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走特色课堂之路

2017-05-23梁晓晴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代沟想象艺术

梁晓晴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秘诀,以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老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的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統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人们借助想象,可以“精婺八极,心游万仞”,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说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一点也不假。然而,我们当今的课堂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因为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的苦口婆心占据了。老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学生只能做接纳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其实,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丰富、充满趣味。比如,我在给学生复习七年级语文(下)“文学常识”和“课文有关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编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知识记下来。

二、互换角色,让学生体念教师的滋味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感动不已。讲的是一对父子通过互换生活消除了 “代沟”的故事。因为长期缺少沟通,儿子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隔阂,他们称之为“代沟”,每回讨论问题,双方总是各自有理,争论不休后还苦恼对方不了解自己的苦心。为了消除这种隔阂,双方决定要换位体验对方生活,大熊爸爸来到初一的课堂代替儿子上课,还要参加考试;小熊儿子则担当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不仅要接替父亲的服装生意,还要料理家务。

就是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奇迹发生了,代沟消失了,水火也相容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所以一夜间有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角色互换故事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三、课堂沙龙,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

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助文学或艺术沙龙的形式,让课堂变成文学和艺术的聚会呢?为什么不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艺术天堂,在这里接受艺术的熏陶呢?

在给学生强调生字词时,如果板起面孔给学生讲:这个字怎么都不认识呢,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学生不但很难记住这个字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而且还会十分讨厌你这样的语气,因为你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愉快。他们会在心里埋怨:“我不会才来学啊!”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发音和写错别字引起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开门授课,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

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唇齿相依的。就拿语文与历史来说吧,两者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比如对于文言文和文言诗词的理解,如果对文章中的有关背景的历史知识不了解的话,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请历史老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或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像资料.

五、 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管课外”的“大教学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原因是父母这个时期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到慢慢成长的过程。在孩子们身上存在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代沟想象艺术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神回复
纸的艺术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