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共纪念空间的结构特点
2017-05-25童小彪
童 小 彪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论中共纪念空间的结构特点
童 小 彪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共纪念空间形成了鲜明的结构特点,呈现出三种基本结构形态:一是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纹结构,二是呈现时间顺序的线性结构,三是体现空间分布的板块结构。
中国共产党; 纪念文化; 空间结构
纪念空间既是纪念对象的存在形式,是纪念对象在不同维度的拓展和延伸;又是纪念主体情感表达的方式,精神传递的载体。广义的纪念空间包括固化空间、流动空间和虚拟空间,狭义的纪念空间就是固化空间。本文使用的纪念空间概念,专指狭义的固化纪念空间。中共在建构纪念空间时,对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馆、纪念园、纪念像等构成要素,会用不同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以期获得最好的纪念效果。中共纪念空间的建构,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而逐步变化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共纪念空间形成了鲜明的结构特点,呈现出三种基本结构形态:一是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纹结构,二是呈现时间顺序的线性结构,三是体现空间分布的板块结构。
一、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纹结构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传统的农业乡土社会,人们生活在固定不变的有限的人际圈子中,人伦差序依据血缘确定,社会呈现“差序格局”。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方不同,其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1]26“水波纹式”的人际关系结构对“差序格局”概念作了生动描绘,差序格局成为解释中国乡土社会人伦关系的创新理论,获得普遍认同和广泛运用。当然,“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柔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2]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礼”是维护“差序格局”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反过来,“礼”的形成和发展,也深深打上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烙印;纪念文化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在中共纪念空间的分布格局中,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响,即以北京为全国纪念中心,由各省会的地区纪念中心组成内圈,再由各县市的基层纪念中心组成外圈,形成一个完整的波纹结构。
(一)北京是国家纪念中心
北京是国家纪念中心,不仅表现在首都的政治和文化优势,而且表现为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普遍的心理认同。
其一,北京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有长期涵养而成的深厚底蕴,人民对其有高度的文化和心理认同。在北京,自元代开始兴建国家级纪念空间,至今未有间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纪念空间,根据目前已经出版的众多专著、文献记载以及相关的网络等媒介资料统计,北京有各类纪念空间一千多处(主要的纪念空间列表如后)。北京的纪念空间不仅数量多,而且级别高、影响大。在这些纪念空间中,不少是过去或现在举行国家级典礼的场所。孔庙、太庙、历代帝王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纪念场所,是元明清三代国内最具影响也是等级最高的纪念空间,确立了其纪念空间在全国的核心地位。到了近代,除了民国政权也有几段时间是建在北京外,北京一直是全国文化中心,留下了五四运动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纪念资源。在这些国家级纪念空间,通过国家主导、全民参与的纪念仪式,反复营造社会氛围和视觉形象,以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身份和强化历史记忆。其结果是养成北京它文化上的大气和心理上的自信,也强化了北京作为国家纪念中心的重要地位。
北京市主要纪念空间
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打造了天安门广场这个新的纪念中心。建国后,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的天安门广场逐步建成,成为北京新的城市标识,也是新中国的国家标识。天安门广场是最为神圣崇高的政治中心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其中轴线上,象征着人民是共和国的新主人,也延续了中国历代建朝初期修建纪念建筑的传统。人民英雄纪念碑取代天坛、地坛和祖庙,成为新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纪念场所。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四周,北面有天安门、国徽、国旗;西边有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东边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浓缩;南有毛主席纪念堂,是新中国奠基者的陵墓;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最大的公共政治活动空间,也是最大的公共纪念空间。作为中国人民举行重大政治活动和纪念活动的场所,60多年来,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重要活动,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的生动见证。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已不单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它更是一种精神圣坛,“是中国人进行自我确认与感受日渐强大祖国的感情举行仪式的场所。”[3]130
(二)外围圈层各具特色。
纪念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不同圈层的纪念空间,与不同层级的政权相结合,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等级性。在国家纪念中心周围,依据距离中心的远近和差序等级,可将纪念空间分为内外两个外围圈层。由外至内,纪念中心的影响力递增,各圈层的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具体而言,外围的圈层各具形态、各有特色。
其一,由各省级纪念中心构成内圈。在各省会城市,均建立了自己的纪念中心,具体情况见“中国大陆各省市纪念中心一览表”。这些纪念中心的空间形式比较一致,大部分是修建烈士陵园(纪念公园),以革命烈士纪念碑(塔)为标志,在纪念碑前建广场,用来举办纪念活动和其它集会活动;少数省市使用性质相同的专门性纪念设施来替代,如上海、广东、湖北等地。这些纪念中心的具体内容和建筑风格则各有特色,例如:湖南的纪念中心是位于省会长沙的烈士公园和烈士纪念塔。纪念塔由纪念碑和奠堂两大部分组成,塔堂合一。上部为纪念塔,平面呈八方形,塔身南向正面祁阳石碑心上镌毛泽东题“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下为纪念堂,为不等边八边形,内设纪念碑,上面刻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东、西为陈列厅,陈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90人的遗像和事迹,并陈列有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广东的纪念中心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它为纪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由陵、园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包括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拱形的陵墓。河北的纪念中心则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特色内容和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大夫陵墓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等。
中国大陆各省市纪念中心一览表*省级(直辖市)纪念中心判断标准:是否作为该省(直辖市)党政军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 "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公祭活动的举办地。
其二、由县市纪念中心构成外圈。在各省,围绕着省级纪念中心,在县市建立了基层纪念中心,构成全国纪念空间结构的外圈。这一层级的纪念空间,在规模的大小、设施的多少、内容的丰富程度、活动的规范程度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序格局的外围特性。以海南省为例,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是全省的纪念中心,也是海口市的纪念中心,其余的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10个县,均有自己的纪念中心,但各地纪念空间和纪念活动的状况参差不齐。纪念设施的具体情况见《海南省各县市纪念中心一览表》,其中海口、儋州、万宁、琼海、东方、屯昌、昌江、白沙等地的纪念中心是烈士陵园;三亚、三沙、临高、陵水、乐东、澄迈等地的纪念中心是纪念碑;文昌、五指山、定安、琼中等地的纪念中心是纪念园;而保亭的纪念中心只是一个革命英烈陈列室。在2014年“烈士纪念日”公祭英烈时,除三沙市情况特殊外,参加人数差别大,三亚市是110余人,澄迈县则达1000多人;有的多数县市选择一个纪念场所,也有文昌、澄迈、白沙等地使用了多个纪念场所[4]。
二、呈现时间顺序的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是一个有序数据元素的集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始有终,时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事物的基本维度。中共纪念空间的分布,无论是整体格局还是局部和专题分布,时间维度都是串连其中的基本逻辑。
(一)纪念空间整体的线性特征。
从全国范围看,中共纪念空间尽管复杂,但整体上呈现线性特征。时间是其最基本的内在逻辑,从时间维度能够将其分门别类、提纲契要。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中共纪念空间为例。从1961年至今,共计公布了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前三批名单的分类方法相同,将其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类;后四批分类方法做了调整,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类。中共纪念空间,包括前三批中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全部内容和其它类别的部分内容,后四批中近现代重要史迹的几乎全部内容和其它类别的部分内容。具体情况见下面的《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表》和《第一批重点文物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名单》。分析两个图表可以看出:其一、时间不仅仅只代表先后,还有更丰富的含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七批,中共纪念空间同样按入选时间分为七批,这个时间不仅仅是先后顺序,还包含了其重要性、代表性、丰富和完整程度的比较,一般来说,从前至后呈递减趋势。其二、时间不是泛指,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各类别严格依据时间标准排序,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排序依据,是赋予该文物纪念性的具体时间,而不是该文物最早出现的时间。如韶山冲毛主席旧居定在毛泽东出生的1893年,天安门定在举行开国大典的1949年等等。
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基本情况表
第一批重点文物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名单
(二)专题纪念空间的线性特征。
同一纪念对象留下的纪念资源有时间先后顺序,其纪念空间集合体是典型的线性结构。下面我们以中共中央和鲁迅分别作为事物和人物的代表,分析其纪念空间的结构特征。分析《中共中央主要纪念空间构成表》和《鲁迅主要纪念空间构成表》,我们可以看出专题纪念空间的线性特征。其一、起点和终点是这个有序集合中的上限和下限,是重要的标志性节点。如中共中央的纪念空间中,以中共成立时的上海和今天的所在地北京为集合的两端;同样,鲁迅纪念空间也以鲁迅出生地绍兴和辞世地上海为限。其二、内容的排列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时间先后为序中共中央行进路线是从上海、广州、武汉、莫斯科、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到北京,这就是中共中央纪念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同样,鲁迅再国内的生命轨迹大致是从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到上海,这也是鲁迅纪念空间的结构逻辑。其三、集合中包含了纪念对象的若干历史节点,这些点的选择依据是其重要程度和纪念意义的大小。如在中共中央的纪念空间中,在瑞金、遵义和西柏坡三地,中共中央停留的时间短,也没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但也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具有纪念价值;同样,鲁迅在厦门和广州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因其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成就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具有纪念价值。
中共中央主要纪念空间构成表
鲁迅主要纪念空间构成表
三、体现空间分布的板块结构
板块结构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小板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的结构形式。板块结构也是中共纪念空间分布的基本方式,主要特征是按空间关系排列组合,有两种典型的形式:一种是由若干同质的板块构成一个有共同主题的整体;另一种是由若干异质的板块来构成。
(一)同质板块结构。
同质板块结构即纪念空间的各个板块同质化,也就是各板块的内容种类、基本属性、具体功能、主要特征相同或相似,彼此可以相互替代。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为例,它是一个彰显抗日主题的完整纪念空间,是典型的同质板块结构。其一、以块状分布的地理区域为表现形式。整个抗日纪念空间以省级行政区划为依据,分为25个地理区域(见图表《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每一区域都是构成抗日纪念空间的独立板块。其二、各板块空间大小不一,纪念设施多少不等,内容丰富程度不同。如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湖南等省有5处以上,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省只有1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则完全没有,这符合抗日战争的实况,说明评选是实事求是的。其三、各板块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特征相同。无论是黑龙江省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孙吴日本侵华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八女投江”殉难地还是云南省的腾冲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无一例外都以抗战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纪念对象,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5]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
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二)异质板块结构。
异质板块结构,即纪念空间的各板块的内容种类、基本属性、具体功能、主要特征有明显差别,不能相互替代。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名印发了《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准备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完善30条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纪念性经典景区。这些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纪念性经典景区,就能反映出异质板块结构的特点。分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可以看出:其一、表现形式仍然是块状分布的地理区域。12个旅游区即12个红色纪念空间板块(见图表《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基本情况表》),它打破了省级行政区划的界限,而是以纪念主题为划分依据,同一纪念主题的相邻空间构成一个板块。如湘赣闽红色旅游区横跨三省,将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井冈山纪念馆、八一纪念馆、古田会议旧址等纪念空间组合在一起,表达“领袖故里,革命摇篮”的纪念主题。其二、各板块具有不同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特征。各板块都有不同主题,彼此之间或有交叉,但总体上是相互独立的。如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和右江红色旅游区的时代背景相同,虽然都是革命摇篮,但是前者重点突出了“领袖故里”这一特色内容。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和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都展现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奇迹,但前者突出“历史转折”,后者着重于“艰苦卓绝”。其三、板块内容体现主题的集中度不同。由于这种划分要照顾旅游者的便利,相邻的纪念空间组成一个板块,虽然以纪念主题为划分依据,但是不同板块内容体现主题的集中度不同。如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和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所包含的系列旧址和纪念设施,指向十分集中。大多数板块包含了主题之外的纪念空间,主题的集中度也就低一些。如沪浙红色旅游区既有建党初期的纪念设施,也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设施;东北红色旅游区既包含了抗战时期的纪念场馆,也有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场馆。
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基本情况表
总之,中共纪念文化的空间结构,打上了革命年代战争的烙印,留下了建国初期物质匮乏的痕迹,受到“文革”时期意识形态的干扰,也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创新气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共纪念空间形成了鲜明的结构特点;反映差序格局的波纹结构,呈现时间顺序的线性结构,体现空间分布的板块结构,是其基本的结构形态。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201-246.
[3] 于志公,徐珊.北京建筑MPA[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 周元.海南各地举行烈士日纪念活动[N].海南日报,2014-10-01.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34号)[EB/OL].[2016-12-31].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yfaz/201409/201409 00694161.shtml.
(责任编辑:陈尚真)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CPC's Memorial Culture
TONG Xiaobiao
(School of Marxism,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After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PC's memorial culture has form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its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expresses in three basic forms: the rippling structure that reflects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the linear structure that shows the time order, and the plate structure that pres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PC; memorial culture; spatial structure
2017-03-07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710041)。
童小彪,男,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纪念文化研究所所长。
A81
A
1006-4702(2017)02-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