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和思考

2017-05-25李斌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双一流一流

李斌

兰州大学

一、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國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确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是国家实现教育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主要工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主要任务。

二、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

要打造“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各类人才队伍。经过这二十年的国内高校竞争,人们已经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学科、教学、科研,而这些则依靠的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所大学很容易在十几年内就发展出一门一流的学科;反之,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学校,原来几十年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学科带头人的离开导致整个学科垮掉。

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几十年,现在各高校都把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放在引进上。大学之间一流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仅靠酬金待遇已经很难吸引到最好的人才了,“挖人才”的范围早已从国内大学延伸到国外大学。一流人才的短缺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

(二)传统教育模式、计划思维影响“双一流”的建设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直注重防止差距过大,从而导致竞争不充分。我们很难把最好的资源集中到几个学科中。之前的发展形成了“撒胡椒面”式的拨款,985、211大学得到大量的经费之后,都会抽出很大部分用于扶持校内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继续增加学院专业,不断摊薄国家教育扶持优势,阻碍了优势学科建设。

这种传统思维、平均主义将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障碍。现在很多非211大学都在试图进入“双一流”分一杯羹,却没有花心思去研究自身的哪些学科需要进一步整合加强,而哪些学科则要当成包袱甩掉。

(三)缺乏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

要建设一个动态的“双一流”大学群体,必须要使用到“双一流”的评价指标。事实上,评价指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亚于财政拨款的重要性。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生均教学标准,比如92标准、96标准等,产生的影响就是学校之间比拼生均教育资源,由此带来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圈地,一个个超级大学的出现。生均教育资源的增加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大学校园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

但是何为世界一流?当前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方案》只设定了发展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发展规划细则、学校与学科评价体系等关键因素目前均未出台。一流大学得到的更多是社会、教育界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很难量化评价,更多的是需要世界上几大排行榜都认可,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国QS排名等。而一流学科更容易制定评价标准,比如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学科,有了若干个一流学科的支撑,才能说是一流的大学。

(四)“双一流”建设的难处在于自身改革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都高于国内高校的现状。建成“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高校不断开展内部治理机构改革的过程,这是个刮骨疗伤、凤凰涅槃的过程,需要各高校首先要对自身下刀,改革掉不符合现代大学规律,不符合“双一流”建设的机构、人员、学科、模式等。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和痛苦的。可以说对自身认识得越清晰,改革得越到位,就会在“双一流”建设中起步得越早。甚至一些985、211超大规模大学,“船大难掉头”,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失去先机。

三、对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观念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完成五项全新的建设任务、五项全新的改革任务。建成之后,国家对“双一流”大学的支持也将是新的模式,将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是一次崭新的挑战,需要大学转变观念,紧跟国家改革动向,调整组织机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推动学科资源在学校间优化配置

“双一流”的建设不再是一所大学就能轻松做到的,需要各学科资源随着人才流动,在各个大学之间重新分配。在原985高校中一些发展乏力的学科,因为得不到资源“输血”,学科优势就会慢慢往一些比较受重视的地方院校汇集。量变引发质变,地方院校也可以培育出一些一流的学科点。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将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打造出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

(三)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校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只有培养和引进一批富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才有了建设根基。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

(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展充分竞争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要汲取985、211教育工程建设经验,不搞终身制,建立一套能出能进、能上能下、科学评价的考评体系,精确核算拨付的教育经费,对各校经费投出产出比排序,打破等级化的拨款模式,把以前个别拿着大量教育经费、成果平平的高校挡在外面,倒逼他们进行学科转型。

引入对大学之间合理竞争与发展的有效激励以及校内各学科之间的竞争,给一些之前没有进入985、211工程的优秀地方高校一些机会,促进各个高校各具特色创新发展。

(五)中西部地区和落后的学校要转变发展思路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平庸和偏远将不再是国家扶持、投资的理由。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发展的高校应该好好开展“双一流”研究,调研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学科突破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造几个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弯道超车”,而传统的依靠教育行政拨款,在每个学科上都要苦苦坚持的做法,必然会被摒弃。

(六)“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化是关键

建设“双一流”大学,重点在于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借助新技术手段促进世界顶级高端课程资源共享。

应加大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力度,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机制上,可以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计划,促进和其他国际知名学校的相互认证,采取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上,可以采用慕课等网络学习方式,引进国外先进专业课程。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双一流一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