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05-24雷祖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个位木头气球

雷祖听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说数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述外显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低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说”的内容有很多,本文结合典型课例对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基于学习内容的数学语言表达

(一)在看图读题中“说数学”

低年级数学课本有大量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比如,学习人教版一上《比多少》时,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读图和看图方法。

片段描述:

【课件呈现主题图】

问题1:我们来比一比,小兔的只数和它们手中搬的砖头的块数,谁多谁少?

生:兔子有4只,砖头也有4块,它们同样多。(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兔子图和砖块图)

师:兔子有4只,砖头也有4块,1只兔子对应1块砖头,一一对应起来,最后谁也没多出来,谁也没少。我们就说它们“同样多”。这种1个和1个对应起来比较的方法,我们称它为“一一对应”的方法。

问题2: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吗?

生1:凳子有4张,砖头也有4块,它们同样多。

生2:兔子有4只,凳子也有4张,它们同样多。

生3:木头有4根,凳子也有4张,它们同样多。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东西,并一一对应起来。

问题3:比一比小猪的只数和木头的根数,它们也同样多吗?为什么?

生1:小猪有3只,木头有4根,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小猪图和木头图。)

生2:3只小猪扛着3根木头,地上还多出1根,木头比小猪多。(用虚线一一对应起来。)

师:1只小猪和1根木头一一对应起来,木头多出1根,小猪少了1只,我们就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由上述示范,大部分学生也能准确、完整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图中的各种信息。

在孩子们的眼里,主题图中的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图、掌握看图方法,从而恰当地“说数学”。如问题1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兔子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进而发现,采用一一对应方法,直接得到数量是同样多的,经历了“一样多”的生活语言到“同样多”的数学语言的转化。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在看图读题中“说数学”,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读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变式训练中“说数学”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来自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如何培养这种思维品质?变式训练无疑是一种好策略。如学习人教版一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答案不变,换个说法”的比赛。

片段描述:

【黄气球9个,红气球27个,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你能给题目换个说法,又能使题目答案不变?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几种变换形式:

①红气球27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少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

②黄气球9个,比红气球少18个,共有多少个气球?

……

课堂中让学生参与这样的变式训练,以丰富的语言变换形式表达特定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以“说数学”的行为发散思维。再如复习人教版二上“表内乘法”这一单元时,例如2×9=( ),3×8=(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变式设计成( )×( )=( )×( )=18,( )×( )=( )×( )=24,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扩展,更能让学生对《表内乘法》更加深入理解,切记表格更深入。

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智能的提高。

二、基于学习方法的数学语言表达

(一)在动手操作中“说数学”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操作活动为形象思维提供直观的载体,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把感知转化为智力活动,达到深度理解知识的效果。

如在学习人教版二下“有余數除法”这一课时,可设计如下操作活动。

片段描述:

1.【呈现要求: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6根可以摆几个?】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反馈。呈现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借助图示说算式含义,回顾表内除法含义。

2.【跟进要求:同理,7根小棒呢?】学生猜测并再次动手操作验证,展示反馈:△△;指名学生借助图示说算式含义,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交流“1根”小棒产生的原因及含义,再以对比的方式,借助具体情境理解“余数”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对比理解余数及其含义,因为余数是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部分,直观操作、借图说理和对比有利于学生建构对余数含义的理解。

(二)在算理表达中“说数学”

理解算理是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低段学生机械模仿能力较强,但不善于思考问题。计算教学时通过“说”的训练和“说”指导,重视说想的过程,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巩固算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发展思维。

如学习人教版二上“两位数进位加法”,动手操作建立了35+37=72的表象后,强化说算理的过程。

片段描述:

1.【根据情境列出算式35+37】

提问:35+37等于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或小正方体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

汇报交流:①把个位上的小棒捆成1捆。②把个位上满10的珠向十位进1。

追问: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学具操作时都要把个位上的一个10给十位?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进1”的原因。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边口述操作过程,借助语言,把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把想与说,看与说,做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生: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然后在十位上记下1,十位上3加3得6,再加上记下的1是7。

师:你为什么要记下这个1呢?

生:进位呀!

师:什么时候进位?怎么进位?

生:满十就要进位,从个位向十位进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地出示计算过程。

个位:5+7=12,它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

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

十位:3+3+1=7表示7个十。

教师小结并板书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笔算加法应注意: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③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位的1。

调动操作时积累的经验迁移到竖式中。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方法。

总之,要培养孩子们敏捷的数学思维,就应该从低年级段的“说数学”开始。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让低段的孩子在“说数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在不同情境下表述、使用和解释数学,形成终身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个位木头气球
砍根木头去打仗
一二三,变木头
搬来搬去的木头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找气球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给予木头身一颗灵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