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佛海茶厂创建之基础

2017-05-22李路

普洱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厂茶业民国

李路

范和钧在1988年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九三九年冬,我和张石城先生带着考察资料及样茶取道思普返回昆明。我们将调查结果报告中茶公司董事会。滇方代表缪云台董事长在私宅设宴,席间研究了佛海的自然,社会条件及产茶的情况及前景,作出创办佛海实验茶厂的决定。委我担任厂长。”(笔者注:范和钧的两个笔误。张石城当时没回昆明而是留在了佛海;范是向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报告而不是中茶公司董事会。)他对佛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社会、经济状况有这样的描写:“要在佛海办厂,并非易事,必须进行艰苦的斗争。因为佛海地区一向被视为‘瘴病之乡,人烟稀少,但每年死于恶性 疟疾者却为数甚多,人们视为畏途。当地居民刀耕火种,生产原始,生活简单贫苦。社会环境、商业条件还很落后。以货易货是当时当地的主要贸易方式,还有日中为市的古风,纸币却不易通行,成为贸易的重大障碍。”范和钧还提到当年从昆明到佛海,国内路线所需时间的概念。“一九四O年春,正式开始建厂……茶厂首批职工九十余人,由宜良搭车到玉溪,然后雇用马帮经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车里等地,长途跋涉月余,安全到达佛海”。这样漫长艰辛的路途显然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对销售也会产生问题。

相信所有读过范先生此篇文章的人对这些话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地方建立现代茶厂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与顺宁茶厂、复兴茶厂和后建立的康藏茶厂比较,建立佛海茶厂的优势何在?

为什么一定要在此建厂呢?范和钧提到的唯一理由是“原来佛海地方乃一天然野生茶区,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产量极丰,品质醇厚,制成红茶足与印度大吉岭、安徽祁红相媲美,如大量制销,必能风行国际市场”。仅以茶叶产量大、品质好这唯一理由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如果仅仅如此,为什么不在思茅、普洱甚至六大茶山的中心区倚邦、易武建厂呢?

茶叶资源固然是决定能否设厂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指标却应是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佛海究竟具备怎样的条件可以建一个现代茶企业?除了范氏向我们介绍的以外,历史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面对这些不完整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佛海的真实情况吧。

佛海即现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的一部分。地处云南西南部。民国元年(1912年),勐海境内设勐(猛)海、勐(猛)遮、勐(猛)往3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勐(猛)海区为佛海县,这是佛海第一次以县治单位出现。1937年春,范和钧、张石城前往的佛海县其管辖面积比现今的勐海县要小得多,人口也较少。

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辛亥革命后云南的车路修得很慢,全省交通依然全靠马路,马背驮起了云南。当时云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讲有多少个马站、牛站,一个马站约六十华里,一个牛站约四十华里,一天的行程基本上是一个马站,佛海到昆明有25个马站。在没有公路时如佛海到缅甸景栋需七个马站,景栋到泰国清迈十五个马站,清迈到毛淡棉十七个马站。马走的路的历史太长了,所以现在云南人仍然很习惯把公路,特别是城镇的公路叫做马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从昆明到玉溪有了车路,但从玉溪到佛海依然走的是没有车路,省茶司的建厂人员是从昆明乘车到玉溪后带着马邦走古驿道进佛海的。

那么佛海县当时有没有公路或者较大的马路呢?佛海的路在何方?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十八日根据思普区建设厅公路计划,由佛海县建设局长周丕儒全面负责,土司头人分期分批带领民工住宿工地、监督指挥。佛海各族人民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劳动,共出義务工七万多个,经费支出半开银元5万余元,佛海至车里、南峤、打洛的简易公路基本建成。再经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936~1937年),各勐复修,佛海县的主要马路、街道逐渐完善。

佛海茶叶出口的交通枢纽是缅甸景栋。侨销圆茶由景栋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藏庄紧茶由景栋到毛淡棉,运至印度经纽伦堡进入西藏。到旱季各地来运茶的马帮已是往来如梭,连绵不绝,因此、修通佛海至景栋的公路对佛海茶业发展至关重要。佛海商贾遂与景栋土司和有影响的商贾协商修佛海至景栋的汽车路。在双方推动下,缅掸邦部长和土司同意修筑此段公路,双方各负其责。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佛海至景栋公路的国内段动工,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已修的路基上,挖高填低、修直改平、窄处加宽、架桥铺路。佛海县当时有人口户数六千余户,出义务工九万余个。经费支出七万余元,由富滇新银行佛海农村信用社负责60%,茶庄、商号负责40%,自佛海顺序修向打洛。这条新修的汽车路全长74公里。路面坝区宽8公尺,山区宽6公尺,风化及难控处宽4公尺,经四个月全佛海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终于初步修成。施工中没有炸药,全凭手工工具、锄头、十字镐、铁锤、砍刀,遇大石阻碍时,只能采取古法、派人将大量柴草堆放其上、日夜焚烧,直至将石头烧红,用冷水浇在石头上使其炸裂,再用铁锤反复敲打,将其破碎。这不禁使人想起二千多年前秦王朝修滇五尺道时不也是采用的同一方法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初此段公路修通后,不久白耀明先生从印度加尔各答引进的英式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和分筛机等大型机械才得以从景栋由双水牛大车(一说为三头水牛)沿打洛、佛海运到南糯山。

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1941年)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时,其大型机械也是沿此线用同样方法运到了佛海。

我们再看佛海的通信。清代,除了驻防的清军有专送军队公函的信使,置有驿站和军站外,至民国初期,地方土司及民间的信息是怎样沟通、传递的呢?西双版纳地广人稀,县以下行政单位是勐和寨。土司头人和民间无论是上下、勐与勐、寨与寨都有指令,信息要传达。在没有现代通信手段之前,西双版纳的信息传递1、口信:邻寨、邻勐无论公私,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信息要传达,通常都使用“口信”。2、倒寨夫与健步:正式的信函,特别是传递较远的相邻寨子、则采用甲寨信使传到乙寨,再由乙寨信使传达到丙寨,一寨一寨往下传。3、“火炭鸡毛信”。如有紧急、重要的信函需要传递、为怕误事,版纳民间创造了一种“火炭鸡毛信”,即在信件外用薄纸(可让人看清内物)包一块火炭(木炭)再贴上一根红色公鸡尾巴毛。火炭象征火急,鸡毛说明飞速,各寨见到此类信件必须飞速传递,不得有误。

民国九年(1920年)元旦,车里、倚帮分别成立了邮寄代办所,从此揭开了西双版纳现代邮电事业的篇章。

随着茶叶重心向佛海转移。5年后,佛海设立了民信局。此时佛海已成为版纳江内外最大商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旦,佛海设立了邮政专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邮寄代办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兴建了一楼一底新式邮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元旦,佛海代办所改为三等邮局,并与缅甸通邮,为国际交换局,电报、信件已可通海内外。边陲小县佛海的通讯已走到了滇省的前列。

佛海的城镇建设及其他科教文卫发展也有了不小进展。

民国十七年(1928年)祖籍南京,生于玉溪的周丕儒任佛海县建设局局长。在教育局局长李拂一等人的协助下,进行了佛海县城规划,组织商人集资修桥铺路,命名县城各街、路、巷、动员佛海人士建盖瓦房。

同年佛海成立了商会,修建了商会大厦。

民国十八年(1929年)周丕儒与李拂一发动商贾集资入股购买发电机一台,创办佛海县发电公司,使城区居民首次用上照明电。

民国十九年(1930年)周丕儒与李拂一合资从上海购置百科全书、儿童文库图书、世界小说等各类图书1万册。创办了佛海第一个近代图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藏书已达2万余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李拂一任教育局局长期间,筹办成立了佛海简易师范学校,同时又筹办了佛海土民(少数民族)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周丕儒带头捐款,各茶号集资,购置医疗器械、药品,并从缅甸请来名医陈少川成立了佛海医院,佛海民众病痛第一次有可能得到现代医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思普企业局在佛海成立“志宏纺织厂”从昆明中央机械厂购进轧花机一部,粗纱机三十多部、细纱机十二部,共有各类工人200~300人。在当时,这样的企业已属大型,在边疆更是罕见。

这些、就是范和钧和张石城到达佛海前佛海的社会经济现状。与上海十里洋场相比佛海当然渺小落后,但佛海已经是一个活跃的边境商埠,初具现代文明的边境小城。这与我们以往的想象是不是有很大的出入呢?也许正是这些原因、它最终决定了佛海实验茶厂的诞生。

要建茶厂当然要对佛海的茶叶状况有清楚的了解。范和钧仅62字的介绍实在让我们对当时佛海茶业发展情况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李拂一先生1938年的《佛海茶业概况》却达8000多字,1989年的《佛海茶业与边贸》也有3000多字,两篇文章为我们留下了当年佛海茶业发展生动的记录,结合相关史料我们也试着描述一下上世纪30年代佛海茶业发展的轮廓吧。

云南普洱茶历史久远,但真正兴盛却在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普洱府设立“茶局”,在思茅设立“总茶店”实行官营管理。此后170多年思普地区成为普洱茶交易聚散中心。而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当时也属普洱府)则基本在同一时期成为普洱茶产茶、制茶中心。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六大茶山因多次兵灾、匪患、火灾和对境外通道的丧失而衰败,思普府厅也在民国初期也因疟疾高发造成十室九空,最终人走茶亡。

茶总是有人要喝的,钱总是有人要赚的。在六大茶山及思普区的茶业衰败下去的同时,佛海茶业却发展起来了。李拂一先生在《佛海茶业概况》中有这样的描述“普洱府志载,距今百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府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渐南移,接近茶山。由普洱而思茅、而倚邦、易武。今则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佛海产茶数量,在近今十二版纳各县区,为数量多,堪首屈一指,同时东有车里供给,西有南峤供给,北有宁江供给。自制造厂商纷纷移佛海设厂,加以输出便利关系,于是佛海一地,俨然成为十二版纳之茶业中心”。

民国十二年(1923年)官营资本开始进入佛海。云南地方政府在南儒山(当时属车里县管辖、现属勐海县,时交通距车里 80里,距佛海40里)设立云南省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云南省财政厅采纳白耀明先生建议筹建“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同年在南峤和车里设了第一、第二分场。1940年,佛海总场成立,白任场长。

白耀明先生从印度加尔各答引进了英式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和分筛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底左右在南糯山建成了当时云南历史上第一个最具现代化的机制茶厂。茶厂从沪杭一带选聘了十余名高级制茶技师,改变了传统的制茶方式,制出的红茶、绿茶质优价廉。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左右,南糯山茶厂已达到2000担左右的制茶水平(1940年顺宁茶厂制茶仅达近1100担)。

当年白耀明先生创办的“思普区茶业总场南糯山茶厂”是由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中对南糯山茶厂竟只字未提,这不能不是个遗憾。但白耀明先生及其南糯山茶厂作为云南现代茶叶的重要历史终究是要存在的。

这期间,佛海私人茶庄也发展到二十多家 。1926年(李佛一记1924年),腾越实力强悍的大商号“洪盛祥”在佛海开设“洪记茶庄”,专营销藏茶叶。“洪盛祥”引进猛库大叶种茶在佛海种植500亩。从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和销售一条龙,基本左右了佛海市场。1927年(李佛一记1928年)迤西三大商帮中最大的“鹤庆帮”的“恒盛公”商号进入佛海。而“恒盛公”又是民国初年最大的“鹤庆帮”商号。1919年“恒盛公”即对印度和西藏地区商品贸易开始调查,1924年在印度开设了分号,专门从事印度和西藏地区贸易。进入佛海后“恒盛公”建立了“佛海茶厂”,厂房占地20亩,生产规模仅次于“洪记”。除“洪记”“恒盛公”外较著名的商号还有可以兴、掸民合作社、云生祥、鼎兴、恒春、普信、时利合、复兴、来复、利利、富源、悦和、新民和大同等私人茶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洪记”紧茶最高运销量为8千驮,“恒盛公”紧茶最多运销量4千驮。李拂一先生自己也开办了“复兴”茶庄,后在周丕儒(可以兴茶庄)的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小茶庄组织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加入紧茶数量达到2万多驮。“每年由佛海出口茶叶原包括‘圆茶‘砖茶‘紧茶‘散茶等数种。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西藏等各地。内中以“紧茶”为大宗,以西藏之銷量为最大。所言茶者必称“紧茶”,而言销路者必盛道西藏也。”李拂一先生提供的数据是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6~1937年)间佛海的年出口量。一个边陲小县会有如此成就,恐怕也是中茶公司前所未闻的吧!至上世纪30年代末,佛海茶业发展已执滇省牛耳。

猜你喜欢

茶厂茶业民国
华侨茶厂换新颜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贵州茶业大事记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茶业新星——“冷泡茶”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