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新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方略初探

2017-05-24蒋泽民唐忠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新教材记叙文

蒋泽民+唐忠玉

今年开始使用的七年级语文新教材,单元课程安排发生重大变化:教读课文2-3课,课内自读课文1-2课,课外自读每单元推荐3-5篇,整本书阅读每册推荐6部。这是为了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将课外阅读纳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顺应教材变化、做好“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方略作初步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变“主讲”为“主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实施后,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不少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讲者,认为教师不讲多一点学生就不懂,就不会做题。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变“主讲”为“主导”。

(一)新教材的编写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都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在语文学习中。这么多的内容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完的,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外自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二)新教材的编写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语文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积累和感悟等要求老师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实践,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新教材编写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学生的语言与思维、阅读与鉴赏、策略与方法、表达与交流以及文化传承等,都不是老师讲讲就能完全把握了,逼得老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去积累、整合、反思、探究、品味。

二、改变教读方法,教读课文变“教本”为“范本”

以前的教读课文老师讲得很细很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等,每一篇都要过细讲一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设计重点就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单篇课文的学习学会阅读同类文章或是整部作品,也就是说教读课文不再仅仅是“教本”了,它还是“范本”。

(一)重在设计阅读方法

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不能只着眼于单篇文章的阅读了,而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的讲解与引导。初中阶段的文章体裁大致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记叙事件发生过程的文章形式,它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又可分为记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等。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它着重刻画人物性格,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阅读这类文章,主要设计一些复述类的问题:这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过程如何,最后的结局怎样,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二)重在激发阅读兴趣

在掌握了某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后学生并不去阅读,这可能就是兴趣问题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应用较多效果又不错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故事法”、“悬念法”、“类比法”、“激将法”、“比赛法”等等。“故事法”就是向学生介绍古人酷爱读书的典故,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韦编三绝、囊萤夜读、孙康映雪、程门立雪”等等,讲到关键处还可采用“悬念法”,故意停顿不讲,启发学生自己去找资料看结局。

(三)重在创新评价机制

人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需要成就感的支撑。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再不能简单地说“你真棒”,“你很优秀”,而要有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成就的评价机制出现。如某校实行的“星卡评价”机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学生在课堂上或是课外阅读中表现优异,可得一张积分卡;当积分卡攒到10张时,可评为“一星少年”,以此类推,直至“五星少年”。在这种评价机制中抓住了学生的好胜心,促使他们不断向前,争当“五星少年”。

三、转换阅读空间,课内课外相辅相成

语文学科的大容量性要求我们的阅读空间不能只放在课堂上、教材中,而应是课内课外相辅相成,以课内阅读为主,拓展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新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后面的“积累拓展”都设计了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或是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章,如《猫》后的“积累拓展”要求“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进行仿写,如《济南的冬天》后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就你印象中的某地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鸟》后的“积累拓展”是“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的方法,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或是同质作品的整合,如《古代诗歌四首》后的“积累拓展”要求把“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再搜集一些,《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后的“积累拓展”引导学生“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或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世说新语〉二则》后的“积累拓展”就把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都罗列出来让学生去感受。善于运用文后的“积累拓展”,持续进行阅读的推荐、交流、展示、激励,学生就一定喜欢阅读,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较高的语文素养。其效果是多做题、少读书不能相比的。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若在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做到了这六大解放,也算是初步掌握了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方略了。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新教材记叙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