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随情走 墨润天成
2017-05-24黄一辉
黄一辉
笔随情走 墨润天成
黄一辉
汉字的象形就是一幅画,书法是表现自然客体对象的绘画,书法和绘画有着必然的自然联系。书法与绘画,都重视“点、线、面”的造型与构图,同是讲究“笔、墨情趣”。赵孟頫诗云:“驶入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唐寅曰:“工画如楷,写意如草圣。”可见书画的相通之处。
虽然书画相通,而要在书、画方面都有所造诣,并非易事。刘振江则是少有的在书、画方面皆造诣很深的书画家之一。
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和素养,几十年来辛勤耕耘,临池不辍,广取博采,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军大展并获奖。
刘振江的画风,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嬗变。少年逢画必摹,章法无度;青年缜密清奇,竟度飒然;中年雄厚苍茫,娇变多方。
张光词《江城子·探月》(右图)扶摇直上九重天。傲云端。壮飞旋。玉宇苍穹。浩渺阅无边。喜报嫦娥骄近月。星际路。有情牵。千秋素影梦翩翩。窃灵丹。竟难还。桂殿晶宫。未必胜人间。故国相思嘉客至。今好否?问婵娟。刘振江/作
刘振江1952年1月出生在山东滨州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表现出对书法和绘画的浓厚兴趣,农村集市上的年画、小人书,还有灶旁张贴的灶王爷画像,都是他的启蒙老师和临摹教材。乡间条件差,他就在地上画,在木板上画。那时农村没有电灯,晚上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练习书法到深夜,有时不小心头发就被灯火燎焦也浑然不知。十几岁时,刘振江的书法已有模有样了。1966年,刘振江进入山东滨县一中学习,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毛主席画像,受当时气氛的感染,刘振江也学着画毛主席像。如是,刘振江画了大量的宣传画、素描及剪纸等“红色作品”。1969年冬,刘振江应征入伍当了一名通信兵,紧张繁忙的军营生活和夜以继日的通信值勤,刘振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连队的黑板报、墙报、战士园地、宣传橱窗,都是他施展才华的好天地。1975年,刘振江作为部队的美术骨干被抽调到西安参加集训,担任教学的是西安美院的杨国光、陈光健两位老师,3个多月的集训,不仅使刘振江在美术知识、美术理论等方面大开眼界,在绘画技巧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他创作的中国画《西沙报捷》入选了全军美展。
《松风泉韵图》刘振江/作
20世纪80年代初,刘振江开始学习中国山水画,从临摹芥子园入手,临摹了大量的古代优秀山水画。他1985年创作的《幽谷雄姿》获通信兵“军地两用人才书画比赛”一等奖。之后又结识了吴悦石、刘怀山、程振国先生,使他的画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1989年,他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后,又转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先后得到刘大为、吴必端、钱绍武、韩国臻等老师的亲授,技艺大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刘振江深入太行山区写生半个多月,创作六尺四条屏《老区风情》入展全军美展,他还以太行山“王莽岭”为素材创作巨幅国画《山岳图》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山岳图》是刘振江绘画作品中的力作,用笔浑茫简约,老辣生拙,直笔与拖笔互用,皴、勾、点、染任随笔之所之,意之所到,丘壑自成。在其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跌宕奇崛之点、线、面的形态,其实是以平和之笔出之的,只不过是他以常人所无法比拟的令人惊叹的对笔的控制力,能将微妙的动作揉入不激不励的用笔之中,所以能够奇态百出,治着而不虚浮。图中的山石、树林、屋舍等轮廓的勾斫,似乎有屋漏之遗意,远树、苔点,则有高峰坠石之奇,用笔巨细相间,笔尖与笔根互用,由湿及枯,笔笔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笔墨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江南春水图》刘振江/作
刘振江喜欢画峡江、长江三峡,观他的画犹如置身在画中。他画峡江追求壮美雄强的气势,笔墨浑厚,以势取胜。他认为一幅山水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不只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写,而是画家用笔墨诉说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写出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真切感悟。他游览长江三峡,画了厚厚的一本速写,归来后创作巨幅国画《峡江图》,尽显他那种渴望案头尺幅能够承载苍凉、壮阔的山川和奇崛,以及气势磅礴的大江巨流,赋予笔墨材质的中国画以更为强烈的视觉张力之思想。
而在他的《春风》《静泊》《炊烟》《独钓》等江南系列作品,摆脱了元明以来归于平远的江南水乡或园林小景的传统笔墨趣味,在写生的基础上重建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些作品中,已经看不到文人画传统中的闲情逸致和轻清内敛,略显粗犷、强悍的线条成为刘振江视觉体验的兴奋点,但是更清幽雅致、温馨醉人。
刘振江作画,是主张用笔的。他认为,笔笔写出方是真作手,若徒有型模而无用笔,便非真能手。气韵之生动,骨法用笔是其大端,舍用笔而求其韵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将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经由独具匠心的运裁,产生了光怪陆离之姿,屋宇依坡而构,树木寻山石而附,近草沿滩渍而生,云泉傍树石而出,但绝无寻常画家板滞之弊,皆于法内随性点染,顺势而成,故而气象浑融,墨韵天成。
1990年,刘振江调入《通信战士》杂志社任美术编辑,应著名书法家李力生约稿,开始为《解放军画报》书写书法标题,由于刘振江的字苍劲有力,雅俗共赏而深受全军官兵的喜爱,这一约就是4年,他为《解放军画报》写书法标题200多条。期间,全国各大报刊、军内外杂志不断推出他的书法专题。
刘振江书法初学颜柳,后研魏碑、“二王”书风,又临宋人行书和唐人草书。近年来,刘振江又对怀素小草用功尤勤,作品多为行草书,书风拙朴、苍秀、典雅、清新。崇尚北魏墓志、龙门造像之粗犷精秀和气象盛大的风貌。作品雄厚古拙而不乏清雅洒脱,跌宕险峻而不失规矩法度,使作品增添了新的趣味,清雅别致,新意迭出。他师古不泥古,用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笔随情走,使作品灵秀天成,风格独特。
一个真正的书画家,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修养,刘振江便是这样一位践行有成的书画家。他主张“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已被真正有志于画道的学习者奉为圭臬。其画中若无书法助益,丘壑无读书滋养,想来是绝无今日之造诣的。其书法浑凝郁勃,点画如屈铁,绝去浮薄,结字则有“悬崖置屋”之奇,大小一任自然,同于其画,书画相得益彰。
著名书法家李力生将最有得于心的刘振江之趾景奉为知交,为人处世待友朋若,足为世范。
刘振江简介:
刘振江,笔名易石,1952年1月出生,北京人,祖籍山东滨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曾入西安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展览,并获奖。作品被美、日、韩、法、曼谷等国家及港澳台等艺术机构收藏。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中华世纪坛、民族文化宫、中国画研究院、荣宝斋等艺术场所展出,入刻书法碑林多处。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台湾《中华艺术学会》书法名誉理事、北京市西城区美协、书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