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加强合理造材和木材检验工作
2017-05-23田波
田波
近年来由于可采林木日趋减少,充分利用有限的林木资源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造材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因此加强合理造成材和木材检验工作,不断提高全速造材的水平是当务之急。而合理造材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木材缺陷的分布及产生原因、影响和蔓延程度,对其形成规律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总结出合理选材的设计经验。
1 木材缺陷的分布及产生原因、影响和蔓延程度
木材缺陷共分8大类、36分类、48种类、14细类。而在节子、变色、腐朽、虫眼、裂纹、树干形状缺陷、木材的构造缺陷、损伤8大缺陷中,腐朽是所有缺陷中影响木材使用最严重的缺陷。腐朽按类型可分为白腐、褐腐、软腐。从影响材质程度看,褐腐严重;按树干内外部位可分为边材腐朽和心材腐朽;按树干上下部位可分为根腐、干腐、梢腐,而干腐较为严重。腐朽对材质影响表现为(1)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2)使木材重量减轻、吸水性增大、强度降低;(3)通常褐腐对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褐腐后期,强度基本接近于零;而白腐有时还能保持木材一定的完整性。
1.1 外腐原条造材
根据外腐一般大多数是偏枯腐朽,就视腐朽程度将腐朽造在一要原木上。以下树种:水曲柳、楸木、黄菠萝一般离外腐长10~20cm可截住;沙松、色木、椴木、桦木、榆木、柳木一般外腐长度30~40cm即可截住;红松、云杉、落叶松一般外腐长度50~60cm处可截住。
1.2 心材腐朽的原条造材
根部内腐是沿树干向上蔓延,下大上小形成楔形,如红松没有形成空洞的粉状腐朽,材身无上漏节,一般2~3m即可截住。形成空洞粉状腐朽,其深度可4~6m左右,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断面腐朽的直径乘以25再加上50cm即可截住。如出现空洞,根据腐朽直径乘以20再加上50cm即可截住。干心腐原条,一般化常为筛孔状、粉状和空洞,树干内部腐朽有85%以上是由材身漏节引起的,因此漏节是树干内部腐朽的外部特征。一般规律:漏节往外凸,内腐短浅;漏节往内凹,内腐长深。一般离开漏节上下1~3m处可截住(粉状漏节内腐在上下1m,筛状漏节上下内腐为2~3m)。梢部腐朽一般自上向下蔓延,越往下越轻些,稍部是空洞,有红色腐朽。如下方有较大活节,一般腐朽浓度在1m左右。如下方没有活节,一般大约在1.5~2m左右。如梢部有腐朽,树干上漏节又较多,一般为全朽或贯朽。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得出根部腐朽的规律是:粉状腐朽较浅,筛状内腐较深,硬阔叶材比针叶材的根腐浅,有“梢腐漏到底,根腐不过三”的道理。总之,有根部腐朽的原条长度不超过1m够等内材的必须截掉,决为能造2m次加工短材,其他可根据造材要领进行量材造材。阔叶树种在量材、造材时要考虑径级率。因为长级率差只有5%,径级差价为10%,胶合材差价20%,所以要优先设计造材珍贵树种、较珍贵树种、优质材种。利用长级的使用率,利用径级的差价率,按材种分级造成材,优先造出口材种,对于小径(18~24cm)的水曲柳、楸木、根节材。要尽量造长材,增加材积,提高售价,提高经济材出材率。
2 木材检验工作始终贯穿着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只有通过抓好木材检验工作,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木材检验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贮木场
原条、原木经运输到贮木场,经过卸车、造材、选材、归楞、装车等程序,楞区的木材检验员按照国家木材标准的规定,逐根检量原木检尺径、评定等级,在原木一端描号,登记入库记录,分楞号、树种、材长、根数、米数缴入国库,做到缴库准、拨出准、库存准,保持“三清一化”的商品化管理水平。
2.2 木材加工
技术进步是加快推动林产品加工业,延长林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木材加工产品要不断改善新技术,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锯材加工应减少木材缺陷,应尽量减少改锯,避免增加废材量,出库验收应严格把好验收关,认真对木材产品进行质量鉴定,以提高企业信誉,树立企业形象,维护企业利益。
2.3 生产过程中的原条量材设计
原条量材设计是原条造材前对进行优化设计的一道工序,是决定原木最终产品价值的关键程序。量材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木材资源的利用程度。同一根原条,由于造材方案不同,所获得的产品价值相差很大。
2.4 木材销售
木材销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考核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项目。木材装车时,对所装的木材应逐根检尺、评等,并按车填制检尺野账,并把检尺野账附在貨物运单上;以便用木单位按时验收木材和办理结算。
总之,木材产品的检验工作是林业企业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生产计划和林产品计划的完成,木材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成本、采伐总量、销售总量、运输总量等计划的完成都必须通过木材检验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反映出来。因此,要加强木材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