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化学课更具化学味

2017-05-24王荣桥

化学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

摘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探究味、生活味、体验味、科学味,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渗透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才可能上出具有化学味道的课堂。

关键词:化学课堂;水的人工净化;化学味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山东省初中化学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展评课,课题是“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该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1节第2课时,内容包括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三部分。听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都悄然发生了很大改变,课堂教学关注探究、联系生活、注重生成,学生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知识学习水到渠成,给人以春风扑面之感,处处充满了浓浓的化学味。

1 “化学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授课教师关注实验探究、重视知识建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性体验:一是改变实验形式,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变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为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习过滤操作时,教师往往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实验,受实验仪器、药品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往往观察不到或观察不清教师的操作及实验现象,授课教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改进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对于实验效果不佳的实验,教师通过改变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如除去滤液中的颜色和异味,教材上的做法是向盛有滤液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个活性炭包,充分搅拌静置,但实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授课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实验,而是将活性炭放入一支大的针筒中,将针筒(装有活性炭)内的活塞轻轻拔出,倒入滤液,慢慢推动活塞,将液体推入试管中,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明显、效果增强。三是增补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除去天然水中中的悬浮颗粒,需要加入明矾,但加入明矾后,效果缓慢,现象十分不明显,为帮助学生了解明矾的作用及净水效果,教师将课前做好的实验录制成视频,课上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教材没有给出实验,教师增补了分组实验,让学生取相同体积且少量的蒸馏水和过滤后的天然水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同种肥皂水,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根据实验现象很容易判断,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蒸馏水,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硬水,借助实验轻松完成了对硬水和软水的鉴别。

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处处焕发出浓浓的探究味。

2 “化学味”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化学视角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增強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2]。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授课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观看“比尔·盖茨体验粪便中提取饮用水的视频”把学生引入水的世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水的净化方法的思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滤知识时,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滤网:豆浆滤网、茶滤网、漏勺、带孔水果盘等,让学生回顾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归纳这些不同生活用品具有的相同用途——能够对物质进行分离,初步形成对过滤的认识,教师趁机植入“过滤”概念;学习过滤的概念、体验过滤操作之后,教师又展示了防尘口罩、淡化海水的离子膜等物品,引发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小石子、砂子、棉花、木炭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既拓展应用知识、提高对生活用品物品再利用,又体现学以致用原则;学习吸附知识时,教师展示冰箱去味除湿专用活性炭、除醛卫士——汽车专用活性竹炭、活性炭鞋垫、家用净水器活性炭滤芯等用品,体现活性炭的用途,展示活性炭的结构,思考活性炭的作用;鉴别软水和硬水时,取用蒸馏水、井水、矿泉水进行实验;介绍硬水的危害时,展示布满厚厚水垢的烧水壶、输送自来水的铁质管道;讲解物质的分类时,联系书店的书、医院的药物、超市的物品等分类摆放,让学生感知生活物品的分类摆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便利,初步建构分类的思想。

生活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化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化学学习理念,化学课堂时时焕发出浓浓的生活味。

3 “化学味”是融入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味”

教学并不是给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获取。授课教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对比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中自主构建知识,使知识的形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3]。

对于过滤这一基本操作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过滤概念后,进一步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取相同体积的两杯混浊的天然水,用孔口较小的茶滤网进行“过滤”,比较滤液与原来水的清澈程度。学生发现水的清澈程度变化不大,教师随即提出问题:过滤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与固体颗粒的大小、滤网孔径的大小有关,此时教师展示常用定性滤纸的孔径图片。学生惊叹看似完好无损的滤纸上竟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小洞”,思考、分析滤纸能够用于过滤的原因:水分子很小,比小孔小得多,完全可以顺利通过“小孔”,而固体颗粒比小孔大得多,则不能通过小孔,因此滤纸具有过滤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过滤装置,指明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对天然水进行过滤,体验过滤操作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过滤的理解和应用;在建构过滤概念、体验过滤操作之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拓展”过滤知识,体会过滤在生活中的妙用:生活中我们戴的防尘口罩实际就是运用过滤的原理,将灰尘与空气进行分离,使空气得以净化;家庭生活豆腐的制作过程中将磨出的豆浆用“布袋”进行挤压,得到豆浆和豆渣,也是应用过滤原理;膜法淡化海水也是利用“过滤”原理,在压力作用下,水分子能够通过渗透膜,而其他的体积较大的盐离子则无法通过渗透膜,于是海水中的水分子不断地被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目的,得到淡水。对过滤知识的学习学生经历了感悟概念、形成概念、拓展应用概念等建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对于物质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学习,教师也没有让学生找概念、划要点,背定义,而是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展示图书馆的书籍、药店的药物、超市的物品、化学仪器室中的仪器等分类摆放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摆放的原因,初步感悟分类的思想,建构分类意识,感知分类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能否给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中使用的天然水和通过蒸馏后得到的蒸馏水的成分,在学生给出二者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学生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弄清了二者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常见纯净物和混合物,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为学生挖渠引水,概念引入巧妙自然、概念学习水到渠成、概念拓展回归生活,知识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课堂教学之渠。

对于天然水净化思路的梳理,教师也没有越俎代庖,直接呈现给学生除杂的方法,让学生记忆,而是经历了如下学习过程:确定任务对象→分析混合物成分→找到各成分性质的差异→选择净化方法→沉降、过滤、吸附、蒸发、蒸馏。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因素、多差异的天然水混合体系,学生针分析水中的杂质,给出了相应的净化方法(如下表1)。

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理解到真正建构的螺旋上升的过程[4]。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到处焕发着体验味。

4 “化学味”是体现化学特点的“学科味”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隐含着化学原理。在“宏观-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学会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从而揭开物质构成的神秘面纱。课堂教学教师要抓住学科特点,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构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学习过滤知识时,教师在引导、点拨学生理解过滤原理后,进行设问:过滤天然水时,为什么泥沙能够留在滤纸上而水却能顺利透过滤纸流到下面的小烧杯中?针对这一宏观现象,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很小,比滤纸小孔小得多,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小孔”进入下面的烧杯,而固体颗粒是宏观的物质,而不是微观粒子,它的“个头”比滤纸小孔大得多,则不能通过小孔,只好留在滤纸上。教师立足于水的微观构成,从微观视角分析问题,并建立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化学微粒观,突出了化学学科的思维特征,并启示学生学习化学既要“见微知著”,也要“见著知微”。

化学的魅力不仅在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物质,更在于化学可以创造物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体现化学价值观。将一杯浑浊的天然水经过复杂的变化可净化成为一杯澄清、透明的饮用水,这是化学的功劳,但水污染容易、净化却很难,教师由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保护生存的环境。通过展示节水徽记,提醒学生自来水管中的每一滴水都是来之不易的、我国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所以我们要节约水、爱惜水,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

化学课堂以化学学科独特的魅力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化学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化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化学价值观教育,体现观念为本的科学味。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实践证明:化学教学只有突出学科特色、回归化学本真、重视观念形成、体现学科思想,才能彰显化学魅力,让课堂焕发化学味!

参考文献:

[1]王荣桥.从过程与方法维度重构实验教学——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6,(3):70.

[2]陆亮.初三化学“爱护水资源”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析[J].化学教学,2016,(9):35.

[3]王荣桥.从过程与方法维度重构教学过程——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9):56.

[4]王荣桥.分子概念教学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9):15.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巧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思考
如何将环保理念渗入化学课堂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