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课堂以生动的“案例教学”
2017-05-24唐丽月
唐丽月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浙江 余姚 31540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课例描述: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知识目标难度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配以示意图简单易懂,目标容易达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需要借以生活实际和事例,学生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而难度加大;“水循环的意义”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视角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理解,难度较大。而教材用其惯用的陈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虽然表达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限于文字、囿于识记。
2016年9月30日所观摩的两节课例如表:
二、课例分析:
这两堂课都在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为顺利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优点,对我启发很大。
1.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课例1利用了“台风”案例;通过“凤凰台风”的登陆,来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活动一);并用台风对人类和自然影响的两面性来解释水循环的意义(活动三)。课例2创设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钱塘江的水的来源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帮助学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态和对人类的意义;而“因水而困”则涉及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案例的选取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浙江)和最近发生的自然事件(如台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3.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如浙江)或前后呼应(如台风),凸显了课堂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在案例中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使案例丰满,并为知识的概括和呈现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使教学内容自然承接。如课例1中的“活动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课例4.中展示地貌形态的图片。
三、课堂品鉴:
案例教学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当课堂内容接近生活实际时,案例让课堂生动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如;
1.如何让一案例贯穿课堂始终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课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似乎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仅限于“塑造地表形态、为人类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环全球水热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义。
2.如何让一案例在承起变化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
如课例2中“因水而困”中“从水循环的角度为城市洪涝找找原因、出出对策”,如果没有教师最后的引导和总结,学生是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如何让案例、材料、图片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实际的同时,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
因为考虑案例的完整或是抢人眼球,在我们的课堂设计中不免出现牵强附hui、形式多于内容的现象。如案例1中的“活动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似乎流于形式,而未真正的讨论,至于学生对于该实验的理解有多少也不得而知。如案例2中的“不自然”的千岛湖所寓意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了解水循环的环节”这一目的中,有点突兀,感觉多此一问,或可以放到后面问可能更为合适。
总之,通过这两节课的示范,我更明白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也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应更用心地去设计案例,才能让课堂生动并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