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吴中传月岩题榜与《重修濂溪书院碑记》
2017-05-25赵亮
赵亮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明吴中传月岩题榜与《重修濂溪书院碑记》
赵亮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吴中传,号巽庵,明代山东朝城人。湖南永州道县月岩石壁上今存榜书“乾坤别境”,为吴中传手书真迹。文献记载吴中传又有《重修濂溪书院碑记》、《刻柳文题辞》。论文对吴中传“乾坤别境”榜书和《重修濂溪书院碑记》略作考述。
吴中传;榜书石刻;月岩;乾坤别境;重修濂溪书院碑记
一 “乾坤别境”榜书石刻
月岩又名太极岩,旧称穿岩,为古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八景之首。是都庞岭下的一个大型石灰岩溶洞,岩内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纵深65米、宽40米;西洞门纵深105米、宽60米。主洞长140米,宽160米。悬崖峭壁,怪石林立,望之如城阙,观之皆似月,寓月盈月亏之理,故称月岩。明代顾宪成《月岩游记》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自中望之,又如月之望。”洞中昔有“读书亭”,传为周敦颐少时苦读悟道之地,相传《太极图》便是于此有感而发。石壁有“太极洞”、“风月长新”、“月到天心”、“广寒深处”、“如月之中”等题刻。
明代山东朝城人吴中传“乾坤别境”榜书,高70公分,宽235公分,署款“东郡吴中传书”。石刻保存完整,字体风格典雅端庄,苍劲浑厚,字迹清晰易辨。
“乾坤”即天地。月岩之中,自西东望,如见上弦月;中望如见圆月当空;至东回首西望,又宛如一弯下弦月。一洞之中,月圆阴缺,变幻莫测,是天地间的另一番境界。
吴中传,号巽庵,山东朝城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西安府推官,“推革殆尽”。万历十二年(1584)转郎中,“督蓟州兵储,羡金千两,悉报部”。万历十七年(1589)任楚州藩政,奉诏督理版策。万历二十年(1592)充视厘使,入贺便道归省。次年转陕西按察司,使按部辨明枉寃劝善廉污,再迁云南廉宪。每到一地,劝善革弊,振纲肃纪,问民俗,祛吏獘奸豪,深受百姓爱戴,称有才能。因在漠南中潦雾之毒而死。
万历二十年,吴中传奉诏随御史大夫李桢来道州,重修濂溪书院,在濂溪先生周敦颐故乡楼田村近旁的月岩之中,留下榜书“乾坤别境”。
二 吴中传《重修濂溪书院碑记》
吴中传的《重修濂溪书院碑记》收录在李桢明万历二十一年编纂的《濂溪志》中,全文如下:
御史大夫北地李公来镇三楚,向意风教,檄搜濂溪先生故里,命所司重饰之。会先生书院灾,用守者议,举而新之。已,复捐金以佐祭田费,诸所为尊礼之典,悉称此,属予记之。
予惟周衰,孔、孟没,历秦、汉、晋、唐,以及五季之间。学士大夫往往各持所见以相胜。彼卑卑者勿论,即高明隽爽者流,谈名理则沦于清虚,课事功则骛于术数,工诂训则蕲于缀缉,修异同则矜于奇淫。贤圣之道浸微。几不可考见。独先生起而维之,得不传之秘于遗经,而阐图著书,以穷理尽性之的昭示学者。使有所遵循,以适于正。惟时二程氏飙起景附,数传而关闽诸公始得修先圣之统。兹其功用诚不在古之立功者下。独怪夫世儒未暗道真,喜为异说,其始不过一人臆见之私,而究则群和竞逐,至举世若狂。然如近世有号大儒者,论所树立,岂不卓然名世?顾持论稍偏,而学者遂宗信之,不知歧路之分若苍与素,当自有辨之者。此何为者也?夫先生之道,如揭日月而行,天不为不尊,且信于时矣。犹然以他道杂之者,盖学术淆乱。微独衰世为然,即极明盛行之际亦有之。此无他,意见易惑,其势便也。公念先生之功如彼,而又惧晚近代之人心如此,故于先生之道力而卫之,恐恐然若敌垒之为吾侵。凡先生之庙院,少有不称崇奉意指者,悉更而拓焉。盖重其地则先生尊,先生尊而先生之教益尊,俾天下知正学有在,为万世斯文之主,此固公加志意也。愿公于先生靡独尊崇之,实久蹈之矣。观先生遗行,谓其为政精密,以洗冤泽物为任。官南昌时,箧钱不盈百。今公之在楚也,蒿目时难,孜孜治理,汰蠹祛嚣,导利起教,诸所注措,未易偻指。其意直欲挽末季于隆古之盛。楚士民无不欣欣沾闿泽者,真儒之效已可见于此矣。且也躬先节约,斥华茹澹,即缝掖之士不觳于此,而又力绳墨吏,毋令为郡邑苦。倘先生所云无欲之旨非耶!古云声应气求,盖先生之学与造化为徒,而公与先生则心一而道同也,不则胡为有契乎先生若是之深耶!余因论次之,以俟夫崇正学者采焉。
文见李桢《濂溪志》卷七,又见于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二十,以及道光《永州府志》卷四下,王晚霞校注本《濂溪志八种汇编》有李桢《濂溪志》的整理本。
时万历二十年,吴中传任亚中大夫、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湖南道,随嘉议大夫、户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协理院事、左副都御史大夫李桢来道州,是为“辟异说而崇正学”。李桢于《重修濂溪周先生祠堂记》中谓之“正人心、明道术、崇真儒”,因少时读周敦颐理性之书,学有所感,檄搜濂溪先生祠,得知代建代毁,今又遭火灾,乃重建濂溪书院,“新其祠、广其田、育其后裔、建其书院,用以告诫周氏子孙”,主之者为吴中传,还有副史张世科、刘大武,佥事徐学聚,永州知府叶万景、同知张守刚、推官林汝诏、道州知州李发,均有缔造劳并记。吴中传在此留下《重修濂溪书院碑记》一篇。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并无“愿公于先生靡独尊崇之”至“不则胡为有契乎先生若是之深耶”。该段是作者吴中传褒扬御史大夫李桢功绩所作。万历二十年,奉明神宗之诏,搜寻各地濂溪书院进行修缮。自周代衰亡,历经秦汉晋唐及五代之后,各学士学者都以各自的思想进行比较,用来争强好胜,各学术门派层出不穷,他们以不谈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思想高尚,圣人之道,正统之学早已淡出人的视线,圣贤的思想日渐衰微,只有濂溪先生周敦颐得到了圣贤真传,著下《太极图说》提倡理学,成为理学鼻祖。二程等都对濂溪先生的学术思想加以推崇,张载、朱熹等人才得以重新学习圣贤之道。
“御史大夫北地李公”,即李桢,时为左副都御史大夫,作者随之于道州“辟异说而崇正学”,后因周先生祠堂遭火灾被毁,因而修缮濂溪书院。
“向意风教”,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响意风教”。
“阐图著书”,指周敦颐《太极图说》。
“以适于正”,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以通于正”。
“二程氏”,指程颢、程颐。
“关闽诸公”,指张载、朱熹。
“世儒未暗道真”,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世儒未谙道真”。
“意见易惑”,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意见易恣”。
“惧晚近代之人心如此”,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体晚近代之人心如此”。
“志意”,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作“意志”。
李祯的《重建濂溪先生祠堂记》中也说道:“夫大道甚夷,窾言无当。秦烬后,学者争骛,多捭阖谈,辩益骋,争益炽。鸿儒达士,竞为空虚,使人荡而无归。先生崛兴千载后,超然妙悟。著书立言,主静示本,无欲示要,寻孔颜乐处示程。契象月岩,濯缨濂水。爱莲取德,喜拙矫俗,襟怀光霁,志学伊颜。实学彰彰,卒令伊洛得循遗教延于今。”说明当时学术杂乱,缺乏鸿儒达士对社会学术方面起引导作用。作者吴中传留下该篇意在“辟异说而崇正学”。“正学”,指崇真儒,即程朱理学;“异说”,指探讨涉猎理学之外的学说。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官员,理学家,宋明理学开创者,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主要著作是《通说》、《太极图说》,其讲学之所名为濂溪书院。周敦颐喜谈名理,精于《易》学,其哲学思想以儒家的《易传》、《中庸》为核心,又受道家、道教、佛教的影响,构成一套客观唯性主义思想体系。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对周敦颐作此评价:“其一宋之周敦颐,作《太极图说》、《通书》,契性命之微于大易,接孔颜之学于一诚,而以太极人极发明天人之蕴,倡理学以开宋学程朱之性理。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模楷,风声所树,岂徒一乡一邑之光哉!”
在道州城西,后人以周敦颐先生号为名修建濂溪书院。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杨允恭奏请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额。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二十三年通判吴宥等重修。至正年间,毁于红巾军。旋重建,刘三吾作《道州路重建濂溪书院记》。明弘治间,知州方琼重建。正德、嘉靖问知府曹来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万历间火毁后重建,捐置祭田,参政吴中传作记,“辟异说而崇正学”。
三 吴中传的其他诗文
吴中传有《刻柳文题辞》,收录在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全文如下:
唐柳子厚先生,以瑰琦倜傥才,籍甚贞元中,盖与韩昌黎氏相伯仲云。嗣坐王叔文党,贬永州司马,载起又贬柳州刺史。其司马永州也,居闲务简,冥搜奇探,放情于山泽间,愚溪、朝阳,烨烨生色焉;且发为词章,渊深闳博。衡湘以南操觚士靡然向之,士得脱侏偄习,为弦诵风,霖霖偕上国齿,先生力也。零陵治状,不减昌黎潮阳矣。即集中诸篇,称雄浑汇司马子长也者,半零陵作也,而独以柳州名,曷故哉?盖永州标其奇而柳州集其成耳。永故有劂而传之者,奈文多挂漏,木亦乘蚀。郡守叶君万景,哀而付之剞,人足称柳氏全书矣。余谬惟古今推尊韩、柳二先生,率曰文而已。韩昌黎崇道德,排佛老,起衰拯溺,于圣贤之道独得旨趣矣。先生年少,不自贵重,传匪人,竟以不振,而说者随谓未驯于道,吁!岂深知先生者哉?夫叔文沾沾小人,窃天子柄,与阳虎盗大弓亡异。先生永州,又子厚当年谪守之邦,彼其施施漫漫,毫无蒂蓟,益肆力笔研间,而其所为集,大都着自永者强半,试读其《息壤》、《西亭》、《黄溪》、《钴鉧》诸篇,琳琳琅琅,与湘水嶷山争相映发,岂所谓文必穷而后工耶!今永山河未改,世代已非,而维时叶君,且抚子厚之旧隶,诵子厚之遗编,欣然想见其人,又安能已于兹刻也。万世之下,抚兹集者,诵叶君之功,不将与中山河间诸子并称不朽哉!客曰:公微独知子厚且免而赎归者数千人,观詧者下其令,为他州法;南方为进士者,走千里外从之游,指授经学,悉中矩矱,谁谓先生于道茫乎?未之有得也。余尝读昌黎氏之传先生,盖有余慨焉。零陵一渊谷一卉木,咸赖先生口吻着声于今,则是集之刻也,虽与天壤共不朽可也。永司理林君汝诏,乐观厥成,垦余一言,以纪岁月,余靡能以不文辞,聊缀数语,弁之简端,且为先生解嘲也,永人士以为然否?
时万历岁在壬辰端阳吉旦,赐进士亚中大夫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上湖南道东郡吴中传谨撰。
此文标题,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记为《刻柳文题辞》,刘志盛《湖南刻书史略》载为《永州新刻柳子厚全集·序》。《湖南刻书史略》云:“《柳宗元集》第五种刻本乃明万历壬辰(1592年)永州知府叶万景所刊刻。叶万景,号清寰,据说其藏有柳宗元著作甚富,大多出于柳宗元流寓永州之时,刊刻了《柳宗元集》,任期满后任留居永州督工。卷前有前刑部员外郎、湖广按察司经历李懋桧《柳文·序》,有亚中大夫、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湖南道吴中传《永州新刻柳子厚全集·序》,卷末有永州司理、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之次子林汝诏《柳文后序》。”仅此一段,不甚详尽。而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载有吴中传《刻柳文题辞》、李懋桧《永州新刻柳子厚全集序》以及林汝诏《柳文后序》全文。
《永乐大典》第二千六百四卷载七皆台之琼林台诗一首,无题,署名为吴中传,但因资料不全,无从考证是否为吴中传本人所作,兹附录如下:
上清罗宫居,金碧耀日开。
天遗西颠胜,穹然自成台。
空霏四山合,湛碧雨溪回。
琅玕杂玗琪,一一古仙栽。
微彼人如玉,何能俨相陪。
夙昔赋远游,并海观蓬莱。
经辞竹宫侍,空谷自徘徊。
朝登云霞教,夜坐星月来。
高践凌秋昊,逸气横九垓。
渺焉不可攀,延伫起予怀。
“琼林”亦作“璚林”,琼树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晋支遁《〈阿弥陀佛像赞〉序》:“阊阖无扇于琼林,玉响天谐于箫管。”此处取名为“琼林台”也是喻指人间仙境。该诗是诗人描写琼林台风景并抒发自己个人情感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该诗诗意一望而知,通晓畅达,仿若身临仙境,诗人于此也发表了一番感慨。“上清”,指道家三清境之一的天界,亦泛指仙境。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也有“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一句。“空霏四山合,湛碧雨溪回。”中一个四山聚拢,一个碧溪环绕,“合”、“回”二字将烟飞云敛之境描绘的淋漓尽致。诗中前四句都在描绘风景绝美的仙境,第五句“微彼人如玉,何能俨相陪”,起承转合,表示只有似玉般纯净无暇之人才能配得上此中仙境。后面“夙昔赋远游,并海观蓬莱”数句,诗人借用丰富的想象,神游各处仙境,隔海观蓬莱仙山,徘徊于空谷,朝登云霞,夜坐星月。“凌”、“横”二字气势磅礴,有种唯我独尊之感,也侧面烘托诗人心怀豪情壮志,满腔热血已蓄势待发。最后一句“渺焉不可攀,延伫起予怀”,又将视线拉回现实,仙境如此美好,自己渺小的只能望洋兴叹,心愿不得实现,只能郁郁而止。
[1][康熙]道州志[M].清康熙九年刊本.
[2][道光]永州府志[M].清道光八年刊本.
[3]李桢.濂溪志[M].明万历二十一年刊本.
[4]王晚霞.濂溪志八种汇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5]邓洪波.湖南书院史稿[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69-570.
[6]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4:264-266.
[7]刘志盛.湖南刻书史略[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3:125.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77
A
1673-2219(2017)03-0039-03
2016-12-02
赵亮(1996-),女,湖南张家界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