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诠释创新“点-线-网”进化论
2017-05-25俞灵琦
文 俞灵琦
曾几何时,科技创新如同一个个“点”,散落在各行各业,诸如:象牙塔里的科研报告、在实验室不断维护的科研仪器、有创新想法却举步维艰的创业者……这些分散的“点”虽然拥有科技创新的潜力,但它们的力量始终有限,无法产生强大的动能。随着“互联网+”和科技创新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合作和共赢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时,“共享开放”的理念就如同一条线,将各个分散的科技创新“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便已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石。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指出,只有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今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被反复强调。由此也可以得出,开放共享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载体的共享平台和共享经济产品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下,政府为了推动创新颁布了很多政策,同时许多机构也有很多仪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针对这两个痛点,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如今,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此也高度重视,在今年出台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就指出,要发挥创新功能型平台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创新组织推进等方面的核心枢纽与载体作用,使平台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结合点,成为创新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价值实现。
正是在这样的大风口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所带来的共享服务为科技创新氛围扬起了一股新风,并搭建起一个个大型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大型仪器共享、科技券政策扶持、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等。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只需耗费较少的资金就能使用这些创新资源,而对于机构来说,让原本闲置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还能拿到一定的回馈,这让创业者和机构之间达到了一种双赢的平衡。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本着“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基本原则,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满足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公共需求,为各类企业、高校和个人用户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也为传递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树立起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激励更多企业和机构共享其资源,共建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共享合作产生新动能
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建设涵盖科研机构、仪器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人才、试验基地等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中试孵化、检测测试、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提高上海综合竞争能力,增强上海的服务功能,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营的示范基地和重要节点。目前,平台服务对象已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目前,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上海大型仪器设施信息服务数据库”、“中西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研发基地资源数据库”等多个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其中,“上海大型仪器设施信息服务数据库”提供了上海20000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基本信息、共享服务情况和政策配套等信息的查询、比对、筛选服务;“中西科技文献服务平台” 提供了万方、CNKI、标准、专利、数字图书、全文传递和智能化文献推送等一站式中西文文献在线服务;“研发基地资源数据库”汇聚上海500多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研发基地资源。此外,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也提供“科技114”、“聚培训”、“星问答”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相关的咨询和培训渠道,为创业者和研发机构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共享服务,更好地架起创业者与科技专家之间的桥梁,今年6月28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建设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以全球范围内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目标,建立专家人才的研究论文、合作网络、任职机构和科研指纹等大数据平台,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基本信息查询、专家匹配、人才比对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估、专家评审、数据统计、趋势研究、科技合作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数据支撑。
此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的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和爱思唯尔的合作,在其拥有的引文和摘要数据库——Scopus数据库中,从近3000万名专家学者数据中筛选出10万名全球260多个领域的专家,经过大量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建立每位专家的科研信息档案,包括工作经历、服务机构、主要研究方向、近十年来科研产出(文献发表、著作等)、国际任职、合作网络等。
据悉,作为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www.sstir.cn)的子平台之一。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根据需要面向注册用户提供专家信息查询、专家比对、专家资讯等基本功能。目前专家库中共有10万名专家可供查询,包括36000多名国际专家、13000多名华裔专家和近5万名上海和国内专家。每位专家的信息包括工作单位、研究领域、2007年以来发表的文章、合作网络等基本信息,同时标注了每位专家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如总发文数、H指数、FWCI指数等。此外,该平台主动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放眼全球、对标国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挖掘一流专家和顶尖团队。通过对世界一流专家学者的综合分析,追踪研究热点,研究和判断发展趋势,为重大科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提供基础人才的信息支撑服务。
随着科技创新浪潮推进,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所接受。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不少机构和企业有着与研发平台相近的理念,这也是两者展开合作的契机。作为研发平台的加盟单位之一,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兼高级工程师刘远华表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本着“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基本原则,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满足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公共需求,为各类企业、高校和个人用户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由于上海华岭的理念和模式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十分契合,从而达成合作的共识,着力打造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专业测试技术服务平台,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先进、专业测试技术共享服务,为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合作共享不仅营造了更好的双创氛围,从经济角度来看,也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带来了良好的效益。闳康技术检测(上海)有限公司自2010年8月16日加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来,一直与公共研发平台一起成长和壮大。在经济效益上,无论是每年的服务订单数量还是订单总金额,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幅度。该机构是平台上比较稀缺的集成电路失效分析及材料分析第三方实验室,通过其提供的专业分析及咨询服务,加速了很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进程,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而该机构也随着客户的成长得到后续更多的业务量,这间接印证了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对于加盟机构和企业的双向促进作用。对此,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主任戴雪伟也谈到:“机电中心加入平台既不是最早的,也算不上规模较大的,但我们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这项政策带给我们的服务对象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机电中心自2014年度起便加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据统计,机电中心加盟研发平台的仪器设施29台套,总价值7300余万元,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机电中心共在牵翼网上提供服务30批次,涉及金额40.38万元。
与平台的合作也让更多企业进一步了解“共享开放”所带来的价值,尚科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在化学生物技术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先驱,发现了一些创新痛点:创业企业想要对“硬科技”有所创新并不是一件易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巨大的资本需求和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这些让中小微企业都望而却步,甚至出现一些走旁门左道的企业。而对于拥有这些贵重精密仪器的企业来说,一些仪器虽然重要,但是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而对于这些仪器的维护费用也让他们十分愁苦。尚科生物医药通过共享核磁、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服务为许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推动着制药和化工领域的创新创业更向前迈进一步。
尚科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兼常务副总经理竺伟博士表示,共享平台和科技券的到来为创新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价格高昂的仪器对于资金本来就不足的创业企业来说是一座大山,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仪器的检测服务,这大大节省了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另外一方面,对于服务机构来说,需要仪器的使用效率不高,通过共享服务的方式,让原本闲置的仪器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竺伟博士的话实际也是为共享仪器服务做了很好的总结,随着共享开放理念的普及,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加入到共享的大军中,为汇聚科技资源、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添砖加瓦。
科技券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据科技园区发展与创业促进处报道,创新券政策是以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为基础的一项政府创新投入政策。所谓创新券是针对本国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大学和研发机构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
政府向企业发放创新券,企业不仅可以用创新券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成果或研发、设计、检测等科技服务,也可用创新券购买研发设备。然后,由科技服务机构到政府财政部门兑现创新券。这种灵活的资助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灵活地选择所需的服务类型;也可以加快高校、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增强了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科技投入资金使用效率,体现了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
早在2004年,欧洲许多国家便对创新券予以重视,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希腊、奥地利等国相继出台了创新券政策。荷兰作为最早实行创新券政策的国家,仅2008年至今就已经发放了2万多张创新券。
创新券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申请主体必须是中小企业,即雇员少于50人的企业。承接创新券项目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一般仅限于公共或准公共科研机构与大学,以及一些大公司的研发机构。申请过程中,中小企业不需提供研究问题的详细项目计划,只需到指定网站填写申请表格,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管理部门审核。其管理一般由主管创新的部门或非营利机构负责。荷兰由荷兰政府经济事务部下属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局负责,瑞士由瑞士创新促进机构(CTI)实施。在欧洲,该政策一般按照先到先得或随机方式分配。荷兰第一轮创新券的派发是在申请首日递交表格的1044家企业中随机分派,类似抽奖或北京市汽车摇号机制。而在完成科技服务后,科研机构凭券及相关材料到财政部门兑现。相关材料包括项目活动基本信息、项目支出情况等。项目活动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名称、提供服务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名称、项目开始时间、执行期、项目联系学院、部门及提供的项目活动总结;项目相关支出材料包括国内外差旅费、材料费及其他必要的附件。这种方式促进了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实际联系、合作,杜绝了为获得经费而进行的假结合。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4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科研水平所限,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对科技成果需求迫切但吸收能力有限。传统领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迫切需要公共政策支持。
我国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资助目前基本上集中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支持主要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开展。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中小企业,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投入政策。创新券政策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行创新券政策的良好条件。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为实行创新券政策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基础。
对于共享合作,上海市政府也给予高度重视。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共享合作的大平台,2015年4月,上海市科委推出了科技创新券政策,该政策通过给中小企业发放用于企业购买权益的凭证,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创业。发放对象包括两大类: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在上海市注册并在上海市纳税,企业规模符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要求(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以及不具备法人资格,还未注册企业且已入驻经认定的科技孵化器苗圃的创业团队皆可申请。
科技创新券适用于共享使用加盟研发平台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和专业技术平台提供的研发服务,包括测试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等。补贴比例及额度为:服务金额5万元以下部分补贴50%;5万元以上部分补贴15%;每年最高补贴10万元。服务项目涉及所有加盟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和128家专业技术平台的866项研发技术服务。该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快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步伐,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盘活本市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创新资源,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积极共享使用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降低科研创新投入成本,激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券政策实施的一年来,平台共向1790家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发放了科技创新券9535万元,根据科技券兑现结果,共有828家中小企业使用科技券购买了9245次创新服务,研发投入9042万元,获得了1949万元补贴。科技券政策的实施,在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降低小微企业研发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随着上海创新共享氛围越来越浓厚,科技券的红利撒向越来越多的企业。据数据统计,2016至2017年度共向2045家中小企业发放了总额达1.1亿元的科技券,共有1072家中小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了1.09万次创新服务,企业总的研发支出约为1.35亿元,预计最终补贴金额将超过2500万元。可见科技券的影响力在慢慢扩大,这其中与研发平台自身不断创新、与牵翼网共同合作、与创业企业建立良好沟通等因素密不可分。
在科技创新券服务过程中,研发平台引进了第三方科技服务电商平台牵翼网作为企业用户与服务机构对接的平台,将科技服务信息商品化、流程标准化,实现了服务咨询、信息检索、资源匹配、订单交易、售后评价、数据统计等环节一站式服务运营,大大提高了供需双方的对接效率,为科技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大数据分析和运营模式的典范。
记者走访了数家企业,获悉在服务的过程中,科技券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上海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姜祁峰向记者介绍,科技券的推行,进一步降低了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科研创新投入成本,激发了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其服务的上海韦玏微电子有限公司就是科技券的受益者。该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高性能射频模拟芯片。在科技券政策实施之前,上海韦玏微电子有限公司在ICC进行了2个产品各一次MPW流片获得成功,希望马上进入量产,但是初期试制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2015年7月科技券正式推出,ICC作为牵翼网科技券首批应用单位,第一时间就将此消息告知客户,经过测算,通过科技券的补贴,能为客户首批产品量产的成本降低15%,使产品具备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科技券的支持以及ICC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上海韦玏微电子加快了设计研发与量产的进程,节约了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也表示,科技创新券的推行极大的提高中小企业使用资金的灵活性,节省企业研发的成本。其中,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张江药谷平台的孵化企业,是一家综合性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司。该企业充分利用张江药谷平台技术服务中心已成熟运营的大型共享设备核磁共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通过科技创新券的使用,不仅为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共享设备的支持,也为企业节省了大笔的设备采购费用,为企业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张江药谷平台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开发出了200多个全新的医药化合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化合物库,为治疗疼痛的原研药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目前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化学团队可提供的服务涵盖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工艺研究等医药研发相关技术领域,2017年1月获得A轮风险投资3000万元,项目发展预期较好。
为了进一步推广科技券政策,不少企业也组织工作积极宣传这项政策。其中,上海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促进中心在上海市创新科技券政策推出之后,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相关市场专员进行有关政策、操作细则的深入学习,第一时间详细掌握了有关政策和细则,并通过ICC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网站发布、宣传单、电子邮件以及市场专员主动介绍等多种方式积极向所有登记在册的企业推广牵翼网和科技券。同时在单位显眼位置贴上牵翼网的标识,在前台放置牵翼网的宣传册。在每次参与展会推广自身服务的同时,也会积极推广牵翼网和科技券。在ICC的努力下,目前注册在上海的集成电路企业已经几乎都知道或者了解科技创新券和牵翼网。符合补贴政策要求的企业纷纷来向ICC咨询科技券政策和牵翼网的使用方法,ICC也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牵翼网,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券的补贴。
自加盟以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也积极宣传推广科技创新券制度,已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制度。质量技术科负责对整个机电中心的共享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负责对口与研发公共牵翼网的联络协调。综合室负责研发共享服务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负责对口与牵翼网的联络协调。各仪器设备所在的业务科室,负责承担客户委托的研发检测任务,出具检测报告。同时负责各自所属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此外,为鼓励各科室积极申报共享仪器设备,机电中心多次派有关管理技术人员至市科委参加加盟单位、服务单位培训。2016年1月,机电中心邀请市科委、牵翼网有关专家,到机电中心对牵翼网的政策进行宣贯,使机电中心相关人员了解牵翼网的有关政策,并对网上系统的申报、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管理服务质量方面,机电中心通过与服务对象签订信誉服务协议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优先为共享仪器平台客户提供绿色通道,收到申请资料后优先完成技术审核,确保在1个工作日内下达工作任务,并确保在双方约定的检测期限内完成测试任务。为缩短检测周期,当服务对象的新开发或改型产品处于试验定型阶段时,机电中心提供预检测服务。
目前,科技创新券申请通过率非常高,而如何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企业知晓这项政策是当务之急。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反映需要加强扶持力度、缩短申请周期、简化申请流程等。相信在未来,科技创新券会为更多创业企业带去福音。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潮中,共享开放平台将是一个大趋势。未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将继续加强平台的政策支撑作用,集中打造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这一功能性服务平台,优化加盟机构的管理模式,提升资源服务的效率,按照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提高全社会创新服务效率,推动科技研发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