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

2017-05-22谢祥凤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徐光启西学东渐利玛窦

谢祥凤

摘要: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影响探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一、历史背景

16世纪时,欧洲的一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步,杰出的科学巨匠相继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不断涌现,各种生产技术也不断革新。近代科学文化的晨曦,驱走了中世纪科学文化蒙昧的漫漫长夜。而中国自明代以后,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文化上停滞不前,科学技术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一客观现实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加强其影响力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由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的势力大为减弱,并失去了在西欧、北欧的大部分地盘;天主教为补偿宗教改革中所丧失的教务和经济利益,开始向东发展,寻找新地盘,争取新教徒,以便恢复中世纪天主教的势力。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为传教士大规模进行“海外布道”提供了方便。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

传教士主要是通过翻译和编著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学说来传播西学,其中科技翻译为此中之重。

在天文历法学方面,利玛窦向中国介绍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是《乾坤体义》,该书被认为是“西法入中国之始”。《浑盖通宪图说》,名为李之藻所著,实为利玛窦和李之藻共同合作的第二部分介绍西方天文学的著作,……”。[1]在汤若望、罗雅各、庞迪我、熊三拔、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崇祯七年(1634年)终于编译出《崇祯历书》。后来汤若望根据《崇祯历法》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还引入了明确的地球概念,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从而使得在日、月食计算和其他天文计算中较中国古代的传统方法前进了一大步。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自明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2]

传教士不仅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还引进西方天文学仪器,参与中国天文观测。徐光启曾借助熊三拔的讲解,写出《简平仪说》,介绍测量用器简平仪。

在华耶稣会士在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的数学。其影响最大的当属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其中的许多名词,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等,都是由徐光启首次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测量法义》则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另一部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从此中国有了经纬度的精确概念。

关于几何学的论著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圜容较义》,专论圆的内接和外接。其后,李、利还合作编译了《同文指算》,书中所介绍的笔算技法引起了普遍重视。在物理与机械力学方面,所介绍的大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器设备。王徵与邓玉涵合译了《奇器图说》,并为书作序,阐明自己选译的标准即“关切民生日用”者。[3]徐光启为了要兴修水利,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徐光启翻译时,是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或确实属于先进方法者,经过制器和试验,才编译入此书的。[4]

在其它学科方面,也有许多成果。例如:地理学上,李之藻译刻过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生理学和医学上,有邓玉涵译述的《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所编的《人身图说》引入了解剖学的概念;生物学上,利类思所写的《狮子论》介绍了西方的动物等等。除了自然科学的传入,在语言学、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有许多著作。在语言学方面,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始自利玛窦的《西字奇迹》(1605)。1625年,金尼阁在王徵协助与合作下,在利玛窦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经修改扩充,金氏完成了《西儒耳目资》一书。[5]该书实则为一部拉丁拼音的汉字字典。在文学方面,则介绍和翻译过《伊索寓言》。哲学方面,傅泛际、李之藻合译的《名理探》和南怀仁译的《穷理学》,输入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三、小结

明末清初这两百年间西学东渐,不能看作是单向的文化传播或文化侵略,即由西向东,是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向东方、向中国的传播;西方人在这场传播中是积极主动的,乃至抱有侵略野心;就传播结果而言,西方文化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而中国文化受到冲击,无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可言。

这是一场中西平等和对话性质的文化交流。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学者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给明末清初的中国知识界传来了新的知识信息,使得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务实的学风;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对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综上所述,此次绵延两个世纪之久、以西方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为中介、伴有大量翻译活动产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和平、友好和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是一次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加速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东学西渡”则为欧洲中世纪末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中外译作,它们无疑是人类最为珍贵和璀璨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69.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3.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82.

[5]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93.

猜你喜欢

徐光启西学东渐利玛窦
利玛窦对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作用管窥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
徐光启的军事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