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突尼斯

2017-05-24陈小卡

神州民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迦太基突尼斯茶馆

陈小卡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均临地中海,扼地中海东西航运要冲,

集海滩、沙漠、山林于一体,地理条件优越,

吸引了众多民族到来,最先是柏柏尔人,

其身后跟着迦太基人、罗马人、汪尔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法国人,

带来的不同文明交错激撞,一次次再塑重构,

锻造了突尼斯这面折射多重谐美瑰彩的文明多棱镜。

柏柏尔

2017年2月初的黄昏,来到撒哈拉大沙漠的门户杜兹,远望红日徐徐落在地平线尽头,染红茫茫黄沙,这是突尼斯的最早居民——柏柏尔人至今生息的地方。他们葆有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独有生活习俗,喜欢游牧、在绿洲垦殖,崇尚自由生活。

翌日,来到柏柏尔人沿用了千百年的洞窟式聚落,在撒哈拉冬晨红日下,黄土垒成的洞窟式居所四映金辉。这里依然居住着少数不愿离去的柏柏尔人。他们靠坡挖一个圆形大坑,直径约十米,深六至七米。坑底中央就成了一个露天院子,在坑底横向的山壁凿出一个个有点像中国陕北窑洞的房间,大多有门无窗,需要弯腰低头才能进去,洞壁四周以黏土加固,使洞穴牢固实用。最外面的一道门是户枢插在门口的简单木门,穿过窄小门洞,眼前是一处露天小院天地,迎面见一道道在壁上凿成的倒U形门,错落有序,把沙漠的风沙、炎热和冬寒挡在门外。靠山丘一侧挖成上下两层房间。大间深两三米,小间仅可容身,分厨房、卧室和仓库等。二层靠一根粗绳攀上去,是存放谷物、椰枣和橄榄等食物的仓库。裹头巾穿长袍的男人,裹鲜艳头巾、戴面纱、穿深色底格子长袍的妇女不时进出他们的洞窟式居所。

居室里,除了毯子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很少有其他家具,多利用土壁垒桌造床。卧室里最多的装饰是他们手工编织的毡毯,挂在墙,铺在地。有的房间里装饰讲究一些,在壁上凿出一个高台,上面放床垫,底下中空正好摆放家中衣物等。在门洞入口、卧室床头,都用蓝色颜料画上鱼和手的图案,这是柏柏尔人的“吉祥符”。鱼的图案象征“吉祥”,手的图案表示“平安”。一个柏柏尔妇女正蹲在厨房地上火坑旁,以从久远传授下来的独特方式烤制当地特有的面包,烟火轻闪,炊烟中送来清甜面包香……

迦太基遗影

同样是2月初的一个下午,蓝天下绚阳漫洒在迦太基古城遗址,金辉尽染古城的残垣剩壁。迦太基,在腓尼基语意中是“新城”,由腓尼基人于公元前九世纪兴建,是为国都,曾是北非及地中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在突尼斯城北十七公里处的突尼斯湾中心一个半岛上,占地三百余公顷,凭山雄据,俯瞰大海,一径与大路相通,周围地势开阔、丘陵重叠,易于防守,便于出航。雄伟强固城墙周长三十四公里,高十二米,宽九米,每隔六十米设一座了望塔,城内筑比尔萨城堡。城中有两个港口,可容数百舰船,以人工渠道与地中海相连,用不同高低的水位控制船只进出,其中一港建于城墙内。古城透现擅长航海经商的腓尼基人创造的迦太基海洋文明的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迦太基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城后焚城,逐屋搜出所有居民杀死,迦太基从此消失。

然而,迦太基灿烂文明之余照,从迦太基的遗迹上,从突尼斯文化传承上透现出来。“突尼斯”这个名字,就由迦太基女神“塔尼斯”而得来。突尼斯人有深深海洋情结,重视渔业,港口泊满富人的豪华游艇,从中约略可见迦太基遗风。

古罗马余风

罗马人灭掉迦太基后,又灭了柏柏尔人的努米底亚王国,突尼斯成了古罗马阿非利加省一部分。古罗马建构的西方文明以空前强大张力,延伸到此。

罗马人在迦太基古城的废墟上,建成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今天还能从其遗址看到它繁华兴盛之时风貌。罗马时代的斗兽场和浴场的遗址,印证罗马式文明生活所达高度。

靠近海边,有一比较完整的安东尼公共浴室,上部建筑已不存在,但从结构上清楚可见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游泳池、按摩室、逐渐升温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和健身房。浴室的水由六十公里外扎格旺渡槽引来。

杰姆斗兽场建于公元三世纪,是古罗马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建筑、世界三大竞技场之一,高三十六米,有五百扇门,可容纳四万人。围墙高厚,层层拱廊相连,柱型富于变化,建筑、雕刻、镶嵌艺术精美恢弘。罗马人在此观看人兽相斗、角斗士间死拚而获得愉悦。

任何一种文明,纵然再强大,也兴衰有时。罗马对当地的统治终告结束,并在其灭掉迦太基五百多年后灭亡。

然而古罗马文明遗风仍存,当地清真寺及古建筑大量使用古罗马建筑的石柱拱梁,突尼斯传统建筑有着明显古罗马特色。

伊斯兰文明之风

五世纪末,汪达尔人攻取罗马人在突尼斯的领地,在此建立统治。百年后,拜占廷帝国入主突尼斯,取代汪达尔人在这里的统治。

七世纪,阿拉伯人进军突尼斯,战胜拜占廷,并大批移居到此,融合了当地人,成为突尼斯人的主体。柏柏尔也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突尼斯伊斯兰化。

公元670年,阿拉伯军队在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建立了固定的设防居住地凯鲁万,作为继续西征的据点,现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公元800-909年,艾格莱卜王朝在此定都,凯鲁万自此声名远播,成为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这里,街巷曲折,店铺林立,有八十余座清真寺、百余处陵墓、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突尼斯的穆斯林认为,到凯鲁万朝觐七次等于去麦加朝觐一次。

城中最负盛名的是奥克巴清真寺,又称“大清真寺”,为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十几公里外就能见到的大清真寺金色尖塔,在今晨清透蓝天下温暖冬阳中,环映灿亮辉芒,它是凯鲁万的特殊标志。清真寺里附设宗教大学。寺内有六百根花岗岩与大理石的大柱,其中有罗马式、阿拉伯式和拜占廷式,展現一种广容兼纳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兼容精神,丰富发展了突尼斯文明,还使今日突尼斯传统社会实行现代化转型有了历史底气。endprint

大清真寺附近有大市集。这与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及地区一样,清真寺多建于市集中心或市集附近,寺里常办学,透现伊斯兰社会特有的宗教生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从清真寺动人心灵的宗教神圣中出来,即被世俗生活拥抱,戴头巾穿传统袍子的大婶,从小贩手中接过冰鲜海鱼和蔬菜;穿着趋时但戴头巾的少女,在细心挑选着国外进口的化妆品;一位亚洲游客与戴阿拉伯头巾的商铺男老板,在为一只当地打造的传统花式银杯讲价;小茶馆里,裹头巾穿长袍的大爷吸着散发水果香的阿拉伯水烟,手上还捧着一杯红茶;当地人所需的生活用品与食品、游客所需纪念品在此应有尽有。我忽悟眼前为当地伊斯兰传统社会的缩影,这里如同突尼斯各地,依然延续千百年来的伊斯兰社会生活方式,许多男人裹阿拉伯头巾,有的还穿阿拉伯长袍;成年女子大都戴头巾,有的穿長袍。这一传统宗教社会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因其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满足了传统社会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当然,现代文明已渗入传统的世俗生活,外国的服装化妆品、电器和音像产品在市集大量出现。突尼斯的世俗生活现代化趋向很明显。中午,我倚坐离清真寺不远的一家现代化五星级饭店的露天游泳池边,在伊斯兰圣地之清真寺传来的悠悠呼唤礼拜声中进餐,想起刚才在清真寺内外所见,深切感受到伊斯兰传统社会生活正向现代转型。

法兰西流风

1881年,法国出兵突尼斯,同年签订条约,规定法军占领突尼斯,法国管理突尼斯的财政和外交。1883年又签新约,突尼斯正式属于法国的保护国。1956年,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法国人把现代文明带进突尼斯。法兰西风尚印迹深烙于当地的政治与日常生活中。

在突尼斯最后一天,来到突尼斯城中心。在中午明净日光下,喷泉、凯旋门式拱门,显现着雅丽之法兰西风情。广场四周,大街两旁,矗立一幢幢欧式高厦,其中许多有十九世纪下叶至二十世纪上叶的建筑风格,多是法国人管治时留下,漫步街头如同行走于一座法国城市。

在突尼斯的城市中,世俗化程度很高,戴面纱的妇女很少,在首都突尼斯城和苏斯等大城市的男女服装与欧洲城市普通男女装束差别很小,突尼斯都市生活相当欧化,流行欧美时风。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女,握手相迎、贴面告别的举止亦曾见到。城市通用法语。所见的餐厅侍者、警察、售货员及普通人,举止言行与神态气质很接近欧洲人,说着流利法语,待人交接也像是欧洲人的礼数和方式,我一时恍如身在法国。

然而,突尼斯大城市的法式生活风尚与城外广大乡镇农村的伊斯兰化生活之间差别很大,从装束举止到生活习俗都有明显差异。一出城,跟导游或我们打交道的当地人大多操阿拉伯语,多是一脸憨厚朴实神性情。这与同是伊斯兰逊尼派为主流的土耳其相近,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生活方式完全欧化,有欧式餐馆、酒馆、夜总会,甚至有主要服务于外国人的肚皮舞俱乐部。但在城外广大城镇乡村,奉行的是传统伊斯兰生活方式。

不过,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在突尼斯很温和。这也许与突尼斯的文化教育水平与文化上的现代化有关,从我浮光掠影式的观察,突尼斯受现代文明影响较深,生活方式的欧化、世俗化、现代化和受教育的程度,较其它类似中东国家要高。这更与突尼斯历史上兼容过多种文明而具有强大的社会宽容力密切相关。突尼斯利益各异的社会各阶层能够坐下来对话,排解冲突纷争,兼顾各方利益,求得共存。

在突尼斯最后一个黄昏,来到地中海边被誉为“地球十大浪漫小镇”之一的 “蓝白小镇”,茶馆里混坐着当地人和游客在品茶和喝咖啡,与平时在城镇乡村路旁茶馆坐满饮茶呷咖啡的当地人的生活风情一样,与法国城镇中路边的咖啡馆、酒吧的风情相近,但没见突尼斯人喝酒,阿拉伯人的随性与法国人的闲适无间融合成突尼斯茶馆之风。区别是,这一小镇的茶馆与大城市及旅游地的茶馆,坐着穿着入时的男男女女,全然欧式咖啡馆风情;在乡镇、田野间和公路旁的茶馆,坐着的是清一色成年男人,显现着鲜明的阿拉伯社会特点。

我坐在夕阳下海边峭壁上小镇最古老的茶馆,揽一杯突尼斯最有名的薄荷茶在手,凭栏远眺近观,面对多种光色缓缓流变之海天,联想突尼斯这面文明多棱镜折映的风情之光的变幻美。

1881年,法国出兵突尼斯,同年签订条约,规定法军占领突尼斯,法国管理突尼斯的财政和外交。1883年又签新约,突尼斯正式属于法国的保护国。1956年,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法国人把现代文明带进突尼斯。法兰西风尚印迹深烙于当地的政治与日常生活中。

在突尼斯最后一天,来到突尼斯城中心。在中午明净日光下,喷泉、凯旋门式拱门,显现着雅丽之法兰西风情。广场四周,大街两旁,矗立一幢幢欧式高厦,其中许多有十九世纪下叶至二十世纪上叶的建筑风格,多是法国人管治时留下,漫步街头如同行走于一座法国城市。

在突尼斯的城市中,世俗化程度很高,戴面纱的妇女很少,在首都突尼斯城和苏斯等大城市的男女服装与欧洲城市普通男女装束差别很小,突尼斯都市生活相当欧化,流行欧美时风。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女,握手相迎、贴面告别的举止亦曾见到。城市通用法语。所见的餐厅侍者、警察、售货员及普通人,举止言行与神态气质很接近欧洲人,说着流利法语,待人交接也像是欧洲人的礼数和方式,我一时恍如身在法国。

然而,突尼斯大城市的法式生活风尚与城外广大乡镇农村的伊斯兰化生活之间差别很大,从装束举止到生活习俗都有明显差异。一出城,跟导游或我们打交道的当地人大多操阿拉伯语,多是一脸憨厚朴实神性情。这与同是伊斯兰逊尼派为主流的土耳其相近,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生活方式完全欧化,有欧式餐馆、酒馆、夜总会,甚至有主要服务于外国人的肚皮舞俱乐部。但在城外广大城镇乡村,奉行的是传统伊斯兰生活方式。

不过,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在突尼斯很温和。这也许与突尼斯的文化教育水平与文化上的现代化有关,从我浮光掠影式的观察,突尼斯受现代文明影响较深,生活方式的欧化、世俗化、现代化和受教育的程度,较其它类似中东国家要高。这更与突尼斯历史上兼容过多种文明而具有强大的社会宽容力密切相关。突尼斯利益各异的社会各阶层能够坐下来对话,排解冲突纷争,兼顾各方利益,求得共存。endprint

在突尼斯最后一个黄昏,来到地中海边被誉为“地球十大浪漫小镇”之一的 “蓝白小镇”,茶馆里混坐着当地人和游客在品茶和喝咖啡,与平时在城镇乡村路旁茶馆坐满饮茶呷咖啡的当地人的生活风情一样,与法国城镇中路边的咖啡馆、酒吧的风情相近,但没见突尼斯人喝酒,阿拉伯人的随性与法国人的闲適无间融合成突尼斯茶馆之风。区别是,这一小镇的茶馆与大城市及旅游地的茶馆,坐着穿着入时的男男女女,全然欧式咖啡馆风情;在乡镇、田野间和公路旁的茶馆,坐着的是清一色成年男人,显现着鲜明的阿拉伯社会特点。

我坐在夕阳下海边峭壁上小镇最古老的茶馆,揽一杯突尼斯最有名的薄荷茶在手,凭栏远眺近观,面对多种光色缓缓流变之海天,联想突尼斯这面文明多棱镜折映的风情之光的变幻美。突尼斯传统民俗

突尼斯为北非国家,地处地中海南部,以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天主教、犹太教,参观清真寺或博物馆时,不可穿露背装、短裤和高跟鞋等,应尊重当地宗教风俗。按伊斯兰教教规,突尼斯人忌食猪肉、也忌讳酒,许多人不吸烟。

突尼斯人很好客,但忌讳饭前直接提及公事。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平时左手总干肮脏、下贱的活,是不洁净的,右手才为洁净高贵之手,所以,待客递接物品都以右手为礼貌,用左手很不礼貌,甚至有污辱人的意思。

突尼斯人喜欢送礼,但他们对初次见面就送礼的做法是很看不惯的,认为这样做有行贿的企图。忌用酒作礼品。

突尼斯人忌讳数字“13”,认为“13”是不吉利的和厄运的象征。

突尼斯美食

突尼斯人招待客人用餐一般上突尼斯国菜“考斯考斯”(COUSCOUS,将肉类与蔬菜煮熟再掺进香料后上面铺上小米饭)和烤肉。在招待重要外宾时,主人往往上烤全羊。烤全羊以整只羊掏空后填入米饭、杏仁、松子、葡萄干、橄榄、肉丁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突尼斯主食为面食,当地人口味清淡,当地还有诸多特色美食,如鱼杂烩、牛油火腿蛋糕、瓦罐羊肉、油炸蛋三角等都是难得一品的好滋味。

在宴会上,如果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会越是高兴,说明自己准备的食品都非常适合客人口味。在用餐时他们有边吃边谈的习惯,而且在饭后习惯要洗手,接着喝茶聊天。在突尼斯人家中做客时。突尼斯人一般在餐毕之后,会上些许橄榄、椰枣、西瓜、香蕉、桃等水果和一些甜品。当地饮料多是果汁、咖啡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迦太基突尼斯茶馆
《茶馆》
大象海上吞鲸鱼
迦太基的幸与不幸
突尼斯柑橘出口量减少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