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抗规训

2017-05-22刁凤王绍平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福柯

刁凤?王绍平

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E.L.多克托罗在作品《拉格泰姆时代》中塑造三个不同种族家庭的生活,描绘主人公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男权至上的社会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在权力的规训和控制下,小说中人物受到操控,失去自由。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解读,分析在权力规训下人物个体的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

关键词:《拉格泰姆时代》;福柯;规训与反规训;生存策略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dgar Lawrence Doctorow, 1931-2015)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1975)是他的第四部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和“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奖”。本文选取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三个人物,分析他们在规训社会下采取的生存策略。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在传统文化束缚及男权社会的规训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犹太父亲遭遇种族歧视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公之后,理智地反抗规训,建构起真正的身份;黑人科尔豪斯·沃克诉求种族平等,却被权力机构实施政治暴力,最终在疯狂地反抗规训中沦为牺牲者。无论人物的命运是在理智中获胜还是在疯狂中毁灭,他们无一不生活在规训社会的阴影下。随着人物的独立意识觉醒,他们运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反抗规训,以此找回个体自由和人生意义。本文尝试从福柯的“规训理论”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人物在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中的生存状态,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

一、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压迫中觉醒

在反抗规训的惩罚措施里,英国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设计发明的全景敞视监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监狱里,监管人员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角度对每个囚犯进行监视和控制。福柯指出:“全景敞视建筑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看到。”(福柯,2003:226)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就像生活在监狱里面,被权力和规训机制操控压榨着,悲观地向命运妥协,失去自我。小说中人物伊芙琳·内斯比特是一个典型的WASP女性,她身兼两个身份:丈夫哈里·凯·索的妻子和斯坦福·怀特的情妇。在丈夫知晓情妇一事后,他开枪杀死了斯坦福·怀特。哈里·凯·索经常对伊芙琳·内斯比特进行家暴辱骂,但吃惊的是,哈里·凯·索被送上法庭,伊芙琳·内斯比特竟要背诵证词来证明丈夫的清白。在美国社会中,女性受着男性的规训和压迫,失去人身自由,只能沦为男人的玩物,这就是她们的价值所在。伊芙琳·内斯比特的生活是黑暗的,在她遇到犹太父亲和小女孩的时候,她仿佛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她感觉到孩子幼小的身体散发着太阳的灼热”。(E.L.Doctorow,1997:35)她下意识觉得自己是肮脏的,所以被小女孩的纯真所吸引。但当犹太父亲知道她真正的身份之后,对她产生深深的鄙夷和轻视,甚至认为她的名字是一种耻辱。

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最终在无政府主义者埃玛·戈德曼的帮助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埃玛·戈德曼拯救了她的灵魂。“你是资本主义的可怜虫,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完全是腐败和虚伪的,这样你的美无非就是黄金的美,也就是说它是假的、冷冰冰的、毫无用处的。”(E.L.Doctorow,1997:41)这瞬间使伊芙琳·内斯比特的自由意识觉醒。资本主义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规训是虚伪的,可憎的。埃玛·戈德曼将伊芙琳·内斯比特的腹带胸衣脱下代表着将束缚在她身上的规训卸下,女性应该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变得真正的独立,而不再是作为男人的玩物存在。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在传统文化束缚及男权社会的规训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最后她决定跟一个戏剧演员远走他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小说借埃玛·戈德曼之口,呼吁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掌控自己的命运,反抗规训,寻找自己的幸福。

二、犹太父亲:理智中重生

小说中的犹太父亲无疑是一个成功形象。他在充斥着种族歧视和权力控制的社会中,理智地反抗规训,建构起真正的身份。起初,他的处境如大多数犹太人一样,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丧失尊严,失去自我。妻子为贴补家用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他认为妻子有辱家风,将其赶走,选择独自抚养女儿。由此看出他被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束缚,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当犹太父亲选择帶女儿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市开始全新的生活,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参与的罢工事件暗含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规训和控制,也恰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腐败阴暗,为了利益对工人们进行剥削有多么丧失人性。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对时间表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时间表并不是“一般的活动框架,而是一种从外面施加的集体的和强制性的节奏”。(福柯,2003:169)小说中福特想到一个主意:“他用控制皮带轮的转速来控制工人的生产率。他不希望工人弯腰操作,也不要工人在工作台旁多走一步路,工人必须把每一秒钟都用于操作,决不允许有一点点浪费。”(E.L.Doctorow,1997:98)在福柯看来,时间分得越细,人们就越容易通过监视和部署其内在因素来划分时间,越能加快一项运作,至少可以根据一种最佳速度来调节运作。 “所以时间表暗含着权力施与者对被规训者的道德教诲及权力规训。”(王静,2012:112)在罢工事件中,犹太父亲的独立意识真正觉醒。在他看来,就算罢工胜利,那又能怎样呢?工人悲惨的现状不会有丝毫改变。一星期仅六块工钱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仍然得重复着贫穷和饱含歧视的生活,仍然需要住在那条昏天暗地的街上和发霉的房间里。这个国家使他感到压抑和痛苦。

犹太父亲正是看出美国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弊端,明白他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他转变思维,离开是非之地。最后用自己的剪纸艺术赢得了幸福的生活和应有的权力,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位。他理智的对待不公,反抗规训,最后受人尊重,获得成功。“他从一个贫困的社会主义者到接受个人主义的过程,揭示了所谓“美国活力的洪流”的构成,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疯狂的种族歧视”。(陈世丹,2003:67)

三、黑人科尔豪斯·沃克:疯狂中毁灭

福柯认为,反抗与规训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只要存在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小说中的人物黑人科尔豪斯·沃克反抗规训,用死亡的方式来反抗压抑人性的规训社会,成为牺牲者。起初他是一个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中完美的黑人。當黑人科尔豪斯·沃克出现在白人父亲家中时,“父亲注意到他坐在客厅中手捧茶杯非但不感到困窘,反而觉得这似乎是世界上最天经地义的事情。周围的环境并不使他局促不安,他的举止也无过分谦卑之处,依然是彬彬有礼,无懈可击”。(E.L.Doctorow,1997:114)他自认为自己与白人毫无差异,但这仅是一种假象。美国社会存在的白人至上的思想至深,当科尔豪斯·沃克拥有一辆小汽车时,无耻的消防官员认为很不可思议。一个黑人怎么可以优先于白人拥有一辆汽车呢?故在车被砸和妻子萨拉被杀害之后,科尔豪斯·沃克觉醒了。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中,黑人想谋得一席之位是难上加难。他只是想争取自己的基本权利,但警察官员们互相勾结,没有律师帮助他,一切矛头都指向他,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错。

福柯指出,权力话语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即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影响控制“话语”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正是因为权力主导下司法机构的腐败,导致科尔豪斯·沃克丧失话语权,所以他疯狂地采取暴力来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社会制度的腐败,最后沦为牺牲者。科尔豪斯·沃克进行报复的策略最终也只是证明了他的疯狂。所有人都劝科尔豪斯·沃克算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他并没有臣服在资本主义权力的禁锢下,反而勇往直前,反抗权力规训,最后在疯狂中毁灭。这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对被统治者实行全面的规训与控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已成为一个“铁笼”,被统治者成为被规训、被宰制和被管理的驯顺的羔羊”。(胡颖峰,2012:128)

四、结语

在多克托罗的众多作品中,《拉格泰姆时代》种族混杂性表现尤为突出,展示了“一幅美国社会20世纪初期人被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力量所驱使和异化状态的全景画。”(E.L.Doctorow,1997:68)在小说结局,三个家庭的重组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即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歧视和不公的多元共存的社会。小说揭示了“权力机构为维护现有“社会空间秩序”而对诉求种族平等与公正的沃克和争取阶级利益的下层群体实施政治暴力,探讨种族与阶级身份、民族的问题,讽喻作者置身其中的当今社会”。(朱云,2013:57)美国社会处处存在着“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并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但这种规训权利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三个主要人物在充斥着权力规训的社会背景下,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在进行反抗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以此找回个体自由和人生意义。在小说结局,三个家庭的重组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即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歧视和不公的多元共存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世丹.《拉格泰姆时代》:向历史意义的回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7.

[2]E.L. Doctorow. 拉格泰姆时代[M].常涛,刘奚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胡颖峰.规训权力与规训社会——福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朱云.空间政治流域下的身份流变——《拉格泰姆时代》中的身份问题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3(10):57.

[6]王静.权力、反抗与悲剧——微观权力理论视域下的《奇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2.

猜你喜欢

福柯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选Ⅰ》(书影)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今天我们如何谈论福柯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今天我们如何谈论福柯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权威、监视与游离——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福柯式解读
福柯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