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
2017-05-24张雅婕
张雅婕
摘 要 以2015年8月正式上线运营的今日头条“我要爆料”为例,分析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中爆料内容的主题、爆料者身份,指出公民记者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消解的现象,同时为重构新闻专业主义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公民记者;新闻专业主义;今日头条;我要爆料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35-02
1 公民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
普遍认为“公民记者”概念始于1990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随着公民新闻兴起,“公民记者”逐渐被大众承认。随着Web2.0技术发展,中国也出现了首位公民记者周曙光,他以个体身份通过一系列图片、文字报道了2007年重庆市的一起土地强制征用拆迁案件,冲破了传统媒体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局限性。
2 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记者的使用分析
1)爆料内容的主题。今日头条是一款新闻聚合类App,若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只能依靠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稿件来填充自身,即便是这样,也无法保证平台能聚合到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而“我要爆料”频道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频道所有的爆料内容,均是“第一现场”的用户独立完成搜集、发布、分析原创信息,用户发布内容之后,后台编辑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内容便可出现在频道中,有显著新闻性且及时性强、新闻六要素全、图文并茂的爆料内容还会被推荐至地区首页,通过大数据算法将内容分发至相关用户的移动端。
“我要爆料”的引入,使得深处第一现场的普通公众也可以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公民记者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迅速、及时地完成文字、图片、视频的爆料,弥补专业记者无法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去获取新闻事实的不足,为主流媒体及公众提供丰富的现场信息。
根据“我要爆料”频道的发布内容显示,公民记者的报道范围,多集中在道路拥堵、寻人启事、事故现场、大型活动现场以及各地美景等,多为公民记者在行车路途中或者日常生活的见闻。此类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情感共鸣,但在普通公众的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性。且为数不多的社会负面新闻的出现,极易形成消极的拟态环境,公众也难以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2)爆料者的身份。传统媒体有较高的准入门槛,新闻生产、制作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通大众仅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只能被动接受大众媒体所构造的“媒介现实”。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任何人都有机会表达其想表达的内容,“我要爆料”恰好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公民记者将任何想要发表的经验、观点、体会、见闻发布在平台上传播,自由发声。
每位用户只需要在今日头条拥有一个注册账户,便可以在“我要爆料”频道下发布爆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用户发布内容后,只要通过后台编辑的审核,该条爆料便可以出现在该频道下,成为任何一位打开“我要爆料”的用户都可以看到的公共信息,内容足够优质还会被推荐至地区首页,成为人人皆可见的新闻内容。
3 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1)公民记者时代下易出现虚假爆料。公民记者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公众,以往均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当“我要爆料”平台出现后,他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观点的提供者,第一现场的见证人,所以在发布信息时,往往都有很高的热情。但由于自己媒介素养的局限性,当身边出现新鲜、热点事件时,他们无法完全判断信息真伪,没有条件去核实信息出处,大多凭借自己的直觉和从旁人那里得知的信息去发布爆料;同时,平台上很多信息是上班族在上班途中的见闻,公民记者未完全参与事件中,更无从了解事情原委,在发布爆料时,大多依靠一张图和几句简短的话语概括事件,极易歪曲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布错误的信息。而这样的报道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在大众媒体中广泛传播,容易传递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引导。同时,也损害了平台的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
后果。
2)公民记者时代下被爆料者肖像权、隐私权等受到侵犯。公民记者积极主動发布爆料,显示了其作为社会公民,面对一系列社会事件想要积极参与的决心。但没有记者证、新闻采访权的公民记者是否可以行使记者权力,是否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采访、发布信息值得商榷。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知情权,因此,从收集信息这方面说,公民记者的行为是合法的。但公民记者在发布爆料时,往往自作主张将有当事人的面部的照片未做任何处理就发到公共平台,不管是出于何种善意,当爆料内容侵犯到被报道者的个体权力时,这种行为便不合法。
3)公民记者的话语形式不规范。尽管发布爆料的公民记者中存在很多受过培训的高校大学生,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公民记者都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公众,其在发布爆料内容时,语言更加通俗、浅显直白,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更易接受信息。但同时,大量日常生活中非常口语化的语言用到爆料中,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如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这类爆料,将会严重损害普通用户对平台的信赖和黏度。
4 公民记者时代下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建议
1)设置公民记者“新闻采写教学板块”。同样是面对来自各地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的CNN iReport的用户,为了用户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他们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的培训。
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也可以在爆料频道的显著位置投放一些新闻采写过程中间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H5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内容定期更换,供新旧用户随时翻看教学内容。
在公民记者发布内容之前就对其进行新闻能力的培训,公民记者通过发布爆料,体验了职业记者的报道过程,媒介素养也在一次次爆料中获得提升,提高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整合能力,对提高之后爆料内容的质量也有一定帮助。
2)设置评奖机制,激励用户。“我要爆料”频道可在每年年终开展一次年终评奖,对全年的内容集中进行一次梳理,奖项内容可以围绕“突发报道”“首发报道”“最佳文字报道”等展开,并按照奖项的不同分配不同的级别的奖金,所有评委为今日头条的注册用户,通过用户投票产生不同的奖项,对获奖用户给予一定奖励。
此种奖励机制可以满足公民记者的个人成就感,有效激发公民记者的报道热情,提升报道的质量,并且可以持续吸引用户到平台发布爆料,对于平台长久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最终使得平台可以持久生产优质内容,达到巩固平台威信、树立今日头条品牌的效果。
3)实行用户实名制认证。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在每个人享有更多的话语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话语权会被滥用。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极易会因为主体的匿名性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无论是对于平台还是对于整个互联网环境,这都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公民记者发布的不是简单的评论、观点,而是具有公开传播信息功能的新闻,更应对其真实性、客观性、严谨性做出要求。
若在公民记者发布爆料之前就先进行实名认证,平台对其身份进行审核,设置发布准入机制,对发布每条爆料的个人都能找到真实的责任人,令其对在网络世界中发布的信息负责,不失为防止滥用言论自由的好方法。用户会因具体的真实身份限制而不会滥发爆料,平台也能对每条爆料找到真实的责任主体,追惩制让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发布者得到有效惩罚。
4)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和移动便携终端快速普及后,每一位公民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从各种媒介中获取信息、发布信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必然对每一位公民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接收信息时,不仅需要有基本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且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发布信息时,核实信息源,确认新闻基本要素无误,确保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不侵犯他人权利,等等。
提高媒介素养,必然要从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尤其要加強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和高等新闻院、媒体组织展开合作,在校开设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学校内部设置相关机构进行课程的组织和督查,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的协调和督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进行,全社会合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5 结论
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的出现,体现了新兴媒介技术的兴起对新闻生产产生的变革。随着平台建设更加完善,公民记者媒介素养不断提升,以及依靠法律层面的约束和规范,公民记者在未来一定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林力.“我报道”影响下的新闻生产——CNN.com的UGC使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4).
[2]许苗苗.“公民记者”的媒介素养、社会行动与传播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3(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