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下调中国评级遭质疑
2017-05-25倪浩卢戈
本报记者 倪浩 本报特约记者 卢戈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24日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理由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政府债务增加。对此,中国财政部当天回应称,穆迪此举是基于不恰当的方法。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导致金融市场产生一定波动,但总体反应较小。英国《金融时报》24日援引市场分析机构观点称,国际评级机构针对中国下调评级“非常罕见”,表明穆迪对中国经济复苏前景持有悲观估计。但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今年有所改善等现实,这一观点未必得到投资者认同。
28年来首次下调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穆迪24日发布报告,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展望调至稳定,此前为负面。这是穆迪28年来首次下调中国评级,也是近7年以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首次调整中国评级。穆迪在报告中表示,中国财政状况在未来几年会有所恶化,经济增速下滑将导致债务持续增加。穆迪预计中国政府的直接债务在GDP中的比例在2018年前或将逐渐攀升至40%,在2020年前或逼近45%。未来5年中国潜在增长率将降至5%左右,但仍将高于其他一些主权国家。
针对穆迪下调中国评级,预计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4日表示,穆迪这样做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2016年中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可定义为“信用讹诈”?
《日本经济新闻》24日报道说,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可能导致其借贷成本上升,但很难想象这将引发系统危机。彭博社援引新加坡银行经济学家观点称,外界尽管担忧中国债务问题,但同时认识到债务大多为本币,且处于中国政府可控范围内。目前主要经济体中,获得穆迪Aaa评级的为美、德、加、澳,中国和日本同为A1,印度为Baa3,俄罗斯则为Ba1。事实上,穆迪的评价经常被批评为“带有偏见”,也有为营利而任意改变评级的“前科”。一方面向垃圾主权和公司债券“大量派发”Aaa评级,另一方面则通过降级制造危机气氛,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和后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穆迪评级方法及信誉均受到质疑。
近期与世界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沟通的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机构对中国经济的评级都非常正面。“只有穆迪在这个时候抛出这样的报告,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给人一种在报告背后藏着一定商业企图的强烈暗示”。
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穆迪去年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也无非三个理由:债务水平、外汇储备流失、经济改革压力,与此次报告如出一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观点,毫无新意。”张超认为,穆迪利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话语权,发布不客观的信用评级,是明显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做法,定义为“信用讹诈”也不为过。“说中国债务水平严重,为什么不看看欧美国家债务水平?有什么理由相信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主权信用评级甚至低于欧洲某些深陷债务危机国家的信用评级呢?”
“并未按下恐慌按钮”
彭博社24日报道称,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在金融市场上引起一阵风波,但显然“并未按下恐慌按钮”。24日,中国股市早盘一度下跌超过1%,但后市也迎来反弹,上证综指收报3064.08点,上涨 0.07%。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多年前,国际上一直有声音说中国经济将大大放缓,但是中国经济目前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中国政府正在进行金融去杠杆过程,债务情况一定会得到控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也会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支撑。”李大霄认为,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财政实力,认为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的观点是不客观、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