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共建和谐高效课堂
2017-05-24王民
王民
摘 要:自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分析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建设小学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合作能力;思想品德;学习小组;成果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陶冶情操具有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桎梏,思想品德课程一直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的问题。为加快转变这一教学不利局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显得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呢?本文以湘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我与家庭》当中的课题五《居家的安全与保护》教学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一、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任务
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作学习效益的最终呈现与小组组建质量密切相关。依据合作学习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分配应当依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素,以“组间互异、组内互质”的原则进行组建。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高低的前提下,科学组建小组。
一般情况下,小组人数为4~6人,组内成员应依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1∶4∶1的比例进行搭配,这对于组内实行学习帮扶制度、组间保持公平竞争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小组组建阶段,需要依照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选出发言人、组长、记录员和观察员。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回答学习问题,组长负责小组的沟通、交流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学习进程和组员发言,观察员负责维持组内纪律,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小组正式组建之后,教师需要为每组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居家的安全与保护》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家庭安全常识,学习自救方法,爱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懂得家庭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查询有关家庭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常识,整理成表格形式上交。学生可以翻阅资料,也可上网搜集信息,对学习任务进行解答。
二、组内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组内交流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精华所在,也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一步,决定着合作学习活动最终的成败。在对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具体分析当中发现,教学活动经常陷入这样两个误区:一是教师,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因此很多时候,教师经常对自己在合作学习当中所处的地位产生误解,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加约束;二是学生,小学生年纪小,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些什么,行为散漫,学习质量不如预期。
合作学习主张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对自身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充当好引路人角色,對学生的合作学习予以相应指导,确保合作学习向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在开展《居家的安全与保护》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布置查询有关家庭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常识这一学习任务之后,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认识不清,由于三年级学生缺乏相应的合作学习经验,因此在分工问题上出现矛盾。为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笔者与小组长进行了沟通,请小组长根据组内成员学习倾向,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例如,哪位同学对防火常识比较感兴趣,就安排他收集防火常识内容,哪位同学对防盗知识了解较多,就安排他整理防盗方面的知识。在笔者的指导协助下,学生各司其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学习成果评价,保持学习热情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教学评价是课堂活动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细看小学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现状,教师普遍存在对学习成果评价不重视、不关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匆忙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这就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的构建后继无力。
教师应当关注对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的教学研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合作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学品质。在《居家的安全与保护》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的过程中,笔者请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将整理好的表格展现给其余小组看,并请他们点评、打分,学生一个个兴致颇高,想互相之间比一比,谁的表格最好,谁整理的信息最全。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政治品质和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内容方面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当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使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