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7-05-24姚俊芳
姚俊芳
摘 要: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小学语文学习的特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进行阅读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利用阅读授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习的综合性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授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深入探究的課题。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一)定义
创新,指不遵照旧的传统理念,而是在以往的理念基础上推陈出新,是一个民族得以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即为人们创造时的思维经过,利用崭新的思维模式能够取得不一样的结果。此外,创造性思维还是在知识领域中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不但能揭示事物其中的本质,还能在此理论基础上探究出全新的有价值的事物。
(二)特征
在该思维模式中,有发散性思维以及集中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发散性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依靠自身对信息的获取,从不同的方面思索,力争探究出全新答案,是开放性的思考模式。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容新鲜、独创的特征,同时也是人类智力水平提升的最好见证。
二、小学语文学习的特征
(一)积累性学习
与其他的科目对比来说,语文的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语文知识的累积以及语文技能是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形成的,这一知识的积累需要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全部过程。
(二)模仿性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比较贪玩,对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也习惯对事物进行模仿。在授课中,可利用模仿的形式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三)联想式学习
较多的语文教材皆是利用篇为单位进行编写的,在实际授课中同样利用篇为单位授课。这样的授课模式导致了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联想的想象力,有规律性地认识知识。所以说小学的学习也是一种想象力的学习。
(四)体验式学习
小学语文的授课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情境以及价值态度观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需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反复思考以及领悟。因此,小学的学习为体验式学习方式。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要改变以往的语文授课观念,利用民主教学的思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故事情节以及大概的内容,学生不会感到非常陌生,因此,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之后谈谈对文章中的段落或者句子描写的情境以及意境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中读出了什么?对其有什么看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慢慢根据文章的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文章中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效果,深层次地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的授课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文章进行联想。对于留有想象空间,以及时代与现代不相符合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进行学习。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对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是历险?同学们有没有历险经历?通过对题目的阅读,你觉得汤姆·索亚都会去哪里历险?经历了什么?首先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引导学生对要阅读的文章产生兴趣,经过学生初次阅读,让学生对文章中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展开充分的想象力,谈谈在这些历险中哪些历险是最惊险的?历险成功后会有哪些收获?历险失败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授课中,用该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中教师要注重的一点便是需要将以往的教学模式打破,让学生成为授课中的主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大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授课内容要更多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授课中不断总结经验,与学生一同努力,将以往的授课模式进行更改,在现有的授课模式中不断加入创新的元素,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习兴趣,提升语文阅读授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晓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2016(5):126.
[2]李文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88-190.
[3]姜龙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丝路(下旬),2015(11):68-7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