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分析《多佛海滩》信仰的衰落
2017-05-21郝建霞
郝建霞
摘要:作为诗人的马修·阿诺德创作了《多佛海滩》,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信仰衰落的担忧。作为评论家的阿诺德通过《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论述宗教信仰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阿诺德拥有的深邃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不仅能够认识到信仰的衰落,更致力于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透露的思想对诗歌《多佛海滩》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诗人将对爱的追寻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希望能够通过爱重建信仰的地位。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多佛海滩》;《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信仰;爱的追寻
马修·阿诺德在后人心中留下的地位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更胜于一个诗人。而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他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也会评论地更加透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也能够在创作诗的过程中,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多佛海滩》中,诗人面对大海的潮水起落,忧心忡忡。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失去了一直以来支撑他们的信仰力量。阿诺德在种种思虑之后,求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爱,用爱的力量来重建人类的精神宫殿。
一、对《多佛海滩》的文本分析
诗的开头写到“今夜大海平静,潮水正满,月色朗朗①”。这种对景物的描写是多么的微妙,让人读完以后眼前展现的都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境,而在这祥和之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这一片表面宁静的海就如同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经济的空前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在这物质满足的掩盖下,人们精神生活的空洞以及宗教信仰的崩溃却不得不让人忧虑。
我们怀着一颗侦探的心慢慢探寻着诗人要告诉我们的秘密。在第二节中,诗人写到了沙滩上的场景,“可是你听! 月光漂白了的陆地,与大海相接处,那一条长长的浪花线,传来磨牙般的喧声,这是海浪卷走卵石,然后转回头来,又把它们抛到高高的海滩之上,涌起,停息,再重新涌起,以缓慢而颤动的节拍,送来永恒的悲哀的音响。”在这一节中,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卵石不断地撞击声一遍又一遍地萦绕在诗人心里,诗人的心里突然充满了永久的悲伤。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正指代着当时社会中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不和谐之声,人们对物质生活穷追不舍,精神生活却已抛之脑后。诗人选用了“永恒的”这个词,说明这种悲伤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是对社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的深深的忧虑。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提到了索福克勒斯,这位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家。诗人断定,索福克勒斯也一定在爱情海上听到了同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也勾起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虑。这里,作者暂时超脱了自己的忧伤,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忧伤是自古而今的,并不是只困扰着他一个人的。凡是有智识的诗人,作家们就像是人类生活的预言家一样,他们总是比常人更敏锐地嗅到这个社会的弊病。阿诺德崇尚经典,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他阐述了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而阿诺德赞成最终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将赞成建立在希腊文化基础上的高度教化的理想。
在第四节中,诗人回忆了曾经满盈的信仰之海,它曾经给予人们丰富的精神营养,使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信仰所给予的安全感。而今,它的力量不再那么伟大,呻吟着,它低沉的声音已被夜风的吹拂声所吞没。在这里,诗人的心情再一次从平静陷入低沉。信仰已退潮,人类的精神寄托将何如何从?诗人久久地思索着这个问题。诗人对于宗教的巨大作用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诗人这样说:“宗教是人类努力中最伟大、最重要的成果,人类通过宗教表现了完善自身的冲动。宗教是表达人类最深刻经验的声音,它批准且赞许文化的崇高目标,即讓我们致力于弄清什么叫做完美,并使普天下皆完美。”
最后一节中,诗人呼唤着自己的爱人,无论世界怎样地变化,爱人之间要彼此坦诚相待。诗人将信仰的拯救者归结于人类自身的爱,即使世间的一切都变幻莫测,我们都要坚持对彼此的爱,而这种爱不只是恋人之间的爱,更是广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爱。
二、阿诺德眼中的宗教
首先,在论述宗教与诗歌的关系中,阿诺德强调了宗教的重要性。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阿诺德这样说:“宗教与诗歌相比,我以为宗教所体现的人性更为重要,因为它所要达到的完美更为宽泛,受宗教影响的人数也更多。诗歌主张美、主张人性在一切方面均应臻至完善,这是诗歌的主旨;宗教的主旨是克服人身上种种显而易见的动物性的缺陷,使人性达到道德的完善。尽管诗歌的主张尚不如宗教那么有成效,但它乃是真切而宝贵的思想,诗歌的主张若与宗教观念中有虔敬之心的干劲活力结合,就注定会改造并统制宗教的主张”。这个论断中阿诺德阐述了宗教对人性趋于完美的指导作用。
其次,阿诺德看来,宗教组织也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完全依赖于宗教组织来改变社会。阿诺德看来,宗教组织只是一种促使人们追求全面完善的手段,或者说工具,但是如果只靠这种手段或者工具的发展来发展人性是不对的,间接地夸大了工具的作用了。《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阿诺德说“基督教并不是通过遵循律法的具体条文实现克己制欲,而是通过效法一个舍己的榜样,达到奉行克己自制、摆脱恶念的束缚、从而得到拯救的目的。”
第三,阿诺德把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交给了文化,文化在此承担了给予大众真正的思想、真正的美的工具。文化的发展才能够真正消除阶级,使得人们真正意义上都享受自由和美好的生活。而在《多佛海滩》中,诗人最后给出的意见也并不是将社会的混乱,人们像荒原一般的精神状态完全求助于宗教,而是指向了爱。人与人之间爱的存在能实实在在地让人类找到精神上的一种依靠,而不至于完全走向精神的荒原。
三、信仰缺失后对爱的追寻
《三国演义》中言,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这句话对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也是一样的。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在宗教中寻求自己知识范围内理解不了的事情。但是当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人类对未知事物理解越来越深入的时候,特别是人们发现原来的理解与宗教中的解释有出入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当充裕的物质生活冲击着人类思想的时候,人们会从现实性的角度考虑宗教是否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好处,从而做出抉择。正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它不会随着每天宣称宗教已经过时,宗教已经死亡的人的言论而消亡,而会随着人类精神与科学发展的需求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多佛海滩》中作为诗人的阿诺德看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信仰的疏忽,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家与诗人,他在短短的诗行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而在看到这种现象后,诗人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积极地寻求着解决人类精神荒原的途径,而这种途径就是对爱的追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重建人类富丽堂皇的精神宫殿。
注释:
①《世界诗库》英国·爱尔兰卷,飞白主编,飞白译,花边出版社,1994年版,第485-486页。
参考文献:
[1]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15-18 .
[2] 飞白.《世界诗库》:英国·爱尔兰卷[G].广州:花边出版社,1994:485-486