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2017-05-24齐桂莲
齐桂莲
摘 要: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文口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高质量的朗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字形,掌握行文脉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朗读教学不作为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1)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朗读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练习;(2)学生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排斥朗读训练;(3)陈旧的朗读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口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无法独立自主地进行语文的学习,需要教师耐心、认真地教导。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致力于完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先从自身做起,重视朗读教学,练习普通话,纠正发音,为学生做好表率。
现阶段,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朗读只是预习课文的一部分,能省略就省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教学,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误区。小学时期,学生正是认字识音的时候,朗读有助于他们学习新的生字词,掌握字词正确的读音。在语文学习中多音字、形近字很多,针对语文学习的特殊性,积极推广朗读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只有学生张开嘴大声读出来,教师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学生不熟练的、容易出错的语文知识加以指导。
二、学生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排斥朗读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生性腼腆,不愿意开口讲话,缺乏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说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越是羞于开口越是得不到锻炼。学生自己很难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站出来,努力帮助学生练习朗读,热爱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范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朗读。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提到:“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所以,教师发挥自身带头作用,引导腼腆害羞的学生一同加入到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不安,不再排斥朗读训练,积极参与课堂朗读练习,这不但可以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多与身边人交流沟通,一举两得。
由于传统朗读教学的枯燥,很多学生面对教师的鞭策,应付了事,不用心练习,只是毫无情感地机械性地朗读文章,朗读教学的效果根本没有体现出来。针对这一类问题,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在课堂中增加趣味性强的朗读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内容多样的朗读比赛、朗读欣赏大赛等,吸引学生的参与熱情,使其自觉自动地练习朗读。
针对学生排斥朗读训练的问题,其实解决办法也有很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排斥朗读的怪圈,不断提升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上语文学习。很多时候,教师也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问题。
三、朗读教学的形式过于死板,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的进展。朗读形式大致分为齐读、领读两种。第一种就是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学生,只有一部分认真朗读的学生能得到能力上的提高,所以这种朗读方式效率很低。第二种就是教师指定一位学生领读,其他学生再跟着领读者一句一句读,这种方式使读得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可是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一直得不到锻炼,所以整体收效也是微乎其微。
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变换朗读形式,穿插各种趣味性强、实施简单的朗读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奇心强,鉴于学生的这种天性,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将朗读变成一种愉悦的享受,当学生乐在其中,体会到新型朗读形式给他们带来的新体验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学习。
朗读是一门艺术,高品质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整体学习中,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小学语文中朗读教学的日益欠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观念,加强朗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隋宪杰.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2016(1).
[2]陈培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3]程小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