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2017-05-24耿彩峰
耿彩峰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必定要运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小学生缺乏数学学习逻辑思维。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生活实例,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但是怎样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对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传授理论知识。但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并未定型,对理论教学感到枯燥,所以极难把握知识要点。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在重视生活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及效率。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从真实生活进入符号世界,把非数学事物数学化,依据客观形成基本的概念、定理及法则的转变,对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进行数学教学的对话和沟通。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数学知识生活化,即引导小学生对客观事物实现生活化,从而再创造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和学生所获数学经验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从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概念、命题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引入生活世界中,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其次生活世界数学化,即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及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际数学教学中,关键是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捕捉生活现象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带有比较浓厚的情绪色彩,他们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情境,必定感到亲切和有兴趣。而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因此教学过程中就要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到、摸得着,将生活中的原型展现到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必然会提高学习兴趣,让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以提出“一个鸡腿3元钱,两个鸡腿多少钱?三个鸡腿多少钱?”
2.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同时要感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从中搜集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一起进入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識转换成易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处处有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无形中掌握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处处留意身边的事情,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和现实事物联系起来,这对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数学感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小学生思维依然处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也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怎样克服小学生思维形象性和数学知识抽象性间的矛盾,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就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可有效帮助数学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必须要正确分析学生已拥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小学生学习的起点,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
4.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的最高境界即能够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数学学习最终目的即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都能用到数学。比如,班上所有学生早上吃一根油条、一个包子,油条1元钱,包子0.5元,让学生计算这餐早饭需要多少钱?教师要多方设置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数学知识必须得到巩固,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生活问题进行实践,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自然也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只有让数学教学真正生活化,才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融入社会。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还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现实情况,合理选择教学生活化案例,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毛晋平.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3]王兆正.经历数学化:从“数学生活化”到“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回归与超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