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2017-05-24郑露嫚蔡道成
郑露嫚 蔡道成
泰山地区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发展强劲,具有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其未得到有效开发。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探讨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泰山茶产业的附加效益,而且能够有效解决泰山旅游“留不住人”的现实问题。基于现实情况,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要重视茶品牌打造、茶与水相结合、茶与泰山文化相结合、茶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方面的工作。
前言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形式,是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压力下居民将目光转向农村、农业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然结果,乡村旅游的核心是追求优美生态的乡间环境、轻松惬意的乡土氛围以及丰富多彩的农乡文化。在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也得到井喷式发展,其形式除却传统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也有了新的发展,诸如当前火热的特色民宿旅游产品、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等等。这使得研究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和事物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其不仅能够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旅游效益,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附加效益。
茶产业和茶文化根于乡村,其与乡村旅游契合具有先天基因,茶是农村地区的有效经济作物,规模的茶种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污染较少,很适合旅游活动的开展;淡泊清雅、品德修为、天地一体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与乡村旅游的追求不谋而合。在实践过程中,茶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也获得了成功经验,诸如梅家坞、黄龙岘、雁南飞茶田等。泰山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之风可以追溯至唐朝时期,《封氏闻见记》、《宋高僧传》均有记载。泰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茶产业发展始于“南茶北引”,至今泰山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茶树种植面积近3万亩,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均有种植,在2011年泰安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泰山茶与泰山玉、泰山麻、肥城桃木被评为“泰安四宝”。但除却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外,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却步履蹒跚,未有发现茶文化景区和茶旅游线路,这与黄山、武夷山等同类资源地区无法匹敌。另外,泰山茶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以茶文化发掘为主,泰山茶的旅游研究较为少见。因此,立足旅游进行泰山茶产业发展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一、“乡村旅游+”视角下的茶产业
(一)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与其他产业相比茶产业的活动更为丰富,其涉及茶叶的种、养、采、炒、装、售等多个环节,特别是采茶、炒茶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体验性,其一般都是人工进行,传统的制茶工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产品的品质和档次,而且包装成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另外,与茶产业相配套的品茶、茶道、茶艺、茶德、茶精神、茶具、茶故事等等都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二)更强的旅游参与性
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休闲性、娱乐性,追求身心的放松和大自然的原始回归,因此,乡村旅游活动对游客的可参与性要求较高。采茶、制茶是参与性极强的活动,这两项活动几乎成为了茶与旅游的结合的必备项目,另外茶叶的育种、养植等环节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与茶产业相关的喝茶、品茶、茶艺本身就是游客参与的项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特色茶宴、工艺品制作、特色食品加工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
(三)更高的精神享受
唐皎然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乃我国传统饮品,亦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追求品德修行的精神享受。其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可以为人们通过茶的方式体验精神享受提供有效平台和场所,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与茶的高雅相得益彰,可以使人们的旅游活动体验得到有效升华。同样,茶文化在旅游中其休闲的根本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由此可以有效影响人们的精神、情绪与休闲活动的选择,促进人们精神感受的不断提升。
(四)更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茶叶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其经济效益更高,诸如泰山地区种茶每亩纯收益可达万元。与一般的农产品相比,茶叶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经济效益高得多,特别是品质优良,具有品牌优势的茶叶,品茶、购茶等等活动能够有效的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的附加效益。茶产业本身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也会带动商贸、科研、交流等人员的往来,在无形中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茶叶的品牌和影响可以有效地打开乡村旅游的局面,吸引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的開发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茶叶的品牌和知名度。
二、泰山地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名山品茗茶”我国的名山大多与茶文化有着分不开的渊源,诸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然而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名茶,这并非因为泰山没有茶,相反泰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大,品种也很齐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茶”互动乏力,当地仅把茶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忽视其文化效益,从而导致有效茶品牌缺乏。因此,泰山地区应积极践行乡村旅游与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并且这条道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资源可行性。一是泰山地区茶叶种植已成规模,特别是泰山周边地区,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茶叶长势良好;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当地乃至省内较为知名的一些茶叶品牌,诸如泰山女儿茶、泰山极顶茶、碧霞春、天平湖绿茶等;三是茶叶种植地多为风景优美的乡村,诸如小津口、亓家滩、叶家庄等,并且这些地方大多已经意识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尝试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
其次具有市场可行性。一是“留不住人”是近几年困扰泰山旅游的重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泰安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打造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宝泰隆地下漂流、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等一批旅游项目,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更加完善泰山旅游产品体系,借势泰山使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泰安周边居民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欲望强烈,特别是毗邻省会济南,城郊休闲、周末休闲在泰安以蔚然成风,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他们的首选。
另外,具有政策可行性。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诸如评定了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和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省旅游局给予乡村旅游规划补贴、推进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工作、开展了全省捆绑宣传促销工作等等,其为泰山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安的主城区(泰山区)在2012年被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旅游改革试验区,其要求在旅游发展方面先改先试、大胆创新,这在后期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就泰山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茶文化旅游开发很难单独进行,不论是茶文化旅游线路的策划还是茶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时机尚未成熟。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应借势泰山旅游影响,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茶文化为形象,走茶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一)统一品牌,树立形象
茶文化旅游缺少茶叶就无从谈起,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也会导致茶文化旅游黯然失色,因此,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特色品牌着实重要。目前泰山地区茶叶品牌多达30余个,但在各个品牌的知名度都较低。在众多品牌中“泰山女儿茶”具有比较优势,其不仅具有美丽的传说,而且在《紫桃轩杂缀》、《红楼梦》等一批作品中均有记载,相比较其他品牌“泰山女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略胜一筹。因此,可以将“泰山女兒茶”作为泰山茶叶产品统一的公共品牌,聚力打造,提升品牌影响;并对该公共品牌进行延伸,将现有的茶叶种类和众多的茶叶品牌融入其中,形成泰山女儿茶品牌体系。
(二)做足“茶+水”的文章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水清澈甘醇,水质较高,并且名泉众多,诸如白龙池,青桐涧,白鹤泉,玉液泉等,在乡村地区,小津口、梨园、亓家滩、安家庄、兴隆庄的泉水享负盛名,在泰安地区名泉取水、喝山泉水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古名茶配好水,品质优良的水可以为茶品牌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譬如被誉为“杭州双绝”的杭州龙井和虎跑梦泉。在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凭借山水品质优势和清幽的乡村环境,用泰山水种茶、养茶、泡茶,开展“茶、水”结合的活动,让游客或藏于山林、或坐于乡院,感悟泰山文化的博大,享受精神的升华。
(三)注重泰山茶与泰山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泰山茶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对泰山茶文化的发掘,黄晓琴、阚文文、陈春晓等一批学者对泰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及现状都进行的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多局限于茶文化本身,茶与泰山文化相融合的研究较少涉猎。泰山是我国的国山、圣山,文化底蕴深厚,其不仅是一座自然山,同时也是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和人们心中的精神山,其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长篇论述。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能摆脱泰山文化的背景,而且两者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提升泰山茶品牌的文化内涵,成为乡村旅游的鲜明旗帜;另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旅游有效融入“大泰山旅游产品包”,使其与泰山演艺、泰山地下漂流、泰山玉石等旅游产品共同成为泰山旅游的重要环节。
(四)茶文化旅游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
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打造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是泰安近期以来高度重视的工作,制定了《泰安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5—2030)》,并积极响应山东省号召,在今年实施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计划,各村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对上争取、发动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对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一方面,“农民上楼”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民居、田园等资源;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回流;另外,新农村建设配套的道路、供电、给排水、绿化、网络等等基础设施也可以为旅游的开发解决投资压力。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