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及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2017-05-24孙凤丽
孙凤丽
摘 要 近几年,果桑产业得以发展和进步,在一些地区获得较大的生产量。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展,果桑种植期间的发病频率逐渐性增加,尤其在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夏季受高温多湿情况的影响,导致产生大面积的桑葚菌核病。因此,对其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桑葚;菌核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88.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17
桑葚菌核病产生后,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能通过防治减少其产生的危害。该病产生速度快、危害严重,会导致桑葚减产,影响经营者的积极种植。因此,为促进桑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其提出综合性防治技术。
1 桑葚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症状
桑葚菌核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当桑树在开花时期,病菌开始侵入子房中,菌丝逐渐生长产生菌核。产生病害后,桑葚的果实会为灰白色,这期间可以断定为桑白果病。在四川省,产生的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1]。
1.1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
该病也是一种肿果病,在我国的乐山地区有分布。桑葚肥大性菌核病的病菌为桑实杯盘菌,主要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病菌产生后,子囊盘的肉质为漏斗状,盘口直径会在0.5~1.5 cm,为褐色的圆筒状,在外表上存有锈色细毛,其长度在3~5 cm。在盘上,还有子囊组成的子实层,这种子囊为圆柱形。观察基部可以看到,基部较细,在上部有椭圆形,子囊孢子不透明。该病产生后,可以发现已经成熟的桑葚为紫色,果实的杯盘受到感染的桑葚逐渐膨大,其花也比较肥肿,期间为乳白色或者灰白色,如果将其压破后,会出现臭气。所以说,这种病菌的侵入会导致呈现黑色、干硬的菌核[2]。
1.2 桑葚缩小性菌核病
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宜宾、内江地区等,一般缩小性菌核病为桑葚核地杖菌,也是一种白井头罩地舌菌。该病的子实体为长柄,并呈现扁平状,也有些是呈现扭曲状态,为灰褐色,其存有茸毛。子实体的头部为纺锤形状以及长椭圆形,有多条纵行的褶纹。子囊存在于子实层的外部,其基部也比较细,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其内部含有8个椭圆形单细胞,没有无色透明的子囊孢子。基于该病的症状可以分析到,发病的桑葚逐渐缩小,比较坚硬,并且呈现灰白色。在表面上存有细纹,同时為暗褐色的细斑点,在桑葚的内部容易产生一种灰色、干硬化的菌核。
1.3 桑葚小粒性菌核病
该病分布于我国的内江、宜宾地区,是一种子囊菌亚门。呈现子囊杯盘状,子囊的直径在0.4 cm左右。子囊呈现圆筒形状,其内部含有8个肾脏形,观察可以发现,内部含有无色透明的子囊孢子,侧丝为纽带状。在该阶段,各桑葚都易受到侵染,导致一些病小果实逐渐膨大,呈现灰黑色,产生脱落留下果轴的现象。其中,病小果子房更肥大,内部存有大量并其小型的分生孢子,进而形成小型菌核[3]。
2 桑葚菌核病病原的侵染循环与病害发生规律
2.1 病原的侵染循环
桑葚菌核病的病原菌为黑色菌核,主要是菌核在地面土壤中过冬,在春天温度升高情况下,子囊盘伸出地面,以促使大面积传播。在整个桑树的生长周期,多产生在花期,病害产生在桑葚的成熟期[4]。
2.2 病害发生规律
不同类型的桑葚菌核病产生的时间不同,例如:肥大型的桑葚菌核病产生较早,其萌发的数量不一样。同时,子囊盘产生的时间也会表现在不同年份。此外,使用的田间管理工作、间套作模式等不同,产生的桑葚病害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有杂草的地区比无杂草的地区产生的病菌更多,受到的病害更为严重。
3 桑葚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利用农业方法防治,首先,要合理布局种植品种,桑葚的种植需要根据早、中、晚各个阶段进行合理搭配。不仅要减少品种单一现象,还需要保证桑树实现良好的发育[5]。例如:桑树花期产生菌核病并受到侵染,导致在预防期间会遇到较大压力,不仅会延长桑葚的采摘时间,还会加大劳动力强度,尤其对于一些早熟的品种。然后,实现合理密植工作,在桑葚种植期间,采用的为单行栽植方式,使其生长出高大、丛状树形。一般情况下,密度可以控制在200株/m2。在这种种植方式下,不仅能促进果园具备良好的通风透气现象,降低病虫害的产生,还能为果园的除草工作、施肥工作等一些田间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其次,对其合理修剪,在每年的五六月份,需要执行修剪工作,将所有的母枝保留2个短截,以使其能够重新发芽。在修剪后,还需要在12月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份修剪掉一些弱小、病害的枝条。同时,实现合理的施肥工作,桑葚在生长期间,要更重视基肥的施用,尤其是钾肥、有机肥等,能够促进果实生长强壮,增强果实的抗病害能力。施肥的时间要一年施肥两次,尤其在每年的5月份、12月份,需要将基肥、有机肥为主。对其进行深耕,促进排灌沟的良好开发。在1月份,要深耕桑园,实现精细整地工作,保证将部分菌核埋藏到一定地下,制约其萌生。还要执行围沟工作,促进桑园的合理排水,减少田间存在的湿度,以促使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还需要清理桑园,将一些杂草清除掉,尤其是一些枯枝,保证桑园能够具备良好的存活环境。实现合理的间套工作,因为在套种后的作物比较潮湿,会促进核菌的滋生,无法保证地面施药工作以及地膜覆盖工作,所以,一定要在3月份之前将其清理,保证套种工作的良好实施[6]。
3.2 物理防治
在桑葚发病期间,需要经常观察园区,摘除受病害的果实,实现集中处理,从而减少其危害土壤。在地膜覆盖工作中,要对桑园的周边实现全面覆盖工作,降低一些子囊孢子的侵入。该工作的执行不仅能有效一些病菌的产生,还能促进杂草清理工作的优化实施,实现土壤的保湿保温作用。每隔一年还需要实现轮伐工作,尤其在一些病害严重区域,保证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病害。
3.3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防治方法能够为其提供保障,在桑树开花后,可以在盛期、花期为期喷洒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粉试剂、多菌灵可湿粉试剂以及腐霉利7天一次的交替使用。对于不同的品种,需要根据花期对施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其中,每个桑葚果实需要执行施药两次,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针对桑葚菌核疾病菌的种类和症状,研究了病害的产生特点和发病规律,并为其提出农业、物理以及化学防治方法,降低病害的产生概率,促进桑葚种植企业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凯,刘智垒,丁珠玉,等.远红外加热技术在桑葚菌核病防治上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4(11):83-86.
[2]胡君欢,蔡岳兴,周书军,等.桑葚菌核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3):110-111,117.
[3]郑章云,杨义,张明海,等.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30(4):653-656.
[4]毛业炀,刘刚,时冬莲,等.桑葚菌核病防治技术初探[J].四川蚕业,2014,42(4):49-50.
[5]张正国,陈祥平,范小敏,等.液态地膜+药剂防治桑葚瘿蚊和菌核病试验初报[J].四川蚕业,2013,41(2):16-17.
[6]周小毛.桑葚菌核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四川蚕业,2012,40(2):3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