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棋类游戏两则

2017-05-24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磁铁小棒玩法

一、双色魔块(中班)

目标:

1.尝试在棋类游戏中逐步观察、体验、感悟布局的重要性,提高观察和辨别能力。

2.提高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准备:

1.两种颜色(如橙色和蓝色)的正方体积木颗粒各22颗,12×12方格的棋盘一张,每格大小和正方体积木颗粒的一个面大小一致(如图1)。

2.骰子一枚,六个面的内容分别为:一面画有“○”形,“○”形面的反面画有“×”形。其他四面为两面橙色、两面蓝色。

3.各种形式的组合图形(如图2)。

玩法:

双方相对而坐。游戏前,双方先协商确定一种要拼搭的组合图形(参见图2)。游戏时,双方轮流掷骰子,如果一方掷到的是颜色面,那么掷出什么颜色,就拿一颗相同颜色的积木颗粒来拼搭,两人依次轮流拿取一颗积木颗粒拼搭,直至拼出要拼搭的组合图形。如果一方掷出的是“○”形图案,那么可以不限颜色,只根据双方游戏前协商确定的要拼搭的组合图形任意拿取自己需要的积木颗粒来拼搭。如果一方投掷出的是“×”形图案,那么投掷方失去一次拿取积木颗粒的机会,改由对方掷骰子及拿取积木颗粒拼搭组合图形。谁先拼出游戏前协商确定的组合图形,谁就拿走组成这个组合图形的四颗积木颗粒。

规则:

1.拼搭组合图形时,最后一颗积木颗粒是哪一方放的,哪一方就拿走组成这个组合图形的所有积木颗粒,无论其中有没有对方摆放的积木颗粒。

2.游戏结束时,拿到积木颗粒多的一方为胜。

3.双方熟悉游戏玩法、规则后,还可以自创组合图形进行游戏。

二、贪吃蛇(中班)

目标:

1.通过观察,确定棋子合适的行走路线,提高观察能力及方位敏感性。

2.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胜,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感。

准备:

1.黄色的四头乐高积木(即每块积木上有四个凸起,如图3)20块,作为“贪吃蛇”的食物。

2.红色、蓝色四头乐高积木各1块,作为红、蓝两方“贪吃蛇”的蛇头。

3.10×10的方格棋盘一张,每格大小和乐高积木的一个面大小一致。

4.普通数字骰子或点子骰子1枚。

玩法:

双方相对而坐,先将全部黄色乐高积木随意散放在棋盘方格里。拿蓝色乐高积木的一方为小蓝蛇,拿红色乐高积木的一方为小红蛇。双方先分别把自己的一块蓝色或红色积木放在棋盘上标有相应颜色的格子里作为起点。游戏开始,双方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上的数字走相应数量的格子,可以横走或直走,但不可以斜走;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走棋前要算好自己的步数和规划好路线,尽量每一次在走到最后一格时能让自己的“蛇”吃到“食物”。一旦吃到“食物”(乐高积木),就将其接插到“贪吃蛇”蛇头下,表示“贪吃蛇”吃了“食物”后长大了一点。棋子行走过程中遇到的“食物”则不能吃。双方轮流掷骰子进行游戏,直至将棋盘上的“食物”吃完,最后比一比哪一方的“蛇”身长,长者为胜。

规则:

若半途发现走错了方向或者算错了步数,不能悔棋。

评析:

“双色魔块”游戏的材料简单,玩法则逐步递进,从游戏起始时的任意布局,到后来的有意布局,幼儿玩出了智慧。幼儿从游戏初期的自顾自布局,逐步过渡到不仅能关注自己的布局,也能观察对方的布局,并努力利用对方的布局为自己的布局服务。教师学会了放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游戏。游戏起始阶段,教师启发幼儿辨别所需拼搭的组合图形,游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走的一步是否都有助于成功组合图形,以尽可能使自己抢先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幼儿该如何布局,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感悟成功与失败,积累游戏经验。在幼儿掌握基本玩法后,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梳理提炼窍门,让幼儿逐步体会到下棋需要全面观察和布局。

“贪吃蛇”游戏的名称源于“贪吃蛇”的网络游戏,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与网络游戏有所不同。在游戏材料的设计上,教师选用方格棋盘和现成的乐高方块积木,简便易行,降低了教师制作玩教具的时间成本。这个游戏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蛇”吃的“食物”越多,“蛇”的身体就越长,非常直观形象。该游戏既有助于引导幼儿觀察并尝试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又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数数兴趣,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取糖果(中班)

目标:

1.感知磁铁能吸铁的现象。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

1.大口透明、清洗干净的细长塑料饮料瓶1个,取下瓶盖,在瓶盖上挖一个大孔,注意洞孔的边口要处理光滑(见图1)。

2.浅色泡沫棒4根,将其剪切成5~6厘米长的泡沫粒子,装入饮料瓶内(见图2)。

3.用各种彩色扭扭棒盘卷成扭扭圈状,做成“扭扭糖果”,也装入饮料瓶内(见图3、图4)。

4.用圆形小磁铁、笔套、布、皮筋等自制的磁铁小棒一根和无磁铁小棒一根(见图5)。

玩法:

1.幼儿摇动糖果瓶,让“扭扭糖果”藏进泡沫粒子中。

2.隔着瓶子大致数一数瓶内的“扭扭糖果”有几颗。

3.尝试使用无磁铁小棒和有磁铁小棒隔着瓶子移动、探索,发现磁铁小棒的魔力。

4.手持磁铁小棒沿着瓶子外壁将瓶内的“扭扭糖果”一一取出来,放入糖果盘里。待“扭扭糖果”全部取出后,数一数一共有几颗。

规则:

1.摇糖果瓶时,不能打开瓶盖,也不能将糖果摇出瓶外。

2.只能借助磁铁小棒先让“扭扭糖果”贴着瓶壁移动,最后把它从瓶盖洞孔中吸出来,不能用手拿取。

建议:

教师可指导幼儿正确使用磁铁小棒,以防小棒上的圆形磁铁脱落。

评析:

这是一个个别化探究性游戏,游戏规则规定幼儿不能打开瓶盖取“扭扭糖果”,只能借助磁铁小棒取糖果,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教师在游戏设计中有意投放了两种不同的游戏棒:一根有磁铁的小棒和一根无磁铁的小棒,其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磁铁小棒的魔力所在,并促使幼儿关注和思考:磁铁小棒为什么能吸“扭扭糖果”,但不能吸泡沫粒子?从而引导幼儿再次探究,发现“扭扭糖果”与泡沫粒子的不同,继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磁铁之所以能吸“扭扭糖果”,是因为“扭扭糖果”里藏着铁丝。

“什么是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行为之中。”一个能使幼儿感兴趣并能持续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游戏,是有意义的游戏。一个好的游戏的设计,一定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

猜你喜欢

磁铁小棒玩法
巧移小棒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风车转转转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
摆六边形
玩磁铁
共需多少根小棒?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