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情系平民的写作姿态
2017-05-25曹世忠
曹世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90后作家李唐的中篇小说《巨变》(载2017年1期《辽河》),以锐利的目光将凡人俗事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生动的文字、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充盈着对现实生活生动传神的表达,掩卷遐想,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似春风扑面而来。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很现实的住房问题。如今随着改革转型的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当生存在都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问题激化时,老人们的遗留房产就成为其角逐争夺的目标,代之而起的,便滋生出兄弟姊妹反目的矛盾加剧现象。灰原的母亲和姨母因为房子问题产生隔阂和误解,在诉诸法律之后,他的母亲败诉只好搬出大房子,一家人蜗居在一间半地下室里。他晚上给一家服装店看门,和“秃头女”(模型)作伴,百无聊赖和孤独之际,便利店的女孩和夜间从海边打来的几次电话让灰原的生活有了些许慰藉,对人生萌动了美好的希望。作品所描写的底层人物在命运辗转中遭受到的各种尴尬和无奈,既有对生存现实的观照,也有对隐痛历史的叩问。“处处都有机会,就看你如何把握。”最后,灰原带着“秃头女孩”出走到海边,又意外在这里见到昔日旧居里的沙发(此寄托着对已失亲人的眷恋深情)忍不住感慨万千,将二者一起推进(埋葬)大海的那一刻,有一种对传统观念决裂的悲壮,更有一种对走向新生的无限憧憬。
心连底层的文学立场,情系平民的写作姿态。《巨变》的主人公们全都是身处底层的草根,灰原和他的父母亲、姨母以及他的朋友等,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决定了其生活目标往往只能是如何好好地活着,而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如何活下去就成为小说叙述的核心所在。从这个角度说,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提炼升华出精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李唐这位90后作家捕捉灵感、驾驭生活能力的才情绽放。换言之,他将生活中摄取的真实影像移植到画布上,通过艺术的拼接重组,将其描绘出更加鲜明极致的图画,甚至将原本不具备审美特性的生活素材,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再一次显示出俗人的脱俗与凡人的不凡———这便是李唐的《巨变》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贾平凹说:“上几辈人写过的乡土,我几十年写过的乡土,发生巨大改变,习惯了精神栖息的田园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还企图寻找,但无法找到,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是中国人最后的梦呓。”在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李唐依然坚守着作家的责任担当,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在《巨变》中,主人公的命运如同“脱轨的生活,司机蒙上了眼睛,任凭这辆列车将自己带向不知名的地方。对于草根百姓来说,命运是外在的、异己的,他们被推动、被牵制和被决定,因而也很难掌握或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是李唐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的命运所思考的精髓:人既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么在命运的挤压下又该如何面对生活,是妥协、徘徊,还是默默承受并逐渐变得坚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小角色的大担当,小人物的大情怀。《巨变》是一部具有现实提问能力的小说。生活功底的厚实对一个作家是重要的,故事和想象的大树自然都扎根其中。李唐宏阔的人生视野不是局限于“小我”的成败得失,而是心系天地苍生的喜怒哀乐。他拥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始终不渝地坚持内心的操守,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把人物刻画得传神入化,入木三分。灰原对大房子的眷恋和怀念,母亲的年轻气盛和不谙世事,姨母的察言观色和城府颇深,父亲的怯懦和软弱无能,外公的饱经沧桑和郁闷伤痛,便利店里女孩的阳光和温度,都让读者过目不忘。作家努力发掘底层人群琐碎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凡,这些人物不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自身的个性,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性的复杂。他们在艰窘曲折的人生中释放出如萤火虫一样的晶莹亮光,它也许还不够强盛,也不够灼热,但却在自己的默默前行中,映照着人生的行程,也温暖着读者的心房。
亲切中透着从容,随意中蕴藏匠心。李唐以文字留存了他心灵旅程中某种迷失困顿却又随时可以重燃的时间灰烬,传达出他对当下都市生活的最新体悟。在《巨变》里,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幽暗冷峻和市侩的一面。这种窒息感在作品中,发展到后来一变而为绝望后的坦然与平静。这个世界虽无情、冷漠、让人无可奈何但仍充满希望。虽然作家不忘在结尾辍之以暖色给人以慰藉,但这并不是一厢情愿式的大团圆结局,更不是廉价的粉饰太平。它是一种“带泪的微笑”,是苦难滋养孕育的希望花朵。或许,这也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虽不可挣脱,但并不总是让人绝望。既如此,那么我们在《巨变》这部作品中,看到主人公直面生活苦难的独有的旷达和冷静,流淌出一种生活乐观的质地和哲理,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客观地说,自“90后”一代登上文坛之后,他们的个人化写作也从自己的角度把小人物的边缘化状态写得活灵活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宏大叙事写作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不足。但也毋庸讳言,他们笔下的小人物,人生之无奈,命运之无常,心境之颓废,常常令人满眼灰暗,传导给受众的也多是悲观与失望。与此相反,李唐笔下的灰原、父亲和母亲,在艰难境遇和坎坷命运中的坚韧与担当,既显示出他们质朴的个性本色,又闪耀出其良善的人性亮点,让读者看到他们在生活中的艰难成长,在现实中的拼搏滚爬的人生轨迹。这说明小人物完全可以写好,写“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去写。显然,李唐在写作上既眼睛向下,深接地气,又心怀期望,饱含正气,是他能够写活了小人物,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激情澎湃时如飞瀑腾跃悬崖,朴素率真时又如大山默默无言,不事雕琢却风韵依然。李唐将对人性之幽微的探寻,进而演绎成都市世相百态的素描画图。表面看来,是日常生活的坚实一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质是李唐创作时表现出另一种风格——即弥漫在小说叙述者那种近距离的、质朴和含蓄的语调,恰恰是作家叙事时借以显现自身的一种方式。于是,在《巨变》中,李唐开始从对人性的表现转而关注命运的无常和人力的渺小来,而在小说中表现为叙述者的的淡定从容,自然地稀释了作品本来所具有的悲剧色彩,平添了一种显示作家的悲天悯人与参透人生的睿智和情怀。
鸡年迎春,鸡年吉祥。《辽河》推出了“90后小说专辑”,为读者送上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折射出《遼河》编辑对新生代的高度重视和文学步步走向辉煌的美丽曙光。除了《巨变》之外,还有范墩子的《陶醉》、宋阿曼的《小亦庄》、鬼鱼的《诗人》等作品,都写得风生水起,有可圈可点之处,鉴于秋泥老师已作了精彩点评的缘故,故就此搁笔,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