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精神的家园

2017-05-24杜学文

名家名作 2017年1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家

杜学文

找回精神的家园

杜学文

《风中沙柳》霍俊其/作

霍俊其是目前引人注目的中国山水画家。他的作品曾先后参加过全国第八、九届美展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重要展览。由于其极具个性的风格追求,引起了广泛关注。大致来看,他的创作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至20世纪末,是他创作的积累期。这一时期,他在学习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画法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其代表作应为与人合作的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黄河魂》。除此之外,他还涉及许多其他绘画领域。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霍俊其逐渐专注于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这一时期,似也可以看作他个人风格的形成期,多为诸如《清泉逢谷口》《秋山图》《松泉雅集图》等一类的作品。在大约走完21世纪最初的十年之后,霍俊其的画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的风格仍然可以找到明显的表现,但不再那么强烈,而是变得更加委婉、平和。这一时期可视为霍俊其创作风格的蜕变期,诸如《太行朝晖》《乌镇烟雨》《山城夕照》《黄山云雾》等。是不是说,霍俊其已经完成了自己风格的创建,还不能肯定。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最适宜的表达方式。只要他的创作激情还在,这种不断的追寻、探求就不会终止,而他的个人风格或许还会发生新的变化。

霍俊其当然不是一个只会画山水的画家。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他这方面的创作。对他来说,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即以远古岩画而言,虽然更多的是表现具有宗教意义的狩猎、祭祀场景的作品,但其中也有涉及自然山水、植物禾苗等。这种表现似可看作远古时期人类先祖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国的山水画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型。从其具有独立性开始,中国山水画就超越了一般绘画描摹外形的意义,成为当时文人理解宇宙存在、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两晋时期的戴逵,是当时著名的画家,被视为“山水极妙”。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重要贡献的绘画艺术理论家。他虽然隐居山林,但仍然关心社会的进步,认为山水并非仅仅是“逃人患、避争门”,更主要的是能够“涤除心机,容养淳淑,而自适者耳”。这一观点把自然山水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认为绘画不再是一种简单地进行勾图绘形的技艺,而是一种能够使人与自然互动交融的艺术,在这种交流中,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了皈依。由此而生发出的观点就是,绘画应该是“形神兼备”的“艺”,而不仅仅是描摹外在形态的“术”。

除了古人对山水绘画艺术的观照外,山水画实际上也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十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之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天,即自然与人有着同一的运行存在规律。虽然天是天,人是人,各有其主体性,但他们又是统一的。人是天,即自然的一部分,也必然遵循天的运行存在规律。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天才能够良好运行,人也才能够适宜地存在。但是,如果人道违背了天道,不仅将使天——自然受到损害,人也将同样受到损害。中国山水绘画实际上在一开始就是把天、人统一起来的艺术。大自然孕育了众多的生命,也因此而使自己具有生命感,人即是这种生命中的一种。人所赖以生存的家园正是养育自己的自然,而自然也因人的存在表现出自己的奇伟卓绝。也正因此,使中国山水画具备了一种超越一般艺术的哲学追求。

《山顶广场》霍俊其/作

霍俊其的山水画似乎深谙此道。他一直执着地表现着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同一性”关系。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人是怎样“统一”在自然之中的。他的山水画,主要的构图内容是雄浑的大山和生长其中的生命——树木花草,以及流动其中的水。而人往往是其中的一分子——行走在山壑之中、溪水之上,或者迎风倚树,或者独乘孤舟,等等。 他力图表达出作为自然存在状态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体状态。但是,在霍俊其的笔下,大自然并不是机械的存在,而是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生命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山水是活动着的,具有动态感的。霍俊其并不强调山水的外在形态是否真实,不去追求具有写实意义的表达,而是十分注重表现个人,或者具体地说是画家自己能够感受到的山水。其构图一般不选择具有宏阔气质的全景意义的内容,往往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一角。像20世纪的《黄河魂》以及后来的《山城夕照》这种大开局的作品在他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即使是他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也并不去描摹其具体的形态。我们知道,他的画并不追求“形似”,他追求的是一种感觉、印象,是“神似”。初一看,似乎什么都有,比如山中的沟壑、小路,山上的树木、土石等。但当我们细察时,似乎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山,而且是充满了动感的山。宋时沈括曾谈董源与巨然的画,“近视及不类物像,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思远情,如睹异境”。应该说,霍俊其的画具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山是不会动的。但在霍俊其笔下,这种动感却十分突出、强烈。这与他对大自然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说,大自然不是没有情感、生命的物质存在,而是有生命的,能够与人沟通的,体现出人性的。在其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对山水的这种生命动感的表达成为他山水画最主要的特征。有论者认为,他的画中总有一种风行云动、摇山荡谷的强烈“动势”弥漫于笔飞墨舞之中。所以,就霍俊其的表达而言,人,作为一种自然的构成,具有自然的品性。而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又具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就在他的笔下同构同生,生生不息。

《山城夕照》霍俊其/作

《梦幻巴厘岛》(左图)霍俊其/作

《巴厘岛海神庙》(右图)霍俊其/作

一般而言,霍俊其似乎更注重“静”的表达。他往往为我们营造一种远离尘世、脱俗超凡式的境界。其构图也多选择“局部”,甚或“一角”。这与他关于生命、生活的理解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并不在意于生活的总体,或者说主流,而是关注生活的某一方面——远离世俗的方面。如果画山,是苍茫山脉中的一部分;如果写人,是生命依存于山水中的一瞬间;甚至他画一座寺庙,竟然可以无庙,只是择取寺院偏僻之角。总的来说,他希望表达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境界。但是,这种所谓的“静”,只是其画的一种品格,他能够做到的是在这种“静”中表现出突出的“动”——来自人与自然内在力量形成的动。人似乎是静止的,但却是具有内在活跃形态的;自然是凝固的,但却是无处不在地运动着的。霍俊其把画家内心的生命追求用笔赋予了这种存在,使我们在观山赏水察人之时,感到了他们生命的“动势”—— 一种充分的生命活力。它是具体的,但又是抽象的;是能够让人内心达至宁静境界的,但又是能够使人感受到生命之律动的;是能够体现出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感受的,但又是超越此一感受而升华为理性观念的。线条的杂乱而又和谐的律动,表达了画家对客观存在的印象。艺术家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印象,并用一种明确的律动美来表达。可以说,霍俊其在追求“写境”的同时,融入了自我感受,实现了客观与主观融合的“造境”。

霍俊其对中国古代山水画情有独钟,并下工夫学习研摹。据说他尤其对宋代画家的作品研读最力,后又师法元代画风,进而研习近人之法,可谓传承有致。宋初,山水画多师荆浩等北派画法,平实雄浑。至北宋中期后,具有抒情特色的画作大量出现,强调画家个人的内在感受。而以苏轼、李公麟、米芾、米友仁、王冼等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的出现,不拘泥于枝节的形似,更强调将整个艺术形象与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融合起来,达到“物我交融”“像外之意”的境界。南宋的山水画家,如马远等,取景打破鸟瞰式构图,留有较多的空白,丰富了画家的艺术表达。元时,赵孟頫开一代画风,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提倡“简率”,并将“以书入画”的创作手法上升为“书画同体”的艺术追求。至元后期,形成了“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的山水新画风。前人这些艺术创造对霍俊其均有影响。他的取景,不追求宏阔,而讲究对局部的描摹;不追求处处写实,而讲究留有大量的空白。他的线条不以客观真实的再现为主,而以表现对象的生命律动为追求。其用色,以墨为主而间以其他,强调简约而不求繁复。在21世纪最初大约十年间,霍俊其的创作多取高远之势,山水人物动感极强,可以从中看到画家内心激情的涌动,主观意象的强化。

《西岳南峰图》(右图)霍俊其/作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师法自然。近些年来,霍俊其似乎成为一个艺术的行者。不仅在太行山、吕梁山地区采风,而且到西北地区、江南及台湾宝岛,甚至东南亚、欧洲等地考察写生。这使他的视野大大开阔,心胸突破了曾经的局限。在这种行走与思考、感受之中,霍俊其的艺术概括力得到了强化,形态各异、异彩纷呈的外在存在如春风徐至,不断不竭,对他的艺术情思形成了冲击,为他打开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创作世界,也使他的艺术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大约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他的创作多为平远之态,动势渐缓。其构图布局更强调简约,表达更加多样。除了线、墨之外,晕染、泼墨、留白、书艺等技法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性均得到了增强。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律动依然存在,但并不强烈,而是显得更加从容、含蓄、委婉。其留白不仅是构图所用,也成为表现具体形象的一种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法。对色彩的运用也得到了增强,但仍然是极为简约的。在很多时候,书法成为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搭配。元人所谓“书画同体”在这里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一些画作甚至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典型。如《乌镇烟雨》,整幅作品有比例更多的留白。其留白不仅在画作的上下占据了较大比例,而且在画作中描摹具体物象时也多有体现。这时,留白使整幅作品的意蕴生动起来,并形成一种无限之态、层次之感。画的主体是近处的水与远处的烟雨迷蒙中的建筑。但是,

这些物象并不依靠线条来勾勒,而是主要使用墨骨自然染成。其中的船、人及远处的房屋,也以墨为主,线条被有意地弱化。其中的书法与整幅画作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不画之画”。这种风格在其他作品,如《山城夕照》《风中沙柳》《天山》等中均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霍俊其创作在近期的这种蜕变,与他师法古人的同时,更强调师法自然,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苍茫辽远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感、生命感中汲取艺术的灵感有着莫大的关系。

《何园春韵》霍俊其/作

艺术家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作品的技法上,也不能仅体现在对前人的追随中。艺术家首要的责任是解决当下的问题,需要有强烈的现实精神。我们的问题是,在今天,霍俊其的这种追求有什么现实意义?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新拓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似乎并不容易回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现代化日益成为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却并没有丰富起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紧张对立的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主体性空前强化,对自然的主动性已经超出了自然能够承受的限度。这种限度一旦打破,自然将发生逆转,自然中的人也因自身的强大而转变成损毁自己的原动力。由此而言,在现代化的潮流席卷着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刻,就需要人类深刻地反省自身——我们是在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还是在毁灭自己可能的未来?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吗?我们既然不能回避现代化的现实,应该怎样才能校正其所带来的弊端?霍俊其孜孜以求的似乎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表达今天人们的忧思,并唤醒人们重新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生存的精神家园。

霍俊其简介:

霍俊其,1965年生于太原。先后毕业于山西文化艺术学校、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西人物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收藏家协会艺术顾问,山西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参加全国第八、九届美展,首届中国人物画展,首届中国花鸟画展,首届中国山水画展,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当代60位最具传统人文精神的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首届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庆祝孔子诞辰2565周年全国百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世纪之星首届中国艺术双年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展”。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跨世纪文艺新星”,2013年被评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其绘画作品陈列于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室、人民大会堂山西厅,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陕西国画院、江苏画刊、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收藏杂志》等专业刊物发表。入选“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录”等辞书。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画家
《山水间》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酷炫小画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