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5-24李法僧
李法僧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发散思维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新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然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學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比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幅挂图有关一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给出挂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位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的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交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的进行统一,不断的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英语教育法》
[2]《英语课程标准》
[3]吴红健.《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河北省文安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