仙人与仙道源自上古巫师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代的动乱,成仙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道”孕育万物,是最高的自然法则。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够“法”道,即与道合一,就能达到突破生命困境和局限的目的。道家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神仙长生不死的传说,这些原理和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神仙信仰。

神仙代表着中国古代先民追求长生不老的的最高标准和理想。《說文解字》云:“仙,长生迁去也。”《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由此可见,超脱有限的生命的束缚,长生不老,精神解脱,自由逍遥是仙道境界的追求。后来的道教对现实的人生持批判态度,认为它束缚着本应自由自在的人生,想要获得“长生久视”的状态,就必须摆脱现实的桎梏。这一理念在八公山文学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四、道家的文学创作观

道家认为文艺的源泉是“道”,文艺应当具有“自然”这一属性。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对文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超功利的审美态度;2.对于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追求;3.崇尚自然,反对人工雕琢;4.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些在以八公山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五、西汉时期八公山文学的“仙道情结”具体分析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帝国,汉朝时期国土幅员辽阔,国力强盛,这种大一统的格局造就了汉代人大气的视野和开阔的心胸。自开国至武帝时期,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从凋敝逐渐走向兴盛。这一变化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不论辞赋、散文还是其他艺术,都具有大气雄浑的特征。对于汉赋的创作,体现出浓厚的英雄气概、广博的胸怀和乐观昂扬的时代精神;对于楚辞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充满了奇异景象的描写。这些文学特征都体现出浪漫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理性的思辨之光,决定了汉代文学雄浑绮丽的风格。富有仙道思想的作品也都体现了汉代文学气势恢宏、视野博大的时代特征。

道家思想对汉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文学的风格绮丽诡谲、宏大恣肆,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美好想象。在这一类文学作品中,从内容上看,有对神仙的向往、对永恒的生命的追求,将现实、历史传统和上古神话相统一,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境界;从创作手法上看,对主要采用虚拟、夸张、铺排的创作方法,体现了楚辞和汉赋的特点,展示出当时的作者对生命的自由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情感上看,这类作品大多表现出哀怨、凄婉之感。例如,淮南王刘安一生鸿志高远,却命途偃蹇,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和政治失意之后,为化解其哀怨忧伤的情绪,读书弹琴、制丹问道,追求长生不老、羽化飞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请看刘安的《八公操》: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下来兮,公将与子生毛羽兮,起腾青云蹈梁甫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驰乘风云使玉女兮,含精吐气嚼芝草兮,悠悠将将天相保兮。

《八公操》是一首骚体八言诗,骚体句式主要用于骚体诗和汉赋。这篇作品充满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浓厚的求道成仙的思想。作者描绘了自己在仙境、天境悠游的景象,“超腾青云”、“梁甫”、“瑶光”、“含精吐气”等都体现了道家学说的特征,反映了汉初社会求仙与追求长生风气的流行。前四句表现主人公在仙境的游历:辉煌的太阳照耀着广袤的土地,知道我喜好求仙问道,仙人也下凡来迎接,我也生长出了羽毛,踏着云朵跨越梁甫。后四句描写了天界的景象:主人公继续向高处飞去,掠过北斗星,乘着风役使着仙女,含精吐气享受仙草的滋养,希望求得上天的保佑。作品主人公羽化成仙后,不仅超越了死亡,实现了长生不死的愿望,而且又由梁甫升入天庭,享受到天界的各种美好,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得到了延长和提高。

淮南小山是八公山文学中不可不提的群体。关于淮南小山的来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 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 ,或称‘大山,因此学者多以为“淮南小山”类似现在的集体笔名。

《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一篇:

桂樹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麔麚兮或腾或倚。状皃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招隐士》是一篇典型的汉赋,这篇赋的内容是描绘山中的艰苦险恶,呼唤隐士归来。王逸曾道:“《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爱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羡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大雅》、《小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3]《招隐士》在开篇描写了山中的险恶景象和悲凉的氛围,抒发了“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的呼唤,凄怆动人,流露出哀婉之气,表现出刘安对贤才的强烈渴求。通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音调和谐,像“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样的句式,错落变化,读来充满美感。作者采用了夸张、铺排的手法,描绘了奇诡的生物和自然环境,如“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麔麚兮或腾或倚”就写出了多种植物动物的情状。《招隐士》中的意象千姿百态,纷繁多变,这些都突出了汉代辞赋诡谲奇异的特征。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八公山是道家思想的一颗璀璨的遗珠,发掘它、研究它、弘扬它,必定会为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带来新的气象,同时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台县志[M].黄山书社,1998.8.

[2] 王云度.刘安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5.

[3] 王进.中国仙道哲学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2012.1.

[4] 何丹 张莉.道教审美意识浅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

[5]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6] 王洲明.汉代文学精神与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

猜你喜欢

道教
《中国道教通史》述评
略论《今言》背后的道教因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影响思考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传承中的宫观与音乐仪式
道家道教研究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道教门派介绍2
道教诸神的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