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书大作战”能否唤起大众阅读热情?
2017-05-22杜浩
杜浩
一篇名为《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不停刷屏。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发起名为“丢书”的活动,这是继其前一段时间“图书漂流”活动后又一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丢书”活动,缘于之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读者也对这个创意赞誉有加。“新世相”联系了伦敦地铁读书行动的负责人,在取得对方的支持后发起了中国版“丢书大作战”。他们称这次活动是“赫敏藏书”的升级版,除了1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的参与名单外,还开发了活动专属的网站与线上系统,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一本书被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丢下,又被谁捡到了。
与“赫敏藏书”的一片叫好不同,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却迎来了国内网友的一大波冷嘲热讽。一篇题为《捡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你的生活》的文章说,“英国人是出了名的爱读书,读书量为世界之最,2014年英国每个读者需要的印数量是中国读者的20倍。而面对中国读者,你能指望他会在这样的一个活动里去阅读诗歌、古典文学、世界名著吗?”有的说:“阅读是在一个舒服的环境里享受一段只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光,而地铁不是一个合适的空间”,还有人提出:“真正看书的人都在图书馆里趴着,网络书店逛着,丢书的参与者未必是真正爱读书,只是在跟风,或刻意彰显自己的品位。”有人说这是借阅读之名进行营销,甚至认为此举意在考验国民素质……
这次新世相的“丢书”活动,是有其读者圈子和群体的。2016年的“双11”,给我们提供了年轻人在阅读文化消费上的佐证。根据天猫图书的数据,“双11”当天销售额超过5亿元,共售出约2000万册。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据了总购买人数的近40%,成为2016年“双11”购书的主力群体。和2015年相比,该年龄层的购买人数比例提升了近8%。来自京东的数据则显示,2016年11月1日至1 2日,图书音像销售码洋同比增长64%,其中26岁至35岁的年轻人群体约占总购买人数的55%。年轻人网购图书的种类,除教辅、畅销类书籍,更有文学类书籍。杨绛的《我们仨》登上天猫图书“双11”销量第一位,《活着》《追风筝的人》《三體》均位列天猫榜单前十名。
阅读本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为什么有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被读者讽为商业秀、营销秀?是因为其中有了商家营销机构的诉求,有了商业的利益介入,有的商家通过赞助图书活动获得了商业宣传,有的植入了广告的影子,有的成了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推出,甚至有的图书作者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阅读文化活动完全变了质、变了味……
现在的流行文化中,还有阅读文化中,充满商业文化语言的代码、暗示和闪现的意义……这似乎都证明不存在“纯洁的阅读”“纯粹的阅读”,但我们却可以尽量做到思想、精神和趣味纯粹一点,纯正一点,尽量少受到物欲的影响,更加专心致志于阅读的文本,保持对书籍、对阅读的敬畏心,这样应该离“纯洁的阅读”“纯粹的阅读”更近一步。
读书是一种爱好和习惯,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才不致荒废的技能,因而培养良好、持续的阅读习惯和精神态度,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每个人把阅读看做是一种自觉,是心灵的自觉,精神的自觉,源自我们心头的“阅读热”才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