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语言
2017-05-24施用和欧紫彬
施用和+欧紫彬
“玉,石之美者”,
在中华大地上,玉的制作和使用绵延了八千多年,至今从未间断。
在古代,玉器曾是原始通灵的圣物,也是神圣王权与君子德性的象征,
(德性 ,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 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作为中华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晶,
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古老文明的传继与悠久历史的追忆。
我國古代玉器制作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史前社会,人们认为万物有灵,玉是上天所赐的山川精髓,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特性,于是将玉琢制成各种人或动物,冀望得到上天的指引与庇佑,当时的玉器多用作祭祀礼器,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玉龟。
同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还有玉环,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因“环”与“还”同音,古人还把它作为信物。古代官员贬谪后,获赐玉环,官员就知自己被朝廷重新召回,官复原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绞丝纹玉环”源自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其中代表性作品。
春秋战国以后,玉器在儒家的影响下,被赋予了王权的象征意义,并成为君子高尚品德的代表,于是出现了玉玺(印)、玉佩等象征性玉器件。秦始皇将玉玺作为传国玺,汉朝规定帝后的玺印用玉螭虎钮;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泰子”、“赵眜”、“帝印”等玉印及无字玉印共九枚以及百余件(套)玉佩饰,玉佩饰中单件的多为龙凤佩、韘形佩和玉舞人等,组玉佩多以璧、璜、环及其它配件组成。这些玉器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差别,并表明南越国也保留了先秦佩玉的传统。
两汉时期,上层贵族厚葬盛行。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T形帛画中描绘了由地狱到人间再到天堂的景象,而阻隔地狱与人间的,是一件可以让灵魂进出的玄璧。在“长生不老”思想影响下,两汉王公贵族除在祭祀中供奉玉器敬天礼地外,也在丧葬入殓时使用玉衣及大量的玉璧,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主棺中,随葬了多件玉璧,其中南越王玉衣上方有十件,下方有五件,玉衣内贴身有十四件,可谓葬玉之典型。除了玉衣玉璧,还眼覆玉盖、口含玉蝉以求不朽。古人认为,蝉虫以雨露为生,可脱壳再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的“白玉蝉”温润恬静,它的大小正好可以覆盖在死者的舌面上,这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复生的愿望。
广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早期 “龙凤纹玉韘形玉佩”,由商周时期贵族在射箭时用于保护手指的玉韘演变而来。春秋战国之后,玉韘功能逐渐由实用转向装饰,形状亦趋扁平而呈心形,故又称“鸡心佩”或“韘形玉佩”,其造型独特,是当时贵族喜爱的饰物之一。
隋唐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玉器作品在承袭古义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世俗趣味。唐代在腰带上镶嵌装饰性玉块,则成为上层贵族的身份等级象征。广州博物馆藏“浮雕人物纹玉带板”上的人物,为波斯胡人吹箫形象,因此也称为胡人玉带板,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为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至明清时期,皇帝亲奉苍璧祭天、黄琮祭地。显示“礼玉文化”对中华文明史的影响一直流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帝王品味的影响,玉器进一步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达到鼎盛,玉器的种类及造型也进一步丰富,从用作祭祀礼器的玉璧到造型各异的趣味动物玉摆件,从象征君子之德的玉佩饰到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用玉,无不印证着玉器的发展轨迹和玉雕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对外交流的发展,海上丝路将玛瑙、水晶、琉璃等似玉材质制品传入我国,除了传统的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品种之外,以辉玉翡翠及玛瑙、水晶、琥珀、琉璃等似玉材质为代表的玉石制品在皇室主导下更广为流行。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的清代紫水晶三足熏炉与清代玛瑙缠枝花卉花插造型精美,玲珑剔透,雅致莹润;清代翡翠珊瑚苍龙教子纹带钩在雍容华贵中寄寓殷殷期待。而广州博物馆藏清代玛瑙杯、碟,蕴高贵气质于实用性之中;现代慈航汇翠翡翠玉摆件端庄典雅,慈爱和睦,以传统宗教题材透射家庭伦理亲情。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品,纹饰多样,质美工巧,莹秀轻薄,华丽玲珑,至今仍为大众喜爱。
玉器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不同时期的玉器彰显着不同的意义与内涵,但其中都蕴含了中国古人的道德取向、审美评价与智慧结晶,并留下深刻的时代经济与文化烙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