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心”充实“空心”
2017-05-22郑晶心
郑晶心
那天天气真的好,连续多天雾霾沉沉的天突然放了晴,整片天空铺满了鱼鳞云。一向喜欢看云的我自是欢喜不尽,连忙走到教室对正等待上课的孩子们说:“走,我们看云去,等会儿再来上课。”
我在这个少儿国学公益课堂上当志愿者老师已经三年多时间了。一路走来,我们读了仟字文》《诗经》《道德经》等篇章,现在开始读《论语》。
听说不上课,出门玩儿,孩子们立即小鸟般跟着我来到教室外面。我们爬上那台阶的高处,看着头顶满天的云垂挂在天边,那排列整齐的样儿此时已不止像是鱼鳞,而是像一只大鸟的翅膀了。
我心中突然一动,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我把孩子们唤进教室,在白板上写下了刚才想到的《逍遥游》内容,孩子们好奇地问:“我们今天不是要学《论语·八佾》第18篇吗?”但是这一刻,我只想根据看云的体会,带他们来一场文学赏析。
我先给他们讲了《逍遥游》的白话文意思。然后问他们:“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你们有没有见过?垂天之云到底是什么样儿?”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孩子们比较一致,都说没有见过,庄子自己想象的吧。可是回答到第二个问题时,有孩子刚说完没见过,就有孩子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我们今天见到的云有点儿像‘垂天之云。”马上有孩子应和:“是是是!”又有孩子说:“不知道庄子见到的‘垂天之云是不是就是我们见到的‘垂天之云?”
我开心地看着孩子们互相激发,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回答他们的还是问题:“谁也不知道庄子当时看到的‘垂天之云是什么样儿的,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见过‘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鸟,但有没有可能——庄子是先看见‘垂天之云,然后有了靈感,写出了那样的大鸟,再推导出大鸟的身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孩子们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不知道哎”,我建议大家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看到的“垂天之云”。
孩子们摊开纸,拿出画笔,纷纷忙碌起来。我瞅一眼教室窗外的天空,云仿佛被一只神秘的大手一扫而空,天空湛蓝一片。我们刚刚看到的“垂天之云”已经消失不见,美好的事物总是这样转瞬即逝,令人珍惜。
前一阵,新闻曾经曝出这样的事,某些机构让孩子背诵四书五经,只让孩子大量读经,完全不做解释,甚至在孩子主动探究时,严加控制和打压。台湾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先生一再强调,国学教育应该知行合一,“离开具体的生命体验,没有什么国学可谈”。
三毛说:“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才渐渐成为实心人。”
就像这一天,孩子们先去看云,再去读庄子的《逍遥游》,尔后再讨论、绘画、写作。或许他们并不能领会得多么深刻,但在他们生命的旅程中有过一次立体赏析“垂天之云”的经历,或可会在以后的某个特殊时刻重新忆起,给予他新的启示。
纳兰性德诗云“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可以追求更高的分数,可以追求名利,但营营役役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时记得停下脚步,审一审我们的初心,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出发。如果我们已经遗忘初心已久,请找回它,把它放回我们的“空心”,带着它的力量,去创造我们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