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孝”的木兰,流芳的传奇

2017-05-22吴慧

创新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从军孝顺木兰

吴慧

《木兰诗》是我国乐府民歌的一朵奇葩。它以离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传奇的人物,凝练的语言成为经典之中的经典。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都将该诗收入其中,成为学生接触和学习古诗词的典范。

笔者很喜欢这首诗,它是笔者语文教学实习生涯里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至今记忆犹新。从教也有10年了,这篇诗歌也教了不下5次了。每每钻研教材,细细研读文本之余,总有些不同于以往的感悟。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市级赛课,课题正是《木兰诗》,备课时偶然激起的思维火花,上课时学生的连珠妙语,让我们对该诗尤其是木兰这位奇女子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木兰,一个千古流芳的传奇,她究竟神奇在何处?我们认为,奇就奇在她的“孝”!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这种不平凡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木兰身上吸取正能量,好好学习这种品质,笔者将整堂课的难点设置在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为此,笔者共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么,请同学们想想,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

从文本中去找寻答案,那是很简单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没长兄”—木兰为即将奔赴战场的年迈的父亲担心不已。家中没有其他成年男子,父亲是唯一的顶梁柱,一旦上了战场,万一有个好歹,这个家会彻底崩溃的。而且,父亲已经年迈,此去沙场,必定九死一生,这让木兰情何以堪?木兰不得不为父亲考虑。此时,诗歌中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出了木兰的孝顺。这样的孝顺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在此基础上,深一层的分析就开始了。

问题二:既然木兰要替父从军,那为什么还在那里叹息呢?是什么在困扰着木兰以至于停下了织布呢?

这个问题要结合一定的封建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并结合木兰作为一个女子的心理状态去分析体味。因此,笔者给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好好感悟、好好讨论一番。

五分钟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比较低,又受到《女诫》《女则》等书的限制,未嫁女子是不大出门的,更别谈从军了,出征甚至会毁了她清白的名节,所以她叹息;有的学生认为,古代征男兵,军帖上是父亲的名字,木兰顶替出征,是欺君,是死罪,所以木兰在害怕;有的学生认为,作为一个女孩子,即使自己从军了,可是能上得了战场吗,能在军营里顺利生活吗?木兰有点替自己担心;有的学生猜测,木兰的叹息源于自己上战场后对家里的不放心和家里的亲人对自己的不放心……

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的理解和想象也是合情合理的。笔者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强调一点,当时的木兰心事重重,内心十分矛盾,这使得她不停地叹息,不知如何是好。但考虑到父亲年迈,弟弟幼小,为了这个家,最终木兰还是拿定了主意,决定替父从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讲到这句诗时,笔者请学生好好体会一番,这句诗的背后蕴含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孝”。笔者再引导学生探究“孝”的深层次内涵。学生们分析说,这种孝不是粗浅的孝顺,不是普通的孝顺,是大孝,是赌上自己名节和未来的大孝。在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古代,作为一名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举动是匪夷所思的,更是令人震撼的。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后,笔者又安排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唧唧复唧唧,木兰當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和“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等诗句,让他们好好体会木兰从心事重重到心意坚定的心路历程,进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问题三:这首诗歌还有哪些内容也体现了木兰的孝呢?

这是学生自学交流的阶段。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细读诗歌,紧扣文本,从美妙的诗句中找寻木兰的“孝”。

学生的自学成果是相当不错的,集体交流时,有个学生提出,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诗歌可以看出木兰的孝。其他学生都不认同。这位学生就慢慢分析说,这四句话描写的是木兰在做战前准备,为什么一定要到四个不同的地方去买呢?尽管用的是互文和排比的修辞,但恰如其分地渲染了从军紧张忙碌的气氛。孝不仅仅是嘴上说的,更要用行动来证明。木兰用她繁忙的准备工作来证明她是真的要替父出征,她的孝是真孝。笔者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适时地引导其他学生:“俗话说,‘光说不做假把式,又说又做真把式,木兰就是‘真把式。”学生们顿时理解了,哈哈大笑起来,在欢笑声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又有学生分析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诗句是景物描写,形象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而这一场景触发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表现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的女儿情怀。征途思亲,沙场思乡,这是很自然的儿女情长,对亲人的思恋更反映木兰的孝顺。还有学生分析说,“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能体现木兰的孝顺。得胜之后心中唯一的念想就是亲人。思亲心切的木兰根本不要什么荣华富贵,凯旋辞官只为早日回去孝敬双亲。这时,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也能看出木兰的孝。学生们不理解,这句诗歌采用了排比修辞,描绘了亲人急切相迎的场面,表达亲人们对木兰归家的渴望,表明亲人们对木兰的思念,但与木兰的孝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亲人们对木兰的思念与依恋,更能衬托出木兰对家的思念与依恋。她在外拼杀的时候,她的亲人们无时无刻不思念她、牵挂她,亲人们对木兰归家的渴望,更能衬托出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孝举的伟大。就这样,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木兰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段交流的尾声,我们一起做出了结论:由此可见,作者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木兰孝女的崇高形象,尤其是对从军前和从军后这两个时间段的叙事较为详尽,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木兰的孝顺,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诗歌对孝女木兰由衷的赞美这一思想倾向。这样的材料安排,使得这一巾帼形象深深刻入民众的心里,不断咏唱、歌颂。

问题四:和其他内容相比,木兰的征战沙场用了略写,只是寥寥几笔,但就是这寥寥几笔,堪称句句经典。请同学们细读第四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从内容、修辞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乍看之下,这个问题是针对诗句的语言特点提出的,其实不然。笔者设计这个问题还是想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第四节诗句来继续讨论人物形象,让学生紧扣文本,从内容、修辞等方面来分析诗句,进而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

学生们的讨论相当有质量,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非常到位。比如,有学生认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相当出色,“万里”承接上文,形容征途遥远。“赴”“度”“飞”极有气势,夸张地表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她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关隘,飞跃一座座高山,万里迢迢向前线出发。诗句表现了她的勇敢。再如,有学生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很精妙,运用对偶修辞,以及触觉、听觉、视觉的多感官描写和景物描写,烘托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显示战场生活的艰苦,突出木兰的艰辛,也表现了她的顽强。还有学生认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非常出色,运用互文修辞,概述了战事的频繁,战斗的激烈,岁月的漫长,更体现了木兰的坚韧……

讨论十分热烈,学生们的连珠妙语激起了课堂上新一轮的热潮,趁着这一势头,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四节用精炼笔墨写木兰的从军生涯,场面豪壮浩大,气氛雄壮悲凉,人物丰满形象,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至此,木兰的“孝”已不只是单纯的孝敬父母了,她的“孝”是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大孝”。作为国家的一个子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她的坚韧和顽强,她的勇敢和艰辛进一步丰富了“孝”的内涵。正是这震撼人心的“大孝”,使得人物形象更深入人心,进而流芳百世,成为一个传奇。

最后,笔者附上了自己做的一首小诗,来表达对木兰的敬意:

木兰织布自叹息,停杼沉思双眉拧。

可汗点兵有爷名,替父从军决意定。

备鞍辞亲赴征程,日赶夜思寄深情。

驰骋疆场威风凛,披星戴月苦经营。

凯旋策勋恭贺庆,思亲心切故乡行。

亲人急切笑相迎,喜还女妆伙伴惊。

雙兔傍地难分辨,民间传颂孝女名。

就这样,围绕四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走近了木兰,更深入地了解了木兰,挖掘出木兰这一传奇女英雄的“大孝”的内涵。她的以“孝”爱家、以“孝”爱国的精神更是当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正能量。

《木兰诗》的魅力源自哪里?笔者认为,除却离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传奇的人物,凝练的语言之外,更是因为古诗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或者说是该诗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这些精神内涵,才使得该诗能够流传千古。作为教师,在教授诗文时,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人云亦云,应该从课本中去体会,去感悟,去寻找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诠释清楚,引导正确,教导学生感受正气,承继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从军孝顺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孝顺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La cultura de la piedad fi lial en China
“孝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