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茶产业的突围之路
2017-05-23袁航
袁航
印江依托全县茶产业转型变革的契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打造武陵山地区优质出口茶生产基地,助推茶产品走出去。
“看了十几家店铺,发现同样的牌子包装都不一样,不知该购买哪款才放心。”去年底,慕名来到印江自治县购茶的重庆市民张强心存疑惑。
张强的境遇正是近年来印江茶产业遭遇的一大难题,一个品牌近百种包装,混乱的市场难以叫响品牌效益。
2017年伊始,印江依托当前全县茶产业转型变革的契机,提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打造武陵山地区优质出口茶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助推印江茶产品走出去。
产业转型
翻开印江茶产业的发展史,几个不同时期的关键字跳入眼帘:拓展、扩大、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印江认识到,省内有限的市场并不利于全县茶产业的发展,出路在于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省外市场。
搭乘时代的列车,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翠芽茶等产品走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因质量上乘,1999年“梵净翠峰”被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
进入21世纪,作为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退耕还林在印江全面展开。由于茶树不仅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护能力,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退耕还林期间,印江种茶面积从上世纪的几千亩扩大到5万余亩。与此同时,在“中茶杯”“中绿杯”等各类行业评比中,印江茶产品连续荣获一等奖,树立了梵净山系列茶的良好品牌形象。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于没有大型产业支撑的印江而言,要想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无疑困难重重。而传统粗放的茶产业想要挑起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梁,更是举步维艰。
摆在印江茶产业发展面前的只有两个字:转型。
“茶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品质好,市场是无穷的。”在新寨镇新寨村兰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陈伦勇满头银丝,却精神十足。他说,合作社生产的梵净翠峰茶、梵净兰香茶,从县里到省内再到省外,口碑一路叫好,很多外地人慕名而至。
“我们的茶从不缺市场,因为质量靠得住,是有机茶。”陈伦勇不仅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新寨村村委书记。他认为,茶产业转型,质量是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当前,印江获有机认证茶园5000亩,无公害认证茶园16.48万亩。
质量有了,还得提升产量。“以前,因为市场和传统等诸多因素,茶农只采春茶,导致夏茶和秋茶长满枝头却无人采摘。”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业认为,春茶雖然卖价好,但市场和产量有限,而夏秋茶走的是中低端路线,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较大的产能。
在湄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到夏秋茶叶采摘季节,一台台采茶设备穿梭茶园。“以前劳动力不足,夏秋茶大量荒废,引入现代设备后,产量是原来的3倍。”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志告诉记者,“我们不仅实现了技术转型,还创新销售模式,进军互联网,去年完成线上交易近200万元。”
抱团发展
受自然因素影响,2016年,新寨村4000亩茶减产近60%,巨大的损失一下子打击了新寨村茶农的产茶积极性。
“和其他农作物一样,种茶也是‘靠天吃饭,各种突发因素无法掌控。”陈伦勇说。
作为印江涉农支柱产业,茶产业是该县涉及面积最大、涉及贫困人口最多的重要产业。但在全县注册登记的258家茶企业中,只有131家在进行实际的生产加工经营活动。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有15家,而得到授权合法使用“梵净山翠峰茶”品牌的仅有7家。
“我县茶企普遍存在实际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市场开拓、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有限。”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德勇坦言,由于产品单一,大部分茶企散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印江投产茶园有70%左右的茶青没有下树加工,茶园亩产值效益低下,印江茶产业步入茶农种植管护积极性低,茶园面积逐步萎缩的尴尬境地。
变革和创新印江产茶业发展模式,改变以往散小乱差的不利之局,除了传统的绿茶生产,依托产品的结构调整,生产红茶、白茶、混合茶、茶饮料、茶工艺品,走出一条适合茶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印江的必然选择。
1月初,经过多场论证后,《关于发起组建国有混合所有制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引领印江产茶叶快速发展的方案》出炉。这份方案确定了印江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抱团发展。
“结合当前全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模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紧抓茶园管护,工艺提升、产品创新、形象打造、拓宽渠道等工作,走出茶产业发展的‘印江模式。”印江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姜雷称,要把印江茶产业从涉农支柱产业打造成富民兴印的重大经济支柱产业。
姜雷表示,组建股份公司,就是要改变当前茶企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通过品牌、包装、质量、价格、宣传、形象的“六统一”,重塑和提升印江“梵净山翠峰茶”品牌形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产业链中种、管、采、产、储、运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印江茶产业迈上新台阶。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市场上90%的‘梵净山翠峰茶是假冒伪劣产品。”贵州梵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毅说:“如果我们通过有效统一的打假维权、宣传推广、品质提升、渠道拓展,将大大提升‘梵净山翠峰茶的品牌认知度,倒逼产业升级。”
袁毅认为,小微茶企不仅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还因为资金问题无法发展壮大,只有抱团发展,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
据预估,股份公司成立后,2017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税收530万元,较2016年增长10倍。
走出去
印江宜茶面积50万亩,现有茶园37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1.6万亩,茶农6.8万多户。
随着茶产业不断壮大、产量逐年增加,印江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打造武陵山地区优质出口茶生产基地。
曾经,我国的茶叶、丝绸等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走进亚、非、欧大陆,传递着东方世界的智慧和友好。一千多年过去,当“一带一路”战略理念重提,这让位于中国西南的印江看到了更多茶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姜雷为印江茶产业发展布局的地图上,以印江为起点,北上重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到新疆吐鲁番,然后从吐鲁番分成两条线,一条往西北经乌鲁木齐进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北向欧洲市场拓展,向北经俄罗斯绕内蒙古返回;另一条往西南经喀什、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从瓜达尔港探索向非洲、西亚出口发展的路径,再从南亚经印度返回。
“发展还得靠产业,有产业,这个地方才有生机和潜力。”姜雷清楚,印江茶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市场,是走出去的思维模式。
印江茶走出去,姜雷底气十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江茶叶产品累计荣获各类各级奖项170余项,2010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2011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
作为印江重点打造的品牌,“梵净山翠峰茶”更是受“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双重保护。在2016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为9.13亿元。(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