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2017-05-22
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启动
2月15日下午,北京市科委召开了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启动会,会上对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详细解读了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奖励重点、推荐要求、申报流程等内容。200多家推荐单位的科技管理人员参加会议。
据介绍,为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发挥政府奖励的導向作用,激发首都科技创新活力,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重点奖励四方面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一是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提升北京原始创新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二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科技惠及民生,重点奖励在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精细化管理、医疗卫生、养老助老等方面切实改善市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成果;三是助力经济高端转型,重点奖励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的科技成果;四是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重点奖励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对接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并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
为保障奖励评审的公平公正,2017年北京市科委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将在近年创新奖励评审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实行“阳光操作”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科技”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全程留痕管理、所有操作可追溯,并将继续开展经济效益核查工作,形成项目核查制度,提高奖励权威性与公正性。
来源:科学网
“蛟龙”首赴西北印度洋开启大洋38航次科考
2月6日,搭载着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从青岛启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3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同时为进一步完善“蛟龙”号开放共享的应用机制,推动蛟龙号未来的业务化运行进程。
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本航次总指挥于洪军表示,本航次为中国首次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下潜作业,利用“蛟龙”号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进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调查和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流体等样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状况和成矿潜力,为未来中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选取和申请提供支撑。
于洪军介绍说,与以往“蛟龙”号航次相比,本航次的科考任务更加多元化,而且是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
按照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由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来自中国20余家单位的150多名队员参加,预计今年6月9日结束本次科考任务。
来源:中新社
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配备自主“神经中枢”
2月15日,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旗下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供货的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简称核级DCS)设备2月14日顺利出厂交付。这是我国自主核级DCS首次应用于第四代商用示范核电机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技术,是全球首座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电站。该电站由清华大学研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其核级和非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均由广利核负责提供。
“和睦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我国由此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据介绍,除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外,“和睦系统”目前已确定应用在“华龙一号”示范电站防城3、4号机组,以及田湾核电5、6号机组等8台百万千瓦级新建核电机组上,实现了多技术、多堆型的应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省资金近30亿元,并为我国三代、四代核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来源:新华社
中国实现一根光纤可供135亿人同时通话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月4日发布消息,在国内首次实现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可以实现一根光纤上67.5亿对人(135亿人)同时通话,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
本次实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模七芯光纤为传输介质。和普通光纤不同的是,一根单模七芯光纤相当于七根普通光纤合而为一。武汉邮科院负责人表示,如果将光纤信息传输类比作高速公路,普通光纤是单一车道,那么单模七芯光纤就相当于并行七车道,能够提供7倍于普通光纤的传输能力。通过工艺及技术上的突破,单模七芯光纤解决了多芯光纤间串扰难题,隔离度达到70dB,把“车道”与“车道”之间的干扰和影响降到了最低。
在传输介质进行创新的同时,本次实验所采用的系统设备使用了16个单光源,经过光多载波发生装置,单芯传输容量为80Tbit/s,系统传输总容量达到560Tbit/s。据介绍,经专家组测试验证,此次实现的“560Tbit/s超大容量单模多芯光纤光传输系统”为国内首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兴起,流量激增给信息通信网络带来巨大挑战,解决网络数据流的“井喷式增长”难题正成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竞争高地。
来源:新华社
我国首次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
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意见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
意见提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
意见强调,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形成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措施。要明确属地管理责任,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实行严格管控。要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开展定期评价和考核,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按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意见强调,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来源:新华社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新添人工智能2.0
备受关注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现已启动4个试点,其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进行咨询论证。近期或将新增“人工智能2.0”,目前已进入实施方案的最终论證阶段。
“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着眼于前沿科技、重大需求和国家安全需要,力争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主动,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分批启动。”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说,现已全面启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空间站及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4个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力争在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全部实施方案。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秦勇介绍,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5+1”中,涉及高新领域的分别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网络安全空间、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即将加入的“人工智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