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价值取向探究
2017-05-26徐风
徐风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中小学陆续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该课程的开展,能有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发展,使教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因此,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设置及探究课程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价值取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2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之一。为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课程设置不仅利于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重要场所。学校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教育学家Beauchamp G.A.的研究结果:学校促使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展适当的品德教育,一种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课程设置。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教育改革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例如,尽管各地区不断地推行新课改,但是仍在许多地区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穿新鞋不走路”甚至“穿新鞋走歪路”等现象。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新课改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人们对教育价值的本质认识不清。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文化对新课改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抵制和阻碍作用,使新课改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同时,社会功利主义在教育行业也大行其道,致使部分学校教育出现偏差。因此,反思当前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的实质迫在眉睫。
教育部分析时代的大背景及我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智及发展特点,制定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了学校开设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教学和经验主义教学,提倡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经过仔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界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给予学校充足的自主权,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网络调查和各地实践调研发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通常制定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授内容明确体现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即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促进学生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大有裨益,教师在开发该课程的基础上应着重对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明确该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
笔者在过去几年内对我国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探究。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针对该课程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在研究中探讨了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了促进实践活动课稳步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课程的实践环节则研究较少,尤其是通过课程的开展学生会形成何种价值观,人们对课程实践深入不足,致使课程价值观的研究被限制、局限。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探究对课程定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为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体现“育人作用”,要明确价值取向的内涵。李德顺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价值取向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阮青教授调研全国范围内中小学课程开展情况认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学者的理论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价值取向指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目的,充分研究教学主体的特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行为的价值倾向性。为了进一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1. 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分类探究
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文献发现,在现阶段,课程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三大类:以教授知识作为价值取向、以传授社会经验作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充分探讨这三类价值取向可以发现,无论是知识价值取向还是社会经验价值取向,均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的价值取向则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学校——社会”的构建实现价值观念的形成,运用所学理论参与社会的发展。为此,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文探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内涵
根据现有研究,社会实践价值取向内涵表现应具备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意识及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良好的社会道德、服务、问题及交往能力。个人价值取向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品质发展、自主性、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与爱好、体验与感悟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价值取向的具体措施
1. 细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将课程划分得越细,学生受到的影响就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细化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现将网络调查课程通过表1进行展示。通过表1可以发现,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制定了不同的内容。通过细化课程,不仅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产生影响,对同一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也可以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發展。
2. 践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不能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而是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践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建设主干专题内容,通过主干专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学校在制定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制定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培养事件的内容个数。通过表2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设置专题和节点数。
通過表2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分为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个方面。为此,学校开设课程要进行细化,并进行具体实施,使学校和社会产生合理互动,促进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开设课程时要以服务内容为主,通过服务社会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增长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设置课程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培养自立的意识与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无论是何种课程或是何种课程内容,离开了评价机制就等于无根之木。因此,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评价机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为学校针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为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全方位的评价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该课程。同时,评价机制要细化,要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内涵。
因此,学校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时,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开展一些服务性学习,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对社会、社会对自我这种双向的依赖和影响关系。学生通过真正参与社会生活,更直观地接近与了解社会,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Beauchamp G.A. Curriculum Theory (3rd ed.)[M].Illi-nois:The Kagg Press,1975:121-153.
[2] 张东娇.课程建设·权力介入·人文精神———缘于价值和事实两个维度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89-93.
[3] 徐伯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异化现象令人担忧[J].中国教育学刊,2015,(9):7-11.
[4] 贾晓红,李广州,程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3,(5):26-28.
[5] 刘淑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即教学研究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3,(3):82-83.
(编辑: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