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大斑病综合防治措施
2017-05-23张耀先
张耀先
近些年来,玉米的市场行情持续乐观,随着农民的丰收。全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针对这一趋势,逐渐发现了由于连续种植、玉米种植气候、玉米品种的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的玉米陆续出现了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在这些玉米病症中,玉米大斑病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较为严重的病症,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也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玉米的各个种植阶段,玉米大斑病都可能出现,这一病症对各个阶段的玉米都造成了不同的伤害,在这种现象逐渐严峻的情况下,为了提升玉米的生产品质,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玉米出现大斑病的原因,并且通过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这些举措来达到降低玉米大斑病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1 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1.1初始病原微生物
现阶段在农作物上出现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损害作物本身的流行性病害,这对玉米的生产发育有着极大的危害,引起这种玉米大斑病的因素有許多种,这些影响会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上瘾想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农民会在玉米成熟收割后将废弃的玉米秸秆或者秸秆的根茎茬和病残叶留在田地中,这种做法会为田地带来相当大的负担,在田地中就会留下很多病残株,病原微生物就会潜伏在病残株上越冬,这种情况给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可充足的菌源。在玉米作物的生产发育中,分生孢子因为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会随着空奇散播到玉米叶子上,从而对玉米作物造成了侵染现象,继而出现玉米大斑病。
1.2玉米的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玉米大斑病菌的能力有所不同,在农村,许多农民在挑选品种时经常会忽略对玉米种类选择的重要性,在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选择了易感病毒的品种。在玉米轮作的种植方式下,玉米作物对大斑病菌的抗性会醉着数量与质量的两种遗传方式而增强,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注意合理性,并且尽量选择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
1.3玉米的培植方式
在种植过程中,对玉米作物的培植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大斑病菌的入侵感染的程度,现阶段普遍的种植大都呈现玉米种植间隔过密,玉米植株间的相互遮阴,玉米作物间不通风无日照,湿度较大的情况,这种情况极易引起玉米大斑病的发生。通过长期的田地种植经验,采用轮作的种植方式要由于连作玉米植株的方式,在肥沃的提地上种植并且合理密植才能够促进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
2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尽快减少相应的菌源
产生玉米大斑病的原因是由于玉米出现了大斑菌,大斑菌的结构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式依附于病株残体上越冬,在下一年的时候作为初始侵染病源对作物玉米的生产生长造成极大的损害,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防预治疗玉米大斑病,农民在对玉米进行收割后要及时彻底的清楚田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将其烧毁或者深度铲除的方式将残体埋进土中,这样可以使病株残体加速分解达到防御的目的,在农村,农民经常把收割玉米剩下的玉米秸秆当作肥料时需要配以高温发酵的方式来除去病菌,在把收割后的玉米秸秆作为燃料使用之前,要做的关键一步是应当在播种前烧净秸秆,这样才能在玉米作物种植时避免因病株残体带来的大量病菌而引起玉米大斑病。除此之外,玉米采用的种植方式是大面积轮作,它是减少病菌产生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大面积轮作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病菌的积累量,从而高效促进玉米作物的正常生产发育。
2.2加大对玉米的栽培管理力度
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加大对玉米的栽培管理力度,通过监测天气及时躲避阴雨气候可以降低或者防止病原的传播,这对玉米的正常生产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及时对玉米大斑病做出检测报告
通过监测和分析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可以有效的研究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与相应的发病症状,从而研究防预和控制大斑病的更有效果的途径,同时对玉米植株进行生长情况的监测,及时做出报告汇总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解决大斑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案,将玉米大斑病的预防和治疗落实到现实生产生活中。
3 结语
作为粮食大国,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种植中产量一直排在前列,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存在的玉米大斑病仍然危害着粮食质量与产量,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要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因素进项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并开展相应的学术讨论,用积极的态度去探讨分析解决玉米大斑病的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从而提高我国玉米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杨静,李敬岩,周信群,邢美娜,刘时静.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130-134.
[2]郭书臣,王亚南,王绍林,岳瑾,马永军.延庆县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J].北京农业,2014(3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