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017-05-24汪小洋
汪小洋
【摘要】 宋辽金是一个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抗的特殊时期,因此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划分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政权的对抗性,宋辽金墓室壁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体系。两宋为一个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辽金为一个体系,可各自分为两个阶段,都以向中原学习的汉化节点为依据。两宋体系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平民化,这给墓室壁画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宗教意义,即:儒学神圣化的影响、等级制度转型的影响,以及应当考量的北朝、金代墓室壁画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 宋辽金墓室壁画;两个体系;宋三阶段;辽金四阶段;宗教意义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史上,宋辽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唯有战争不断,北宋主要与辽代对峙,尚能维持中原基本统一,南宋主要与金代对峙,仅能维持南方的半壁江山。战局虽然混乱,但多由中原赵氏王朝和边疆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相互对抗,这两条主线是清楚的。这样的政局下,宋辽金的墓室壁画也基本是依这两条主线发展,形成了两宋体系和辽金体系。宋辽金时期西北还有一个西夏政权,但其壁画墓遗存极少,因此本文不作专门讨论。两宋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960-1085),第二个阶段为哲宗元枯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1086-1127),这是北宋墓室壁画繁荣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南宋时期。辽金体系可以划分为辽金各自两个阶段,辽代前期为辽初-辽兴宗时期(907-1054),后期为道宗时期至天祚时期(1055-1125),这是辽代墓室壁画的融合繁荣期;金代以海陵王迁都于中都(贞元、正隆年间)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1115-1152)为学习发展阶段,后期(1153-1234)为融合繁荣阶段。
一、宋辽金已有研究成果梳理
宋辽金壁画墓的遗存数量比较多,总数在200座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遗存体量,由此对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这些研究成果中,宋代墓室壁画和辽金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一般是分开进行研究。
(一)宋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
其一,整体层面的研究
韩小囡将两宋墓室壁画的发展分为南北两区,她认为:北方地区墓葬装饰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960-1085),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至道三年(960-997);萌芽阶段,真宗咸平元年至仁宗嘉枯八年(99-1063);发展阶段,英宗治平元年至神宗元豐八年(1064-1085)。后期,哲宗元枯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1086-1127),是北方宋墓装饰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南方以川渝贵地区为主将墓葬装饰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北宋初至神宗元丰八年(960-1085);第二期,哲宗元枯元年至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086-1173);第三期,孝宗淳熙元年至南宋末(1174-1279),其中又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孝宗淳熙元年至宁宗嘉定十七年(1174-1224)为鼎盛阶段;后段,理宗宝庆元年至南宋末(1225-1279)为衰落阶段。[1]
其二,地域层面的研究
北宋时期,河南是壁画墓的集中地。杨远认为河南北宋壁画墓可以分期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北宋太祖至神宗年间。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圆形壁画墓和方形壁画墓基本属于这一时期的产物,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初始阶段,太祖至真宗年间。从墓葬形制到壁画题材内容上都带有过去壁画墓的传统特征,特别是对唐末五代壁画墓的借鉴和挪用。(2)发展阶段,仁宗至神宗年间。形制上无大的变化,但局部如墓室内仿木构件稍趋于复杂;内容上仍沿袭传统,但有所增加;绘制技法方面渐趋工致细丽。2.后期,宋哲宗至钦宗时期。完全成熟期,无论建筑技巧还是题材内容方面,均表现出了一种成熟稳定的丧葬理念。其中可分为两阶段:(1)兴盛阶段,哲宗至徽宗时。壁画墓形成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风格,代表着北宋独特的丧葬习俗和图式理念。(2)转型阶段,钦宗时期。北宋壁画墓在前一阶段走向极致,至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了转型的迹象,主要表现在墓室构造和壁画题材内容上。形制上,出现画仿木建构、甚而不用仿木构件,有的墓室下部壁面多砌为须弥座形;壁画题材上,日常生活图、行孝图、升仙图之外出现了较多花鸟画、山水画,布局上也不如上一阶段严谨有序。北宋灭亡,这种转型也就夭折了。[2](图1)
杨凉认为福建地区的两宋墓室壁画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期北宋中期至后期。属于这一期的壁画墓有尤溪团结乡麻洋宋墓、梅仙镇坪寨一号宋墓及南平来舟宋墓,两座为A型墓,一座为B型墓。第二期北宋晚期至末年。此期壁画墓发现的较多,有尤溪县的潘山宋墓、公山宋墓、坪寨二号宋墓、一中校园宋墓和埔头村宋墓等。B、C、D型墓均有,以B、C型常见。第三期南宋时期。属于此期的壁画墓有尤溪拥口村宋墓和三明岩前村宋墓。前者受破坏严重,后者为D型Ⅱ式墓。[3]
其三,特殊题材层面的研究
薛豫晓给开芳宴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北宋中至宋末金初,为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画面多采用砖雕和壁画结合的形式,家具用砖雕再彩绘,人物、餐具、帷幔等用壁画形式,也有单纯壁画的形式。“开芳宴”的完整画面几乎都是夫妻宴饮和乐舞,两组画面基本都是按相邻位置布置。第二期,金中至金末元初,为成熟期。形式己经相当固定,主要特征是:“开芳宴”有时是夫妻宴饮和乐舞场面都出现,有时候仅出现夫妻宴饮场面。基本都是雕砖与壁画结合的形式,有的甚至仅用雕砖形式。没有单纯的壁画形式。第三期,元中至晚期,为极度衰落期。主要特点是:“开芳宴”图像只出现夫妻宴饮场面,甚至将夫妻宴饮场面简化为夫妻对坐的形象。画面组合以及装饰都非常的简单。有单纯的壁画,也有壁画和雕砖并用,但雕砖制作都很粗糙。[4]
(二)辽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
张鹏将辽代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辽墓壁画(916-984),多沿袭使用唐代绘画粉本;中期辽墓壁画(985-1056),以庆东陵为代表的辽墓壁画,反映了辽代帝王学唐比宋、称帝中原的政治理想,其四季捺钵的主题成为契丹统治者的身份标志;晚期辽墓壁画(1057-1125),确立并完善了随从捺钵图的主题内容与构图样式,这是辽代契丹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也是其民族风貌的完整表现。[5]
王秋华从典型墓葬和族属判断角度对13座契丹贵族壁画墓进行梳理,认为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辽初至兴宗尽年(辽初-1055)。装饰布局上,都比较简单,甚至全无装饰。装饰内容上,第一阶段墓壁施有装饰的4座墓,不论哪个部位,其装饰内容多限于侍从、守卫的肖像及动物形象,未见大规模的场面或有情节的画面。墓葬形制上,第一阶段的6座墓,1座为方形外,其余5座均为圆形。第二期,辽道宗初年至辽亡(1055-1125)。装饰布局上,墓壁装饰部位明显增多,布局趋于复杂,如在天井、墓门过洞、墓室进行复杂的装饰,尤其是利用墓道两壁进行大面积装饰。装饰内容上,有很大发展:(1)大多数墓葬在墓道两壁绘出行图和归来图,而且墓主人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2)墓道未施装饰的墓葬,在墓室壁面布满装饰,有的不仅把出行、归来图布置在墓室内,而且出现了宴饮作乐的场面。(3)备饮、备食图占有一定位置。在墓门过洞两壁、耳室壁面往往布置为迎送主人而准备饮食的场面。(4)体现契丹族的古老习尚,如绘狩猎的内容。(5)出现反映儒家、佛教思想的内容,如雕刻孝梯义妇故事、绘迩陵频迎。(6)出现与室内生活有关系的画面,如绘桌椅、锦帛等。(7)墓门上部多有砖雕施彩仿太结构建筑。(8)装饰种类增加,出现画像石墓。墓葬形制上,7座墓有6座为多角形,其中八角形5座,六角形1座。多角形墓葬的流行似与信奉佛教,广建佛塔有其密切关系。[6]
杨星宇通过对墓葬壁画布局、壁画内容、绘画技巧进行对比、分析,基本上是以长城为界将辽代墓室壁画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区分为早、中、晚三期五段:早期从辽建国至穆宗时期(906-969),其中第一段为906年至947年,第二段为947年至969年;中期从景宗至兴宗时期(969-1055),其中第三段为969年至1011年,第四段为1012年至1055年;晚期即五段,从道宗至天柞两朝(1101-1125)。南区以辽兴宗重熙年(1032)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7]
辽代壁画墓之外,考古学角度的阶段划分可作参考。徐苹芳将辽墓分为三期:早期,穆宗应历八年至圣宗太平十一年((958-1031);中期,兴宗重熙时期(1032-1055);晚期,道宗清宁元年至辽亡(1055-1125)。[8]
(三)金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
许小婷认为: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有明确纪年的25座金代壁画墓集中在金熙宗皇统、金闵宗正隆、金世宗大定、金章宗明昌年间出现,其余金代纪年壁画墓在金太宗天会、金闵宗承安、金章宗承安、金章宗泰年间也有出现。因此将金代壁画墓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形成期:金设立政权至海陵王正隆六年(金初-1160);2.发展期:金世宗大定元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1161-1200);3.衰弱期:金章宗泰和元年至金灭国(1201-1234)。[9]
金代壁画墓之外也有许多考古学角度的阶段划分,可作参考。赵永军将金墓发展、演进划分为三期:第一期:金代早期(1115-1152),即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迁都燕京(中都)之前(天德年间)。其中,以北宋的最终灭亡为界点,前后又划分为早晚两段。早段:1115-1127年(13);晚段:1128-1152年(25)。第二期:金代中期(1153-1189),即海陵王遷都于中都后(贞元、正隆年间)和世宗朝。第三期:金代晚期(1190-1234),即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阶段。其中,以宣宗迁都南京开封府(汴京),蒙古入侵金朝,攻占中都为时限标尺,前后又划分为两段。早段:1190-1214年(25);晚段:1215-1234年(20)。[10]
二、两宋三个阶段的考量
两宋与辽金是两个分布体系,因此在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节奏。从考古学的成果看,辽金有各自独立的丧葬传统,应当还可以划分出一些特别的发展分期。不过总体看,两宋文化居于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地位,问鼎中原、学习中原是辽金的共同要求和共同发展方向。因此从文明发展层面看,两宋与辽金是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两宋体系中,北宋壁画墓遗存丰富而南宋偏少,北宋墓室壁画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宋则只作一个阶段。辽金体系中,各自都有一个向中原学习而繁荣的过程,因此各有两个发展阶段。
我们从考古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出发,将两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北宋两个发展阶段。
(一)北宋两个发展阶段的界定与一般意义
关于北宋发展阶段有许多划分的观点,各家都有北宋中期这个时间点,这样的共识是有依据的,可以作为北宋划分的时间点,即:北宋第一阶段,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960-1085),这是两宋发展的初始期,正在由学习唐五代向本朝面貌发展的阶段;北宋第二阶段,哲宗元枯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1086-1127),这是两宋发展的繁荣期,已经形成了本朝完整的时代特色。我们认为,北宋其他时间点考古学方面考虑的比较多,而墓室壁画方面的内容变化并不是很大,因此北宋只作两个阶段。我们可以作一下梳理:
首先,数量的指标。目前考古发掘的北宋壁画墓有70余座,第一阶段不足10座,其余全部出现在第二阶段,说明墓室壁画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宋人已经在墓室壁画这个墓葬类型上投入了自己的热情。
其次,题材的指标。第一阶段主要是继承唐五代,第二阶段则流行本朝特征题材,如墓主人图、妇人启门图、开芳宴图和杂剧散乐图等。题材发展还体现在已有题材的发展上,比如宋之前已经流行的孝行图,也在北宋第二阶段有了更大的发展,画面更加完整,特别是注意细节,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再次,形制的指标。北宋壁画墓的基本类型是方形墓、圆形墓和多边形墓,其中方形墓、圆形墓多在北宋早期,多边形则北宋中期后流行。从壁画存在形态的要求看,多边形墓可以提供更好的壁面条件,由此可以看作是两宋墓室壁画进入繁荣的一个指标。此外,仿木构是宋代壁画墓的特色,同时也是宋墓的一大特色,目前已有宋代仿木构墓葬材料200多座,而北宋仿木构的分期也是以北宋中期为界。赵明星认为北宋仿木构可分为两期:一期,北宋早中期。自宋朝建国至神宗时期,绝对年代大约为960年至1085年。二期,北宋晚期。自哲宗时期至北宋灭亡,绝对年代大约从1086年至1126年。[11]
最后,典型墓葬指标。河南地区是北宋壁画墓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数量多,规格高,可以体现北宋墓室壁画的发展特征。这一地区的阶段划分是以宋哲宗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杨远认为:“宋壁画墓从前期发展至后期,不仅在数量上达于空前,其形制由前期的方形演变为后期的六边形、八边形及多室墓,仿木建构日趋复杂多变,壁画布局合理,如按墓室下、中、上方位分别布置日常生活图、行孝图、升仙图。这种布局不仅是对汉、唐壁画墓布局方式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也使壁画内容丰富而不紊乱,被普遍应用。另外壁画的题材完备、内容丰富、技法高超,建筑彩画装饰也丰富多彩。”[2]
结合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将北宋墓室壁画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是合理的。第一阶段是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960-1085),这是北宋墓室壁画发展的前期,是一个初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哲宗元枯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1086-1127),这是北宋墓室壁画发展的后期,是一个繁荣阶段。(图2)
(二)南宋发展阶段的界定与一般意义
南宋是两宋体系的第三个阶段。从考古学研究成果看,南宋墓葬自己的面貌非常突出,比如北方典型宋墓为“类屋式墓”,南方为“类撑式墓”。[12]516-528从两宋墓室壁画的发展看,南宋虽然时间不短,但体量不大,分布地不广,主要在四川和福建,与北宋中后期相比已是盛况难再。
两宋体系的三个阶段中,南宋墓室壁画的意义有两条,一是维系中原文化的继续发展,使两宋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二是从地域文化上补充中原文化,使两宋体系更加丰富多彩。南宋墓室壁画的地域文化特征比较突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这个方面,并且得到了考古成果的支持。
三、辽金两朝四个发展阶段的考量
辽金两朝的朝代更迭是一个自然时间点,也得到了考古材料的支持,因此可以各自划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从总体发展看,辽金两朝的墓室壁画发展体现出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走向。辽金两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都有着悠久的本民族丧葬传统,但是建国后都带着本民族的丧葬传统来到中原文化大家庭,并很快地融合于其中,墓室壁画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辽金传统墓葬中没有壁画墓的形制,是学习中原墓葬后才开始修建壁画墓。因此,早期的学习和后来的繁荣形成辽金墓室壁画发展的两个阶段。这样的发展给本民族丧葬传统带来了的许多改变,如辽代主要实行土葬政策,这就改变了契丹族的丧葬传统。所以,辽金发展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发展阶段也以这方面的相关事件为时间节点。
(一)辽代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首先,两个阶段的时间点。我们分前后两个时期,将兴宗和道宗之交作为划分时间点。目前辽代的划分有许多观点,但各家都将辽兴宗和道宗之交作为一个时间点。兴宗好儒术,但在位期间数次用兵周边,皆败,影响到国家实力,内外矛盾加剧,辽代由此呈现衰退之势。道宗好汉文化,在位四十六年,已无力挽回颓势,但与北宋矛盾缓和。此外,在契丹贵族汉化的同时,汉族贵族也有一个契丹化的倾向,甚至是完全契丹化,这个现象在辽道宗之后更加明显。[13]
其次,前后兩个阶段的特征。前期,学习发展阶段,辽初-辽兴宗时期(907-1054)。主要是向中原文化学习,契丹贵族壁画墓这一时期较多,规格也较高,体现出自上而下的汉化特征。壁画内容上,契丹贵族墓中,反映游牧生活多,壁画画面普遍表现游牧生活场景和居住地的草原风光,这一特征与契丹贵族的汉化直接相关。汉人贵族墓中,反映农耕生活多,壁画墓中表现中原传统题材较多,如宴饮图、茶道图、散乐图等,还有竹、梅、假山等中原特有装饰性题材出现,这一特征与中原传统文化中的农业生活和礼仪要求直接相关。从壁画风格上看,辽代前期的墓室壁画中唐五代影响比较大,细节、写实性等表现手法没有被关注。
后期,融合繁荣阶段,道宗时期至天祚时期(1055-1125)。这一时期辽代的汉化已经彻底,并且从单向学习汉文化走向了多方面的互相融合,形成了辽代墓室壁画的繁荣。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北宋壁画墓的影响已经完全取代唐五代影响,许多北宋的题材在辽代流行,形制也向中原靠拢,这是汉化促进下与中原同步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契丹贵族墓和汉族贵族墓之间的区别在减小,在向中原学习的同时,反向的契丹化也在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既反映出辽代汉化出现的新现象,同时也反映出辽代这一时期民族文化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图3)
(二)金代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首先,两个阶段的时间点。金代的政权跨越时间由北宋至南宋,这给划分阶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金代的重点在南宋时期,所以北宋的时间并不影响整体的考虑。我们将金代的墓室壁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以海陵王迁都燕京作为时间节点。目前多家划分观点中,这也是一个共同关注的交叉点。
其次,前后两个阶段的特征。前期,学习发展阶段,为金代早期(1115-1152)。这一阶段,金代国力逐渐强大,并完成了占领中原的军事行动,但是文化上主要还是处于学习北宋和辽代先进文化的阶段,所以本朝的壁画特色并不明显。后期,融合繁荣阶段,为金代发展中后期(1153-1234)。因为迁都燕京,金国有了向中原和辽代更好学习的地理条件,这一历史事件影响到金代墓室壁画的发展。从墓室壁画的题材看,金源地、辽故地和北宋故地的基本题材表现出一致性,宴饮图、出行图、孝行图都是流行题材,几乎与中原一样。金代墓室壁画也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这一时期的杂剧图、散乐图很有特色,不仅数量多,而且构图完整,许多珍贵的戏曲研究材料都是来自于墓室壁画的画面。当然,这一现象也体现出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图4)
四、宋辽金墓室壁画的宗教意义
墓室壁画是反映彼岸的图像,阶段的划分中也应当考虑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意义。这一时期墓室壁画有两个发展体系,以两宋体系为主线。就宗教意义而言,辽金带来一些本民族原有宗教内容,在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快融合的趋势,特别是在壁画墓这种中原文化的墓葬形制中,融合的速度更快。所以,讨论这一时期墓室壁画发展中的宗教意义,还是以两宋体系为主。
两宋体系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平民化,平民化实际上也是两宋的整体社会风尚,这一点对宋代的艺术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风俗画、花鸟画,以及传奇、杂剧等,都是在两宋取得很高成就的绘画体裁、艺术门类,都得到了平民化带来的直接促进。这样的语境中,墓室壁画也得益于平民化的社会风尚,作为墓葬活动的产物,其中又有着一些特殊的宗教意义。
首先,儒学神圣化的产物。两宋体系的特征是平民化,这样的平民化来自于儒学神圣化的促进。比之前代,两宋士大夫阶层大大壮大,但在中下阶层获得社会地位的同时,他们的思想却受到了限制,儒学不再只是世俗学问,而是有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化内容,即神化祖先。北宋朝野曾经长时间讨论“祖宗之法”的变与不变,这本来是一个关于执政理念的争论,但是冠以“祖宗之法”后就有了神化祖先的规定方向,各家引经据典的儒学方法和观点由此而有了神圣化的内容。因為儒学的神圣化,皇权的支持基础在扩大,同时天子与士大夫的距离却反向地越来越大,士大夫阶层也由此而越来越平民化。这样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生死内容的墓室壁画是两宋平民化的一个现象和载体,也自然成为儒学神圣化的产物。这一点,目前的理论成果尚没有深入研究。
其次,等级制度转型的影响。儒学神圣化还从制度上改变了君臣关系,这就是等级制度的转型。唐代通过加强皇帝的权威打击了豪族势力,北宋则是通过加强皇帝的权力来消除豪族基础,其中最大的做法就是从制度上让士大夫阶层下移。这样的转型,也为墓室壁画的平民化提供了制度基础。这方面,祭祀活动的变化最引人注意。丧葬活动与祭祀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墓祭一直是丧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宋代在祭祀制度上出现转型,允许家庙存在,消除了祭祀活动中的贵族特权。宋以前,民间家庙是不允许建立,只有中上贵族阶层才可以有家庙,这是一种特权,宋代开始转型,特权让于民间。张载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家庙的合理性:“凡人家正厅,似所谓庙也,犹天子之受正朔之殿。人不可长居,以为祭祀吉凶冠婚之事于此行之。”(《经学理窟》)程颐进一步提出:“士大夫必建家庙,庙必向东,其位取地洁不喧处。”(《二程外书》)自北宋始,民间家庙得到普遍的欢迎。家庙普及使得祭祀方面的官方色彩大大减少,等级观念被压缩,这样的平民化走向当然也影响到墓葬活动,甚至有学者认为两宋以后壁画墓的衰退与祭祀方式的转变相关,因为家庙祭祀取代了墓祭,加快了墓葬活动重心由地下转向地面。就两宋墓葬活动而言,家庙祭祀带来了平民化的冲击,这是一种社会风气,此风气下墓室壁画反映的等级观念越来越少。
再次,北朝、金代墓室壁画的特殊贡献。墓室壁画是重生信仰的艺术,其成就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来自于宗教发展方面的促进。一般而言,宗教信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现象,所以宗教方面的促进更多地来自于本民族传统,但在少数民族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关系有了改变,中原文化中宗教内容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北朝和金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南北朝时期,北朝壁画墓的遗存数量超过同时期的南朝,风格也不同,大墓频繁出现,表现出上移的趋势,直接影响到之后的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金代也出现了这样的格局,金代壁画墓遗存远超南宋,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提供了杂剧图、散乐图等特色鲜明的壁画类型。就墓室壁画发展而言,北朝和金代的成就超过同时期的南方,这个现象非常明确,应当得到重视。在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宗教文化的融合力不可忽视,宗教艺术在融合过程中的贡献更不可忽视,这应当是北朝、金代墓室壁画为我们展示的一个特殊贡献,也应当成为阶段划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考虑内容。
参考文献:
[1]韩小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杨远.河南北宋壁画墓的分期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7(3).
[3]杨凉.福建宋元壁画墓初步研究[J].考古,1996(1).
[4]薛豫晓.宋辽金元墓葬中“开芳宴”图象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鹏.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6]王秋华.辽代契丹族墓葬壁面装饰分期[J].北方文物,1994(1).
[7]杨星宇.辽墓壁画的分期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徐苹芳.辽代墓葬[K]//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9]许小婷.金代墓室壁画研究[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赵永军.金代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及对辽金墓葬的影响[J].边疆考古研究,第四辑.
[12]董新林.赣闽地区宋墓形制类型与分期初探[G]//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冯恩学.辽墓反映的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