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效果

2017-05-24杨配英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乙肝疫苗滴度乙肝

杨配英

山东省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251100

分析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效果

杨配英

山东省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251100

目的分析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该辖区内510名婴幼儿作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观察记录接种后婴幼儿不良反应情况、不同接种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表面抗体阳转情况、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1、2、3年)表面抗体反应结果及乙肝抗体滴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510名婴幼儿于接种后15名发生不良反应,占2.94%(15/510);不同年限乙肝抗体滴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首次接种后12、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4周的HBsAb阳转率(P<0.05);婴幼儿首次接种后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12周的HBsAb阳转率(P<0.05);全程免疫后3年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与全程免疫后1年与2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后,婴幼儿全程免疫后2年内对乙型肝炎具有更为显著的预防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婴幼儿;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的,在我国乙肝流行度很强,病毒携带率在10%左右[1]。目前,学龄前儿童感染乙肝病毒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我国于1992年开始针对所出生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虽取得较好进展,但仍未找到可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2-3]。该文主要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0月该辖区内510名婴幼儿作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男性282名,女性228名,最大月龄18个月,最小月龄6个月,平均(9.22±1.06)个月。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无相关接种禁忌征者;出生后24 h内接种者。排除标准:营养不良严重者;具有神经系统疾病者;乙肝疫苗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全身性接种不良反应症状者;具有恶性疾病、免疫功能受抑制及免疫缺陷者。

1.2 方法

接种方法:该辖区510名婴幼儿接种的乙肝疫苗均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国药准字:S20100008,人均免疫剂量:10 μg/0.5 mL)。给药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注给药,免疫程序依照0、1、6个月开展。出生后24 h内婴幼儿在所出生医院第1次接种10 μg乙肝疫苗,婴幼儿母亲为HBsAg阳性,其还需第1次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注意不可用同一注射器进行肌注接种,同时也不可同一肌注部位接种2次。出生15 d后,婴幼儿母亲为HBsAg阳性,其还需第二次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分别于出生后的3、6个月,接种第2、3次10μg乙肝疫苗。

检测方法:所有510名婴幼儿接受真空静脉采血法,样本采自婴幼儿空腹不抗凝静脉血液,进行血清分离后,运用SPRI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表面抗原)与HBsAb(表面抗体)水平,应用改良Hollinger公式来对乙肝抗体滴度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接种后婴幼儿不良反应情况;不同接种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婴幼儿表面抗体阳转情况;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1、2、3年)婴幼儿表面抗体反应结果及乙肝抗体滴度变化情况。HBsAg阳性标准为HBsAg超过2.1 S/N;HBsAb阳性标准为乙肝抗体滴度超过10 mU/mL;HBsAb无应答标准为乙肝抗体滴度低于2.1 mU/mL;HBsAb低应答标准为乙肝抗体滴度介于2.1 mU/mL与9.9 mU/mL。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数据,计数、计量资料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婴幼儿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

该辖区所有510名婴幼儿于接种后15名发生不良反应,占2.94%(15/510);包括上臂三角肌局部红肿、硬结10名,吐奶5名。以上这些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且均于接种后24 h内退去,婴幼儿耐受性较好。

2.2 婴幼儿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产生的乙肝抗体滴度变化情况对比

接种后1年,婴幼儿乙肝抗体滴度平均(119.80± 10.26)mU/mL;接种后2年,婴幼儿乙肝抗体滴度平均(92.32±8.25)mU/mL;接种后3年,婴幼儿乙肝抗体滴度平均(49.24±7.26)mU/mL。不同年限乙肝抗体滴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婴幼儿不同接种时机表面抗原体阳转情况对比

婴幼儿首次接种后12、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4周的HBsAb阳转率(P<0.05);婴幼儿首次接种后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12周的HBsAb阳转率(P<0.05),详情见表1。

表1 婴幼儿不同接种时机表面抗原体阳转情况对比

2.4 婴幼儿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产生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对比

全程免疫后1年与2年的表面抗体反应相关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全程免疫后3年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与全程免疫后1年与2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婴幼儿全程免疫后不同年限产生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接种乙肝疫苗疗效是借助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表面抗体的检验来进行判定的,在疫苗接种后,婴幼儿体内表面抗体会转归为阳性,这一结果证明了接种后是不会被乙肝病毒所感染的,但个别人即便进行了乙肝抗体滴度的检验,也会出现体内表面抗体发生无应答、低应答情况,这也意味着这些群体仍有可能被感染乙肝病毒[4-6]。该组研究中,所有510名婴幼儿全部接受了表面抗体及乙肝抗体滴度的检查,同时还对婴幼儿肝功能进行了评价,之后分析了接种后,婴幼儿不同年限所产生的乙肝抗体滴度情况,发现接种后1年后乙肝抗体滴度平均高于接种后2年及接种后3年,同时接种后2年与3年乙肝抗体滴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抗体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使得其对人体保护能力也跟着下降,从而提升了人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充分证明,接种乙肝疫苗后,婴幼儿定期接受乙肝抗体滴度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该组中,分析了婴幼儿接种后不同时机表面抗体的阳转情况,发现婴幼儿首次接种后12、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4周的HBsAb阳转率(P< 0.05);婴幼儿首次接种后24周的HBsAb阳转率明显高于首次接种后12周的HBsAb阳转率(P<0.05),充分证明依照免疫程序分别于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促进表面抗体的阳转,从而提升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

该组中,分析了全程免疫后婴幼儿不同年限所产生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表明全程免疫后2年内在预防乙型肝炎上较为理想,接种乙肝疫苗2年后,应及时检测婴幼儿乙肝抗体滴度情况,并依据婴幼儿体内抗体含量对其施行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从而提升保护力,进而防止乙型肝炎病毒入侵[7]。未来对不同接种剂量乙肝疫苗对于乙型肝炎预防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8]。

综上所述,接种乙肝疫苗后,婴幼儿全程免疫后2年内对乙型肝炎具有更为显著的预防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张慧娟,贾西燕,刘彦民.新生儿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4(2):29-30.

[2]任菁菁,60微克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评价及全科医师在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周蔚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604-1605.

[4]鲁芳,黎哲程,熊春英.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院,2015,15(5):153-154.

[5]文亮,高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35-136.

[6]王选中.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145-146.

[7]莫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00-101.

[8]文亮,高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35-136.

R186

A

1672-5654(2017)03(c)-0030-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9.030

2016-12-27)

杨配英(1974-),女,山东德州人,大专,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婴幼儿疾病预防控制。

猜你喜欢

乙肝疫苗滴度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滴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疫苗是否一定要打三针?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