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江摄知庄章组字在《韵略新抄便览》中的读音分合
2017-05-24安拴军
安拴军
宕江摄知庄章组字在《韵略新抄便览》中的读音分合
安拴军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韵略新抄便览》虽注有反切,但存在很多矛盾,从反切系联法不能明晰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从每个字母所分的小韵及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判断,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已经变为了合口呼。觉药韵的字归入了戈何韵,而没有归入萧豪韵。
《韵略新抄便览》;宕江摄知庄章组字;读音分合
《韵略新抄便览》(以下简称《新抄》)为清人周云炽所撰。周云炽是山东掖县(今莱州)人,清乾隆辛巳年举人。从周氏的自序可知,该书是根据明毕拱宸的《韵略汇通》改编而成的,书成于乾隆癸未年。张鸿魁根据作者生平及成书宗旨推测该书未受到太多其他方音的影响,具有一定胶东方音的特点[1]。他在《〈韵略新抄便览〉眉注初探》一文中指出:“我们说肯定《新抄》反映的是山东方音,根据的是入声字归韵。特征是1.梗摄二等字(包括二等韵字和三等韵庄组字)归灰微,不归皆来或戈何;2.宕江摄字归戈何,不归萧豪。这明显不同于《中原音韵》《五方元音》和现代北京音,而相同于清初蒲松龄《聊斋俚曲》的用韵,实际和也成书于乾隆初年的刘振统《万韵新书》,乃至于现代山东方音。”[2]邹新在全面分析了《新抄》的音系系统后,与相关韵书及现代方言做了比较,认为《新抄》反映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北方官话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方言的特点[3]5-12。《新抄》沿用《韵略易通》和《韵略汇通》的体例,按韵部排列,把韵部分为东晴、江阳、真寻、先寒、支齐、灰微、居虞、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楼等十四部,每个韵部中按“早梅诗”二十字母列字,每个字母按等呼分成若干小韵,平声下标出反切,下赅上、去声,每个小韵即为一个同音字组。入声附于阴声韵平、上、去后,但另起一行,并另外标注反切,与阴声韵不混。
一、宕江摄阳声韵知庄章组字在《新抄》中的读音分合
宕江摄阳声韵知庄章组字列于《新抄》江阳韵部下,入声字附于《新抄》阴声韵戈何韵部中。上文提到,《新抄》中的每个韵部、每个声母下都有若干同音字组,每个同音字组都注有反切,与《韵略汇通》相比略有改动,但这些反切能否反映该组的真实读音呢?下面运用系联法,对江阳韵部下的反切下字逐一考察,看看能否奏效,见表1。
表1 《新抄》中江阳韵部的收字情况(部分)
通过系联,江阳韵部下的反切下字可以分成三类:(1)郎堂旁当冈;(2)良羊张江双庄方将;(3)黄王光。
首先看第一组,“郎”字在《切韵》中是鲁当切,音韵地位是“宕开一平唐来”,该字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在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仍然保留开口一等特征,属开口呼。那么,按照系联法规则,同属一组的“香”“相”“窗”“床”等字也应为开口呼。见表2。
表2 “郎”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窗”“床”二字在官话方言中虽多读合口呼,但也有个别方言点读开口呼,暂且不论。“香”“相”本为开口三等字,在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也多保留齐齿呼特征。在相关韵书如《韵略汇通》《万韵新书》、今莱州方言乃至整个胶东方言,也难见到“香”“相”读开口呼的例子,所以通过系联得出的这个结论欠妥。
再看第二组,“良”字在《切韵》中是吕张切,音韵地位是“宕开三平阳来”,该字读音也比较稳定,在现代官话方言中多为齐齿呼,那么,按照系联法规则,同属一组的“桑”“张”“穰”“羊”“庄”“戆”“双”“方”“亡”等字也当为齐齿呼。见表3。
表3 “良”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张”“章”“穰”等字古为开口三等,在现代官话方言中虽多已变为开口呼,但也有部分方言点保留腭介音i,暂且搁置不谈。“桑”字古为开口一等,在现代官话方言中多为开口呼。“亡”“方”等字古为合口三等,其中“亡”等字在现代官话方言中多保留合口特征,“方”等字多变为了开口呼,如果遵照系联结果认为是齐齿呼,很难解释得通。“庄”“戆”“双”等字在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多变为合口呼,部分方言点为开口呼,这种变化一是与系联结果冲突,二是与第一组矛盾,因为与“庄”音韵地位相同的“床”、与“双”音韵地位相同的“窗”等字按照系联结果是开口呼。
此外,上母下的“商”“霜”两个小韵既然不同,为什么反切下字“羊”“庄”却可以系联在一起?这也是矛盾的。类似的还有“枝”母下的“张”“庄”两个小韵所用的切下字“良”和“羊”也可以系联在一起。向母下的“杭”“香”两个小韵,切下字同为“郎”。
由此可知,《新抄》中的反切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读音,《新抄》中的很多反切都是沿袭旧韵的,如在《集韵》中的“霜”“商”“庄”的反切就与《新抄》一样,分别为:师庄切、尸羊切、侧羊切。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从反切角度断定宕江摄阳声韵知庄章组字的介音情况。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枝春上三母各分为两个小韵,第一个小韵是宕开三知章组阳声韵字,第二个小韵是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这种音类分合方式和现代官话的大部分方言点相同,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字在现代胶东方言中变为了合口呼,而且同时期的山东韵书如《万韵新书》《等韵简明指掌图》等均已演变成了合口呼,由此可认为这一组字也已经变为了合口呼。
二、宕江摄入声韵知庄章组字在《新抄》中的读音分合
宕江摄入声韵附于《新抄》戈何韵部中,接下来我们看用反切系联法能不能判断入声韵的开合情况。见表4。
通过系联,阴声韵字和入声韵字都可以分两组:
阴声韵:(1)何;(2)禾婆戈和。入声韵:(1)各郭鹤博;(2)约角灼略学岳若。
首先看阴声韵,既然“何”类与“禾”类韵母不同,又在同一韵部下,那两类的差别只能在介音上。“何”类多来源于果摄开口一等,“禾”类多来源于果摄合口一等。按照常规“何”类应是开口呼,“禾”类应是合口呼。根据系联原则,“多”“左”“何”“挪”“鹅”“可”“歌”“搓”“拖”“罗”等字也应为开口呼,“坡”“磨”“火”“窝”“科”“波”“蓑”“果”等字就当为合口呼。在今莱州音中,端组、精组、泥来母等声母字变为了合口呼,如“多端”“左精”“挪泥”“罗来”。其他胶东方言也多如此。见表5。
表4 《新抄》中戈何韵部的收字情况(部分)
表5 “多”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再说入声韵,上文提到,每个韵部、每个声母下的小韵是按照介音的不同分类的,可是系联结果往往和这种分类相矛盾。如“向”母下的“壑”类和“霍”类韵书中明显是两类,可它们的反切下字可以系联为一类,这就产生了矛盾,类似的现象还有“一”母下的“萼”类和“艧”类,“枝”母下的“灼”类和“卓”类,“开”母下的“廓”类和“恪”类,“见”母下的“阁”类和“郭”类,“春”母下的“擉”类和“绰”类,“上”母下的“芍”类和“朔”类。
由此可见,用反切系联法也无法判定戈何韵的介音情况。
通过观察,我们看到“枝春上”三母分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宕开三知章的入声字,第二类是江开二知庄的入声字。这说明两组字的韵基相同,差别应在介音上。第一类字在《韵略汇通》中读齐齿呼,在今莱州方言中多读uo、ye,在《新抄》中应还处在io音阶段。第二类字,今莱州方言中多读合口呼,这在官话方言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拟音为uo。
耿振生在《明清等韵学通论》中指出:“入声问题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北方韵书中的入声往往是一个假象。从前的读书人几乎把入声看作‘正音’或‘雅音’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本方言区中如果没有入声似乎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无入声区的文人在编撰韵书、韵图时,有的要把入声独立出来,掩盖入派四声的事实。”[4]《新抄》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入声可能与平上去多有近似,作者周云炽也承认这个事实,但仍将入声独立安排。从宋代开始,入声韵就显现出消失的趋势。入声韵的变迁,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韵尾辅音的失落,大概经历了-p、-t、-k韵尾、喉塞韵尾-ʔ、无韵尾三个阶段,韵尾辅音的丢失大约完成于南宋末年,二是主要元音的变化,三是声调上高低升降的变化。《韵略易通》《韵略汇通》一方面受到宋元等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入声各韵主要元音性质的制约,所以把入声韵附于阳声韵之后,这是不科学的。《新抄》时代,入声已经完全变成舒声韵了,只是仍然单列于各母之后,且不注明归阴平、阳平、上声或者去声,不如《中原音韵》清楚。入声与阴声韵相配,作者在凡例中作了说明,指出入声“与平上去三声多有近似”,不把入声作为一个独立的小韵,而是跟在阴声韵的后面,单独列出切语,说明当时的入声字可能已经完全失去了塞音韵尾[3]63。《新抄》中觉药韵的字归入了戈何韵,而没有归入萧豪韵。萧豪韵中没有觉药韵的字。
《韵略新抄便览》中的每个韵部、每个声母下都有若干同音字组,每个同音字组都注有反切,但通过对切下字的系联,并不能准确分辨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从每个声母下所分的小韵及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判断,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已经合流变为了合口呼。入声觉药韵的字归入了戈何韵,没有归入萧豪韵。
[1] 张鸿魁. 明清山东韵书研究[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113-114.
[2] 张鸿魁. 《韵略新抄便览》眉注初探[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3): 28-32.
[3] 邹新. 《韵略汇通》和《韵略新抄便览》音系比较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5: 5-12.
[4] 耿振生. 明清等韵学通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2: 152-153.
[5] 周云炽. 韵略新抄便览[M]. 光绪乙未京都文兴成刻本,1895.
[6] 李行杰. 《韵略新抄便览》阴声韵同音字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7-62.
(责任编校:叶景林)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2.018
H114
A
1674-327X (2017)02-0059-04
2016-1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40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L16CYY003);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5011);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05156S004)
安拴军(1982-),男,河北无极人,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